以“材”突破难点 用“序”进阶思维

作者: 潘克鑫

以“材”突破难点  用“序”进阶思维0

[摘  要] 研究者以“用字母表示数”一课为例,通过“课前思考,明确单元目标”“课堂实践,彰显代数思维”“教学反思,回顾整体教学”来提炼单元核心目标、重构单元教学序列,尝试以“关系”为主线,发展学生的代数思维。

[关键词] 代数思维;教学实践;字母表示数;单元视域

一、课前思考,明确单元目标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在小学阶段删除了有关方程的内容,移至初中阶段。这样的修订是对小学阶段学生代数思维的削弱吗?笔者从两个方面进行了思考。

1. 如何凸显代数思维,发展学生的符号意识?

新课标将“字母表示数”调整到 “数量关系”主题中,旨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索用字母表示事物的关系、性质和规律的方法,感悟用字母表示的一般性。

如图1所示,在第一、第二学段中,学生接触过用“图形符号”表示特定的数和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初步积累了用字母表示数的经验。“用字母表示数”单元第一次将代数符号作为工具,让学生经历从文字、图形符号逐步过渡到字母表征未知数的过程,为理解字母表示数的函数和感悟方程思想打下坚实的基础。随着小学教材将“方程”内容移除,“用字母表示数”意在让学生从数量关系的角度来理解“字母表示数”的学科本质,丰富学生对“符号意义”的理解,初步发展学生的代数思维。

2. 如何实现结构化教学,促进学生素养提升?

笔者结合新课标的内容要求、学业要求、教学提示进行系统梳理,明晰“用字母表示数”单元的核心素养表现为符号意识、推理意识和应用意识,并确定本单元的核心目标(如图2所示)。

结合核心素养表现以及核心目标,可以划分出具体的表现性目标(如表1所示)。教师要思考:学生刚刚接触“字母表示数”这个内容的思维瓶颈究竟在哪里?他们面临的“真问题”到底是什么呢?通过学情调查,笔者发现学生主动使用字母表示未知量的意识薄弱,对于字母式表示数存在认知困难,能找出规律却难以抽象出用字母表示的形式。

基于以上分析,从新课标出发,笔者尝试以“关系”为主线进行单元主题架构设想,分成“关系”“性质”和“规律”三个板块,共五个课时(如图3所示)。

第一板块的“关系”建构课,由用字母表示“数”和“关系”两个主题构成,让学生理解字母既可以表示数,也可以表示关系。第二板块的“性质”探究课,让学生学习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公式和性质,强调用字母表示一般化的“数量关系”。第三板块的“规律”主题活动课,让学生对规律进行探究,进而将经验迁移到生活中的其他事物中,从探索生活中复杂的规律到提炼探索一般关系的方法,感悟字母参与运算的价值。

二、课堂实践,彰显代数思维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围绕单元重构后的关键课例“用字母表示数”进行例证。

1. 回顾百数表,唤醒经验

思考:在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已经认识了百数表,百数表里的数字有规律吗?

预设:竖着看,下一行比上一行多10。

预设:也可以横着看,后面的数比前一个数多1。

小结:看来大家对百数表并不陌生,今天我们就借助百数表来进行学习。

2. 借助百数表,直击本质

(1)在猜测中感知

思考:用两个连续的正方形□□去遮住百数表中的两个数,可能会是哪两个数?

预设:可能会是35、36,72、73……

问题:仔细观察,你们发现了什么?

预设:都是相邻的数。

预设:后面的数都比前面的数大1。

追问:除了这几种,还有其他情况吗?

预设:还有很多种可能。

关键问题: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能不能用简明的方式表示被遮住的任意两个相邻的数?

设计意图:教师借助百数表,让学生回顾百数表中上下左右数的关系。在猜一猜的任务驱动下,学生发现每次被遮住的数都是两个相邻数,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如果一种一种表示会很麻烦,需要用一种方式表示所有的情况。这就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为感受用字母表示的一般性做好铺垫。

(2)在对比中建构

学生开展关键活动1(如图4所示)。

教师呈现学生作品(如图5所示)。

反馈层次一:

问题:老师收集了这三幅作品,静静观察,你们看懂了吗?

预设:①号只能表示一种情况,不符合要求。

预设:②号表示了一些情况,不是全部。

预设:②号不能表示是相邻的两个数。

预设:③号用字母来表示,字母可以表示很多数,符合要求。

小结:这个方框里的数有很多,是不确定的未知数(板书:未知),未知数可以用字母来表示。

设计意图:教师选取代表具体算术思维和抽象代数思维的学生作品,进行第一层次的对比。在交流中学生发现一个字母可以表示很多数,表示其是一个未知数,初步感知用字母表示数的一般性。

反馈层次二:

思考:如图6所示,也有同学是这样表示的,你们能看懂吗?

预设:前面的数可以用字母a表示,相邻的数比前面要大1,所以就是a+1。

追问:③④两位同学都想到了用a来表示前面的数;对于后面的数,一个是用b来表示的,一个是用a+1来表示的,你们觉得哪一种更合适?

预设:b更加合适,更加简捷。

预设:a+1更加合适,a+1能看出和a的相邻关系,b看不出和a的相邻关系。

预设:字母表中,b就是a后面的数,能看出相邻。

学生在交流中,辨析b和a+1的优势。

(3)在操作中深化

思考:如图7所示,到底哪一种表示方法更合适呢?

①摆一摆

问题:a确定了,b在哪里?a+1在哪里?

(学生上台操作,摆一摆、说一说)

预设:b在a的后面。

预设:b可以在a的后面,也可以在其他的位置,b是自由的。

预设:a+1只能在a的后面。

预设:a+1就表示比a要大1的数。

小结:用b表示,看不出和a的相邻关系,a+1能看到和a的相邻关系。

②移一移

思考:a的位置移动起来,a+1会怎么样?

教师和学生操作互动,教师不断移动a的位置,学生不断找出a+1的位置。

问题:刚才的过程,谁有发现?

预设:a跑到哪里,a+1就跟到哪里。

预设:a+1就是a的“跟屁虫”。

追问:为什么a跑到哪里,a+1就跟到哪里?

预设:a+1就表示比a要大1的数。

预设:不管a怎么跑,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不变的。

过渡:你发现了不变的地方,那有什么在变化呢?

预设:a和a+1的位置在变化。

预设:a和a+1表示的数在变化。

看来,a变了,a+1也会跟着变化,但是它们之间的关系始终不变。

小结: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发现像a、b、a+1这样的字母或者含有字母的式子可以表示数,但是a+1不仅可以表示数,还可以看出和a的相邻关系。(板书)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第二次的对比交流,初步感知a+1的优越性。教师借助空白的百数表,通过摆一摆、移一移,让学生直观发现用b表示的不确定性与a+1表示的确定性,理解两个变量之间变与不变的关系。通过百数表中一个框代表一个数,让学生潜移默化地突破含有字母的式子既能表示数、又可以反应两个量之间的关系这一难点。

反馈层次三:

问题:如图8所示,还有同学是这样表示的(出示⑤号),你们能看懂吗?

预设:先确定后面的数,前面的数就是a-1。

预设:这两个数是相邻的两个数。

思考:如图9所示,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④和⑤都表示相邻的两个数。

预设:它们的标准不一样,一个是用前面的数作为标准,一个是用后面的数作为标准。

小结:看来,选择的标准不同,表示的字母式也不同,但是它们的关系是不变的。

设计意图:经过第三层次的对比,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字母表示两个变量的理解。在表示的过程中,选择的变量不同,表示的方式也不同,但都表示两个量之间的相邻关系,为学生后续学习用方程设不同的未知量做好准备。

(4)在辨析中完善

问题:想一想,对于④和⑤两种情况,a可以是哪些数?

预设:a可以是任何数。

预设:a可以是1~100的整数。

预设:用④来表示,a不可以是整十数。

问题:你能上来一边摆一边说吗?

预设:如果a是整十数,那么a+1就跑到百数表外面去了。

预设:用⑤来表示,a的个位不能是1,不能是第一列的数。

问题:看来,某些情况下,字母表示数是有范围的。(板书)

问题:尝试代入求值,a=25时,a+1=25+1=26。其他情况会求吗?

设计意图:在讨论、想象和辨析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用字母表示数,在具体的情况下是有一定的范围的,并且字母和字母式中的数可以参与运算,进一步完善了用字母表示“数”的内涵。

(5)在创造中巩固

思考:如图10所示,现在a的下面有一个方框,这里的数会是几呢?

预设:a+10,从百数表里竖着看,下一行的数比上一行的数多10。

如图11所示,学生开展关键活动2:现在还有一个方框,这个方框可以放在哪个位置,方框里的数会是几呢?

教师呈现学生的作品(如图12所示)。

预设:放在④号位置,用a-1来表示。

预设:放在②号位置,用a-10来表示。

预设:放在⑦号位置,用a+11来表示。

预设:也放在⑦号位置,我用a+1+10来表示。

追问:都是⑦号位置,怎么会有两种答案呢?

预设:a+11和a+1+10是相等的,里面的1+10就是11。

小结:看来字母式中的数可以参与运算。

问题:如图13所示,如果把中间的3个数圈起来,你们能求出它们的和吗?

预设:a-1+a+a+1=a+a+a。

预设:a×3。

设计意图:根据百数表中上下左右方框之间的数量关系,教师借助“一个方框可以放哪里”的任务驱动,让学生经历想象与创造的思维过程。在游戏化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断深化理解含有字母的式子既可以表示数,又能表示两个量之间关系,无痕过渡到对用字母表示乘法的数量关系的理解。

3. 跳出百数表,走向生活

思考:a×3表示百数表中连续3个数的和。如果跳出百数表,a×3在生活中还能表示哪些情况呢?

如图14所示,这些情况能用a×3表示吗?如果可以,请连一连;如果不可以,请写出正确的字母式。

追问:③和④为什么不能连呢?

预设:③知道总价求单价,应该是a÷3。

预设:④应该是a×3+3。

追问:除了这些情况,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可以用a×3表示?

预设:长方形的长是3,宽是a,面积是a×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