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技术与绘本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研究
作者: 邓娜
[摘 要] 研究者以“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为例,分别从“故事情境,唤醒认知经验”“情境推进,进入新知探究”“分层练习,巩固算法算理”“总结归纳,提炼拓展延伸”四个方面开展教学设计与分析,将信息技术与绘本教学深度融合。
[关键词] 信息技术;绘本;数学运算
部分教师认为绘本是语文学科的事情,跟数学没什么关系。从“育人”的视角来看,每一个学生都应具备良好的阅读与理解能力,阅读并非语文一门学科的事情,而是各门学科都要担负的责任。数学绘本具有图文并茂、富含数学知识等特点,将其应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仅能有效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对数学情境的理解,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可引导学生进入绘本的世界,为集体探讨与教学助力。笔者以“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为例,对信息技术与数学绘本教学的深度融合进行实践与分析。
一、教学过程设计
1. 故事情境,唤醒认知经验
教师借助多媒体播放绘本《动物购买奶酪》:奶酪工厂的工人将制作好的奶酪平均分成3块、4块……这天,小松鼠的爸爸妈妈分别购买了■块奶酪。那么,小松鼠的爸爸妈妈买回来的奶酪一共有多少?
师:以上两个问题你们回答得都很好,你们是怎样计算这两个式子的呢?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合作交流,总结出如下结论:同分母的两个分数进行加减运算,其分母不发生改变,分子之间互相加减即可。
师:为什么只加减分子部分,分母部分不需要变化呢?
生1:因为分母相同的分数,可理解为它们的分数单位是一样的,那么相同单位的分数之间进行加减运算,仅需加减单位的个数即可,分母自然不会发生改变。
设计意图:丰富的情境是激趣启思的催化剂,学生新知的建构一般以原有认知经验为基础。教师借助多媒体播放小松鼠一家与奶酪的故事,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还能唤醒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夯实基础。分奶酪的情境实则为分数的原型,学生从这一原型中提炼同分母分数加减运算的算理与算法,既能为接下来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与算法奠定基础,也能为分数与整数的加减运算做好铺垫。鉴于此,课堂起始环节,教师借助丰富的绘本情境帮助学生回顾旧知,让学生明确“相同单位的分数可直接加减”,给接下来的探索奠定基础。
2. 情境推进,进入新知探究
(1)异分母分数加法的探索
学生一致认为“先通分,再计算”更科学,教师将这种方法进行板书强调,并要求学生自主思考:为什么要先通分?关于这个问题,学生结合以上探索过程,提出将不同单位的分数转化为相同单位的分数,才具备运算的条件。
设计意图:关于异分母分数的相加,教师循序渐进地进行点拨与引导,让学生由情境问题出发,激发认知矛盾,由此产生探索欲。在此基础上,教师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探索时间与空间,让学生从自身已有的认知经验出发开展研究,由此揭示各个算法间存在的联系,促使学生明晰算理。随着探索的深入,学生逐渐理解“先通分,再计算”的规律具有普适性,这一认识充分优化了思维,能为形成规范的计算方法夯实基础。因此,教师引导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逐步优化计算方法,不仅能实现算理与算法的深度融合,还能让学生积累学习经验,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2)异分母分数减法的探索
3. 分层练习,巩固算法算理
设计意图:逐层递进的练习设计,不仅逐步巩固了学生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算法的理解,还促使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应用意识。学生在多元化的练习中逐步完善对算理算法的理解:“接力赛”的活动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夯实知识基础,“找规律”的训练促使学生的思维逐渐生长,为形成良好的概括能力、推理意识、运算能力与数据意识奠定基础。
4. 总结归纳,提炼拓展延伸
课堂尾声,教师要求学生自主说说本节课学了哪些知识,怎样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运算过程中涉及哪些策略等,并强调数学转化思想的重要性。同时,教师借助多媒体播放古埃及关于分数计算的过程,让学生将过去烦琐的计算方法与现代简便的计算方法进行对比,感知人类社会的发展对数学学科的影响,由此感知数学是一门充满生命力的学科。
设计意图:启迪学生从知识、方法、思想等方面进行总结与分析,不仅能帮助学生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还能促使学生更好地积累学习经验。以数学史作为知识的拓展,意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起到渗透数学文化、发展数学品格等作用。
二、思考与感悟
1. 信息技术是辅助教学的工具
教育信息化是当下数学教学的趋势,将信息技术与绘本深度融合实施教学时,教师应明确这两者均为教学的辅助工具。信息技术可为学生提供更直观的视听效果,为绘本的展示提供平台;绘本丰富的色彩、图片与简洁的文字,可将学生带入丰富的情境世界,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欲;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可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小学阶段学生视力正处于快速发展期,过多接触电子产品会影响视力。为此,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仅为辅助教学的工具,切忌在课堂上无限制使用信息技术。
本节课,信息技术最大的作用在于展示绘本内容、投影学生的计算过程以及展示古埃及分数计算过程,发挥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作用。信息技术的适度应用,对提升学生学习效果,保护学生身心健康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2. 正确应用绘本可提高教学成效
绘本是根据学生认知发展规律而绘制的一种工具书,精美的画面与简洁的语言深受学生的喜爱。教师借助绘本渗透数学知识,不仅能引发学生的思考,还能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1]。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对绘本的阅读要求有所区别,比如幼儿园的学生在阅读“动物购买奶酪”的绘本时,以看图和讲故事为主;本节课学生需要基于深度思考与探索的维度来阅读绘本。事实上,绘本的特点决定了它的教学成效,研究表明,学生通过丰富的绘本阅读可发散思维、拓宽视野、引发思考,获得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思维与数学的语言去观察、思考与表达现实生活的能力,能在绘本中发现、提出、分析并解决问题。
总之,绘本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教师应与时俱进,利用好信息技术与绘本资源,根据学生认知水平与知识特点正确选择绘本进行教学,让学生实现深度学习,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仲秋月. 巧借数学绘本激发数学思考:“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设计与说明[J]. 小学数学教育,2020(12):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