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向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学习任务设计策略
作者: 郭怡君作者简介:郭怡君(1998—),本科学历,中小学二级教师,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
[摘 要] 学习任务是实现深度学习的重要资源,指向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学习任务设计策略包括:以核心问题串引发深度阅读,促成深度思考;以操作任务单引发动手操作,促成深度探究;以递进式任务单引发深层探讨,理解数学本质;以实践任务单引入现实生活,体验数学价值。
[关键词] 学习任务;深度学习;小学数学
学习任务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提供了学习方向和基本线索,是实现深度学习的重要资源。教师精心设计学习任务可以更好地为教与学服务,也是促进学生深度思考、深度探索和深度学习的前提。因此,数学教师应秉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深入研读教材,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精心设计学习任务。笔者结合具体教学内容予以具体阐明。
一、以核心问题串引发深度阅读,促成深度思考
数学阅读理解是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和数学思维的有效路径。呈现在数学教学中的概念、定义、公式等相关内容是抽象且静态的,这就给学生的阅读理解造成了困难。针对这一现象,教师要深度阅读数学教材,提炼出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探究水平的核心问题串,以任务单的形式赋予问题串更高层次的内涵,让学生在深度阅读中开展深度思考,切实理解知识的含义,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
案例1 循环小数
任务单:
问题1:竖式计算60÷15、15÷16、28÷18、78.6÷11。计算后请阐述以上算式中商的特征。
问题2:阅读课本相关内容,说一说你对循环小数定义中关键词的认识,从中你能获得哪些新的概念?
问题3:举例说明你对这些新概念的理解和认识。
问题4:以图式的形式呈现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及无限小数间的关系。
一般来说,概念的习得往往离不开实例,这就需要教师设计任务单时能从此处着手斟酌。以上案例中,首先,教师用任务单引导学生亲历计算的过程,让学生课始就获得“除得尽”与“除不尽”的认识,生成对有限小数、无限小数的直观认识,使后续“循环小数”概念的探索自然而流畅;然后,教师安排了深度阅读的任务,并适时安排同桌交流对新概念的理解,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与探索,实现对新知的深入理解与内化;最后,教师审视教材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归纳和整理新概念,并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值得教师欣喜的是,学生呈现了多样化的图式形式,可见学生此时的思考不再是简单的思考,而是具有“学科烙印”的深度思考。
二、以操作任务单引发动手操作,促成深度探究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需要借助多感官共同参与才能获得更加丰富的数学知识。基于此,不少教师设计了操作活动,然而学生的操作活动是在教师操作指令下的机械活动,这样的动手操作显然是低效的,对学生的思维毫无裨益。倘若教师能精心设计操作任务单,则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任务的指引下开展自主思考和探索,让动手操作真正变成启动学生思维的“导火线”,从而促成学生的深度探索,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当然,操作任务单的设计要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出发,既做到简明扼要,又要精彩呈现,这样学生才能在清晰的操作指令下开展深入思考,从而避免在文字阅读上耗费过多的时间与精力。
案例2 有余数的除法
操作任务单:
任务1:试着将6根香蕉每2根装一盘;
任务2:试着将7根香蕉每2根装一盘;
任务3:说一说两次分一分任务的结果有何不同之处?
任务4:请你用两个式子表示出你的分法。
只有清楚明了的操作任务单,才能让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有效且深入。以上案例中,教师设计的操作步骤十分清晰,让学生可以快速准确地开展操作,并通过两次分一分的操作活动体验平均分的两种结果,从而在最短时间内形成对“剩余”的直观感知,触动学生对“剩余”这个新概念的表达,使得数学思维不断向前推进,让“余数”的生成水到渠成。物化的“余数”以具体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从而学生避免在数学探索中“走弯路”,让学生的数学探索有的放矢。这样简约的操作任务单显然是有效的,能极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主动操作和深度探索,促进学生在操作基础上获取新知、凝练思维。
三、以递进式任务单引发深层探讨,理解数学本质
对于数学知识而言,教师不能只将结果呈现给学生,而是要让学生切实理解数学本质,这才是学好数学的关键所在。数学知识抽象难懂,让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迷茫困惑。因此,教师要采取有效策略来强化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教师可以设计好递进式任务单,让学生从直观观察到初步感知,再到初步抽象,最后在深层探讨中深刻理解数学本质。
案例3 以“3的倍数”中问题“为什么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需看各位数上的数之和”的探索为例
任务单:
任务1:判断5的倍数时只需看个位,这是为什么?试以12和37为例,通过圈小圆片的方式圈出5的倍数,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任务2:判断2的倍数时也只需看个位,这又是为什么?
任务3:判断3的倍数需要看各位上数的和,这是为什么?通过圈小圆片的方式圈出3的倍数,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任务4:找规律,并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37=3×10+7=3×(9+1)+7=3×9+3+7;
456=4×100+5×10+6=4×(99+1)+5×(9-1)+6=4×99+5×9+( )+( )+( )。
拾级而上的任务单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本质和发展高阶思维。以上案例中,教师设计的任务单始于“5的倍数的特征”,这样的设计并非偶然,而是让学生在圈圆片的活动中感受十位、百位与5的倍数关系,进一步迁移类推“2的倍数的特征”,从而使学生的注意力慢慢转移到十位、百位和千位上去,为后续探究“3的倍数”降低学习难度。任务3就是为了让学生自主观察3的倍数特征与之前两个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从而在操作中明白道理。有了前面任务的铺垫,学生借助直观操作和深层思考,可以获得对抽象数分解的深刻理解与认识。这样,教师用层层推进的任务单揭示了问题的本质,促进了学生自觉反思,让学生的思维在深度学习中实现“纵向发展”。
四、以实践任务单引入现实生活,体验数学价值
尽管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但是数学知识应用在广阔的生活之中。因此,教学应回归学生的生活,课堂应与学生的生活接轨,这样才能从本质上落实数学课堂服务生活的教育目的。在课堂中,教师要从具体教学内容出发设计实践任务单,引导学生真正走进现实生活之中,触发学生的生活积累,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体验数学的价值,提高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案例4 折扣
任务单:
任务1:走进商场了解商品打折的相关信息,用文字或者拍照的形式进行记录。
任务2:对于折扣你有哪些认识?又有哪些困惑?
任务3:去商店买一买你喜欢的东西,切实体验“满100送40”的含义,并算一算这个折扣相当于几折?
以上案例中,教师所设计的实践任务单深受学生喜爱。事实上,“折扣”这个概念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学生对此兴趣浓厚。在兴趣的驱使下,学生收集了具有较高价值的材料,并能聚焦于生活中较为复杂的打折方式进行交流。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在思考后领悟,不仅深化了认知,还增强了应用能力。
总之,学习任务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了养料,是实现深度学习的有效资源。教师要深入理解教材,设计各种各样的学习任务,让数学课堂真正凸显“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实现深度学习,逐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