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言之有理 言必有据
作者: 王佳舟
[ 摘 要 ]推理意识有助于学习者养成讲道理、有条理的思维习惯,增强交流能力。小学是学生逻辑推理意识培养的起始阶段,推理意识的培养应贯穿数学教学的始终。在小学低年级阶段教师可以通过范式引导,让每个学生参与“说理”,在有条理“说”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推理意识。
[ 关键词 ]小学数学;推理;差异;说理;范式
目前,除了人教版二年级教材中有一课是关于“推理”内容的,其他版本的小学数学教材几乎没有专门章节涉及推理内容。这样,就导致部分教师在课堂上不重视学生推理意识的培养,师生间的对话多是“你问我答”的形式,这里的“答”仅是学生汇报答案而已。随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22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 的颁布,数学课堂在课程理念、目标、内容等方面有了明显的变化。新课标提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具有整体性、一致性和阶段性的特点,小学阶段要加强对学生“推理意识”的培养。这里的“推理意识”,主要是指对逻辑推理过程及其意义的初步感悟。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推理意识,是笔者一直思考的问题。新课标提出推理意识是“对自己及他人的问题解决过程给出合理解释”。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学生发展语言表达能力的黄金时期,基于表达的方式,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定的语言范式,让每个学生都能用规范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简洁明了地表达思考过程,而不是仅汇报一个答案就匆匆了事。数学语言是表达数学思维的最直接的载体,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这些语言范式表达说理依据,在“说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推理意识。
一、重视因果表达,提升推理意识
低年级学生的语言表达欲望比较强烈,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非常喜欢回答问题,不管自己是否思考成熟,都迫切地想要表达出来。学生在汇报题目的时候,一般都是直接说出结论,需要在教师不断追问下才能慢慢说出“为什么是这样”,说的时候还会不断重复。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因为……所以……”这样的句式进行因果表达:“因为”后面的分句表示原因,“所以”后面的分句表示结果。通过范式引导,能让口头表达能力不强的学生在不断模仿与尝试中逐渐掌握 表 达 的 方 法 , 学 会 使 用 “ 因为……所以……”句式来表达自己的道理和结论。学生通过多次模仿后,进行内化,会逐渐形成自己的“说理”表达范式,提升推理意识。
案例 1 两位数加一位数 (进位计算)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小朋友们已经学会了如何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计算)。现在不计算,你们能用手势快速地告诉老师是填“ > ”“ < ”,还是“=”吗?
生(齐声答):能!
教师出示题目:43 + 8○43 +5,学生回答填“>”。
师 : 都 是 >, 谁 能 说 说 你 的理由?
生1:8 > 5。
师:小朋友们都能准确判断谁大谁小,但是我们在表达为什么填“>”的时候,要说完整,请仔细听老师是怎么说的。
师:因为都有43,只需要比较另一个加数的大小,8 > 5,所以43 + 8 > 43 + 5。大家听明白了吗?谁来试一试?
学生汇报反馈。
师:第二题,准备!(出示题目:9 + 27○27 + 3)
师:谁能说一说你的理由?
生 2:因为两道算式都有 27,只需要比较另一个加数的大小,9 >3,所以9 + 27 > 27 + 3。
师:为他鼓鼓掌,说得真好。他的表达有理有据,用到了“因为……所以……”来给出自己的判断理由。谁再来说一说?
师:(出示题目:56 - 6○56 +6)这一题,会判断吗?
师:同桌间相互说一说理由,左边的同学先说,右边的同学后说。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模仿能产生表象,可作为日后思维的准备。学生一开始的汇报仅仅只能简单地说出理由,在教师的示范表达后,学生能模仿教师的表达,用“因为……所以……”完整地说出自己的理由。在变换题目后,学生逐渐能“由仿到创”,有理有据地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想。学生一开始还比较生硬,属于机械模仿,教师要及时鼓励,让学生获得被肯定的喜悦,让每一个学生都“愿说”。久而久之,以后只要遇到这一类型的判断时,学生都会使用这样的语言范式,因为这样的因果表达方式已经内化成学生自己的表达习惯。在这样“说”的过程中,也是学生推理意识提升的过程。
二、重视转折表达,提升推理意识
表达转折要借助转折关系的关联词“虽然……但是……”,前面的分句提出某种事实和情况,后面的分句表达与前面的分句相反或相对的意思。低年级学生由于生活经验少,语言表达能力不强,在回答时需要先判断选择什么样的范式更为合适。在概念教学中,比如判断对错时,采用转折式的表达更为合适。
笔者在实践中发现,“虽然……但是……”句式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在一些题目的回答中不需要教师的范式引导,学生就能说出转折式的判断。
案例2 认识角师:考考你们,如图 1,下面的图形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是角的画√,不是角的画×。
师:哪些是角?
生1:①、③、⑤是角。
师:大家赞同他的观点吗?
生(齐声答):同意。
师:为什么①、③、⑤是角?
生 2:因为这三个图形都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所以它们都是角。
师:说得真好!我们在判断角的时候,可以对照角的特征,加上“因为……所以……”来表达,更加有理有据。
师:②为什么不是角呢?
生 3:虽然它有一个顶点,但是它的一条边是弯的。
师:我明白你的意思了,谁能像刚才那位同学判断①、③、⑤一样,完整地说一说自己的理由?
生 4:虽然②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但是其中的一条边是弯的,所以它不是角。
师:为你点赞。你想到了用“但是”这个转折词来表达,说得真不错,谁能像他一样说说④为什么不是角呢?
生 5:因为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但这个图形没有顶点,所以它不是角。
师:在判断是一个角的时候,大家用到“因为……所以……”这样的表达方式;当这个图形不是角的时候,大家借助“虽然……但是……”这样的表达方式。你们真是太棒了,通过这些关联词来说理,更加有理有据。
学习氛围的好坏,对于课堂的达成度有决定性的作用。只有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整节课上教师非常重视学生“说”的氛围的营造,不断鼓励学生去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并及时给予肯定。在否定一些概念时,一个学生很自然地想到用“虽然……但是……”这个转折词去陈述那个图形不是角的原因,教师随即为他点赞,从而激发更多学生踊跃“说理”。在判断另一道题时,学生们会很自然地用这样的转折关联词进行否定表达。这样的练习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后当再次遇到这类需要否定表达时,学生就能立刻联想到这个语言范式,并对问题给出合理的解释,从而获得思维的发展。
三、重视假设表达,提升推理意识
假设表达时,前一个分句提出一个假设条件,后一个分句表示这个条件实现后将产生的结果。常用的表示假设关系的关联词有“如果……就……”。数学中的假设法是一种推测性很强的思维方法,这种思维方法在中高年级的教学实践中具有很大的实用性。在低年级阶段,学生可以通过“假设”表达找到某一变因的存在形式的可能性。久而久之,这样的假设思想会在学生脑海中留下印象,为学生后续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案例 3 两位数减一位数 (退位计算)
教师出示题目:45-★=♥■(★是一位数)。
师:听,这两个小朋友发生了争议。
生1:♥挡住的一定是4!
生 2:不对不对,♥挡住的一定是3!
师:你们能帮助他们吗?究竟谁对谁错呢?同意生 1说法的举蓝色牌子,同意生 2 说法的举红色牌子。
师:4 人小组进行讨论,然后说一说你们的想法。
师:你们是怎么想的?
生3:★是1,♥就是4。
生4:★是6,♥就是3。
师:刚才 2 个同学说的答案,都是他们的假设。我们可以这样说“如果★是1,♥就是4”“如果★是6,♥就是3”。
师:还有其他的可能性吗?
生 5:如果★是 2,♥就是 4;如果★是3,♥也是4。
师:是这样吗?我们一起来算一算。
师:那什么时候♥是 3 呢,你们还能照样子说一说吗?学生汇报反馈。
师:谁能有序地说一说,什么时候♥是3,什么时候♥是4?
当学生的答案出现分歧时,教师没有立刻判定谁对谁错,而是让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取长补短,在互相“说理”的过程中促进思维的碰撞。在学生列举可能性时,教师要适时通过范式引导,让学生用合适的语言范式去表达自己的想法。有了前面的基础,学生很快掌握了新的表达方式,并能在题目中运用起来。低年级学生的模仿能力非常强,接受力也很强,在多次“说”的实践中能够清晰认识列举过程。这样,学生在假设的过程中完成了整个思考过程,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逻辑推理意识。
四、重视条件表达,提升推理意识
条件表达要用到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条件关系是指表示有了某种条件,才会出现某种结果。如果表达完成一件事只需要一个条件就能达到相应的结果,这时可以使用“只要……就……”的关联词。在数学题目中,如果表达“只要满足一个条件就可以使结论成立”,那么就可以使用“只要……就……”的语言范式。
案例 4 两位数加两位数 (进位计算)
师:今天大家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老师想考考你们,敢不敢接受挑战?
出示题目:3□+2△=○☆ (符号□、△、○、☆都挡住了一个数字)。
师:○挡住的可能是什么数字?
生 1:□=1,△=2,○挡住的就是5。
生2: □=5,△=8,○挡住的是6。
生3:可能是5,也可能是6。
师:3个小朋友说了 3种答案,其他小朋友呢?
生4:应该都有可能。
师:你也是举例子发现的吗?
生4:是的。
师:在这些例子中,你们能不能用这样的一句话说一说什么时候填5,什么时候填6?
教师用PPT出示:只要 ( ),○挡住的就是( )。
师:4人小组讨论一下。
生5:只要个位上相加不满十,○挡住的就是 5;要是满十了,○挡住的就是6。
学生通过列举很快发现,○挡住的可能是5,也可能是6,但是教师没有止步于此,而是用一个条件表达的语言范式,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这一句话直击算法的本质:只要不满十,和的十位只需要用两个加数的十位数字相加即可;反之,就需要用两个加数的十位数字相加后再加1。通过对算法的提炼,能让学生在表达中逐步提升推理意识。通过生生讨论、异质分组,学困生也能在列举中找到正确答案。条件表达往往都出现在列举后的提炼上,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整体把握。
当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推理意识和提升学生的数学推理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要在循序渐进中不断实践。教师可以根据小学数学的知识内容,结合小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经验,将语言范式渗透到每一节数学课中。久而久之,这些语言范式将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储备,什么时候回答用“因果关系”表达,什么时候用“转折关系”表达,什么时候用“假设关系”表达,什么时候用“条件关系”表达,学生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只要学生能够坚持下去,结合多种数学思想方法与思维方式,一定能有效促进推理意识的发展,进而提升数学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