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拾级而上的教学路径

作者: 贾连梅

建构拾级而上的教学路径0

[摘  要] 教师要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促进学生学习进阶,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研究者以“面积的认识”一课为例,构建拾级而上的教学路径。

[关键词] 拾级而上;面积;数学核心素养

拾级而上地促进学生学习进阶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着重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累积性和连续性。在小学阶段如何为学生打下知识基础、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数学本质是每个数学教师要重点思考的问题。在教学中,部分教师采取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令学生感到困顿和厌恶。教师要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设计教学过程,不断促进学生学习的进阶和素养的发展。基于上述理解,笔者以“面积的认识”教学为例阐述如何在实际教学中智慧解读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从而建构拾级而上的教学路径,促进学生的学习进阶、思维发展和素养提升。

一、简析教学过程

1. 教学环节1:巧设情境,引出新知

情境:(教师一边用课件呈现织布的视频,一边进行讲解)在织布的时候,一根根丝线在编织和叠加后就得到一块布。我们可以从数学的视角来看待这个织布的过程,就是一条条线排列逐步形成一个面的过程。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就是与面相关的知识。(抛出课题)

2. 教学环节2:深入探索,体验新知

(1)探究活动1:认识面

①试着从身边的物体着手,找一找面,并用手摸一摸。(学生找到了黑板面)

②刚才我们用手触摸了这些面,那大家觉得这些面之间有何共同之处?(它们都是平平的)

③大家来看,这是一包薯片的包装盒,摸一摸它的侧面与刚才那些面有何不同之处?(它是弯弯的,看来面不仅有平平的平面,也有弯弯的曲面)

④我们就以数学书的封面大小为基准,去找一找比它大的面,再找一找比它小的面。(比它大的有课桌面等,比它小的有文具盒面等,面是有大有小的)

⑤面的边界是线,我们不妨看一看数学书封面边线的变化,大家发现了什么?(教师用课件呈现数学书封面长与宽的变化,从而引起面的大小变化。学生在观察后很快有了发现)

⑥你能说一说面与线的区别吗?(有长度与宽度的是面,仅有长度的是线;面的大小与其长、宽均相关)

⑦让我们闭上眼睛,充分想象一下面的样子,以及与线的联系与区别。(学生充分想象和描述)

(2)探究活动2:认识面积

①数学上称数学书的封面大小就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那么课桌面的面积是什么?黑板面呢?请试着再说一说其他物体表面的面积。(课桌面的大小、黑板面的大小……)

②大家再来指一指和说一说这些平面图形的面积。(教师在课件上呈现隐去实物的平面图形,即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让学生流畅描述各平面图形面积,并总结得出平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③完成上述一系列探究后,你能试着归纳出面积的概念吗?(学生在独立思考后自发进行合作交流,在教师的指导和点拨下生成定理:物体表面的大小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3)探究活动3:领会面积本质

①这里有三组卡纸,第一组的两张卡纸中,哪一张面积大?(教师出示第一组的绿色和黄色两张卡纸,学生通过直接观察就能说出绿色卡纸的面积更大一些)

②教师继续出示第二组,并提问:哪一张面积大?(学生认为可以将它们重合起来,通过比较发现绿色卡纸的面积大,教师辅以演示)

③教师继续出示第三组,提问:哪一张面积大?(有的学生认为可以用尺子去测量长度,很快遭到否定;有的学生提出重合后将多的剪下来继续比较,反复重叠去比较面积大小,很快被认为很麻烦。在教师进一步点拨下,有的学生很快想到新的方法,即找寻一个小一点的面,并以此为标准去比较两个面的大小。教师对学生的想法予以肯定)

④按照上一环节中大家的创意方法,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试着选择一个小图形为单位摆在两个长方形里,再数一数每个长方形中小图形的个数,并说出你的发现。(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教师在巡视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借助小正方形去摆和拼,也有个别学生借助三角形或圆,操作失败后又选择正方形去摆和拼,最终得到统一的结果,即绿色卡纸有8个小正方形,黄色卡纸有10个小正方形,因此黄色卡纸面积更大)

⑤刚才的探究中,有些学生选择了三角形或圆作为测量单位后又放弃了,这是为什么?(学生描述“它们都有空隙,填不满,容易出错”,教师适时补充)

3. 教学环节3:拓展应用,深化认知

(1)应用1

①如图1所示,估一估面积最大的图形是哪个,面积最小的图形是哪个?

②如图2所示,数一数,并验证你的猜想是否正确。

(2)应用2

试着在图3所示的方格纸中设计一个面积是8个小方格的图形。(学生呈现各种创意设计)

(3)应用3

4个1平方分米的小正方形会有多大?与什么物体的面接近呢?40个这样的小正方形呢?与什么物体的面接近呢?400个呢?40000个呢?

二、教学反思

1. 智慧解读教材,准确定位目标

一般来说,编者在编写教材时往往会从内容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出发,同时从学生的认知发展阶段性着手,这样双管齐下,方能准确定位目标,凸显数学本质。因此,在研读教材时,教师要从教材的整体结构出发,做到瞻前顾后且切实把握知识间的联系,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推动学生学习的深入。对于本节课的教学,笔者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本质属性,设计了拾级而上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多感官参与中感悟面积的本质,初步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想象素养和数学抽象素养。

2. 精心设计教学,发展核心素养

“最近发展区”理论提出教学要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着手,教师要为学生提供难度适宜的数学问题和探究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充分发挥潜能,想方设法地超越“最近发展区”,逐步抵达下一个发展阶段。对于本课的教学,教师从学生视角解读教材,重构教学过程,为学生的深度思考和探究搭建“脚手架”,让学生由浅入深地开展观察、操作和探究等活动,使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理解面积的本质,获得素养的发展和能力的提升。

实践证明,拾级而上的教学路径是促进学生学习进阶和思维发展的重要方式,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手段。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解读教材,智慧设计教学;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数学思考的方法和习惯,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更有意义,从而无痕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