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问题驱动下的小学数学深度学习

作者: 杜俊宏 王佳颖

[摘  要] 在教学实践中,核心问题驱动是促进深度学习的重要路径。教师要通过串联核心问题引导学生深度认识“进一法”和“去尾法”,让学生形成深度学习习惯,发展其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 核心问题;深度学习;进一法;去尾法

在教学中教师经常发现这样的现象:学生一听就会,一做就废。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仍然以“听讲+记忆+操练”方式为主,这样的方式导致学生的学习体验不深、感悟不透,没有真正理解和完成自我建构,自然达不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关于深度学习,刘月霞在《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理论普及读本)》一书中说:“所谓深度学习就是指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1]笔者认为,在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课堂中,教师既要关注学生是否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是否真正发生,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核心素养是否得到提升。

笔者选取“进一法”和“去尾法”这个课题,一是因为学生学习这个课题的时间跨度比较大,能够较好地解释教学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来进行;二是因为这个课题容易被忽视,学生容易局限在“至少”“最多”这样的信息表面,教师应引导他们透过现象看问题的本质。为了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笔者采用核心问题驱动的路径,将学生的数学思维推向高阶。

一、任务前置,唤起经验,找准起点

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一项学习任务:请设计一个分别用“进一法”和“去尾法”解决的数学问题。教师收集学生设计的数学问题,以备课堂使用。

在二年级时,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进一法”和“去尾法”问题。教师将学习任务前置,一方面能够方便学生“学”:唤起学生的相关学习经验,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另一方面能够方便教师“教”: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找到课堂学习的起点,使“生本素材”更能激起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二、没有“至少”为何还用“进一法”

师:课前大家分别设计了用“进一法”和“去尾法”解决的数学问题,请出题人来读一读这几个问题。

1. 35人坐船去春游,1只小船最多能坐8人,至少需要这样的小船多少只?

2. 1桶油重42千克,现在要将它们分装在小油桶里,每个小油桶最多能装10千克油,至少需要这样的小油桶多少个?

3. 仓库有1000箱货物需要装运,每辆货车最多能装120箱,至少需要这样的货车多少辆?

师:不计算,你们是否知道该用“进一法”还是“去尾法”?为什么?

生1:这几个问题用“进一法”,因为它们都有“至少”。

师:二年级时大家已经有这样的学习经验,问题中如果有“至少”这样的关键词,通常用“进一法”解决。那么去掉“至少”后我们再来看一看,要用什么方法?将你的解答过程写在作业本上。

每个问题几乎都有两种表达方式。

(1)35÷8=4(只)……3(人),4+1=5(只);35÷8=4.375(只)≈5(只)。

(2)42÷10=4(个)……2(千克),4+1=5(个);42÷10=4.2(个)≈5(个)。

(3)1000÷120=8(辆)……40(箱),8+1=9(辆);1000÷120=8.33…(辆)≈9(辆)。

师:请用数学的眼光观察解答过程,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2:每个问题的解决过程尽管表达的形式不一样,但是最后的结果都是一样的。

生3:商的近似值用“进一法”而不是“四舍五入”法。

生4:三个问题都用到了“进一法”来解决问题。

核心问题1:为何没有“至少”还用“进一法”呢?

小组内讨论后汇报。

生5:因为剩下的3个人需要1只船来装,剩下的2千克油需要1个桶来装,剩下的40箱货物需要1辆车来装。

有学生按照已有的经验,认为有“至少”的问题应该用“进一法”,但是现在没有“至少”还用“进一法”,这不矛盾了吗?“矛盾”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教师在这个时候将第一个核心问题抛出来,能引导学生发现“进一法”问题的共性:剩下的部分不足1份也应该当作1份。

三、什么样的问题用“进一法”

师:每一个问题里面不足1份的都应该被当作1份来处理,即是“进一法”。

师:我把这几个问题的“每份数”做一个新的规定:一只小船必须装8人,每个小油桶必须装10千克油,1辆车必须装120箱。那这几个问题的解答有什么不一样?

生1:那就只能是4只船、4个桶和8辆车了,因为剩下的都不足1份。

核心问题2:那么什么样的问题用“进一法”呢?

小组交流后汇报。

生2:“每份数”必须是可变的,不一定非得要那么多。1只船不是非得坐8人,1个小油桶不是非得装10千克,1辆车不是非得装120箱。

生3:“每份数”是可变的,所以不足1份时可以被当作1份。

师:总结得太好了,我们可以从每份数和份数的角度来理解“进一法”问题,因为每份数可变,所以不足1份可以被当作1份,用“进一法”。

解决完第一个核心问题,学生已经理解“剩下的部分不足1份也应该当作1份”,但是对于“进一法”问题的认识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第二个核心问题能促进学生进一步思考每份数的特征,让学生在深度理解的基础上为“进一法”问题建立一个数学模型:每份数可变,不足1份可以被当作1份,用“进一法”。教师在引导学生掌握模型时,要有意训练其合作探究能力。

四、对比“进一法”,思考“去尾法”问题是否具有相似的特征

师:我们来看几个同学设计的数学问题,在作业本上解答。

问题1:1盒酸奶4元,小雯有10元钱,她最多可以买多少盒这样的酸奶?

问题2:老师用200张纸来订练习本,每30张可以订1本,最多可以订多少本练习本?

问题3:装修队给学校安装新窗户,运来80扇新窗户,每间教室安装6扇,最多可以安装多少间教室?

每个问题都有两种表达方式。

(1)10÷4=2(盒)……2(元),2盒;10÷4=2.5(盒)≈2(盒)。

(2)200÷30=6(本)……20(张),6本;200÷30=6.66…(本)≈6(本)。

(3)80÷6=13(间)……2(扇),13间;80÷6=13.33…(间)≈13(间)。

核心问题3:对比“进一法”,“去尾法”问题是否具有相似的特征?

小组讨论后汇报。

生1:有没有“最多”都要用“去尾法”。不足4元不能买1盒酸奶,不足30张纸不能订1本练习本,不足6扇窗户不能装完1间教室。

生2:每份数固定,不足1份不能被当作1份,用“去尾法”。

促成学生自主学习的最好方式就是“放手”,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尝试。解决完第二个核心问题,学生已经有了“进一法”问题模型的经验。第三个核心问题能够促使学生通过“类比”,得出“去尾法”问题的模型:每份数固定,不足1份不能被当作1份,用“去尾法”。教师在引导学生掌握模型时,要重视训练学生类比迁移的能力。

五、“进一法”和“去尾法”问题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师:关于“进一法”“去尾法”,你们有什么收获?

生1:对“进一法”和“去尾法”问题认识得更深刻了。

核心问题4:“进一法”和“去尾法”问题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生2:“进一法”和“去尾法”都是在求份数。

生3:每份数可变,不足1份可以被当作1份,用“进一法”;每份数固定,不足1份不能被当作1份,用“去尾法”。

在深度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既要关注学生对“进一法”和“去尾法”问题的模型是否掌握,更要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比较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学习方法,越比较,学生对“进一法”和“去尾法”的联系越清晰;越比较,“进一法”和“去尾法”的区别越明确。

六、用模型编写“进一法”和“去尾法”问题

师:学到这里,我们对“进一法”和“去尾法”问题认识更深刻了。大家用今天学的模型分别编写一个“进一法”和“去尾法”问题。

生:(回答略)。

七、结语

本课题将核心问题串联起来:没有“至少”为何还用“进一法”?什么样的问题用“进一法”,对比“进一法”,思考“去尾法”问题是否具有相似的特征?“进一法”和“去尾法”问题有什么联系和区别?教师用核心问题串来驱动学生思考、合作探究、类比、比较,使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深度学习的过程促进了学生的整体发展,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像“进一法”和“去尾法”这样的数学问题,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还会遇到很多,都值得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来促进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整体理解和把握,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能力。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小学数学深度学习时,要提升学生整体素质,让学生对数学学科本质有更深的理解。

参考文献:

[1] 刘月霞,郭华. 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理论普及读本)[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