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核心素养的数学教学活动设计与思考

作者: 李文婷

指向核心素养的数学教学活动设计与思考 0

[摘  要] 文章以“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学为例,教师基于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角度进行教学活动设计,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 数学核心素养;数学活动;数对

对于小学数学学科而言,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体现在符号、推理、数据、模型等意识及几何直观、运算等方面。教师要如何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自然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呢?笔者以“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学为例,阐述基于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进行教学活动设计的策略。

一、聚焦核心素养的认知基础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在本课学习之前学生已经掌握用“第几”描述物体在直线上的位置,会用“第几排第几个”表示物体在平面上的位置,这为本节课的教学提供了知识基础和方法依据;从过程与方法角度分析,该阶段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用有序数表示位置的经验,所以本节课教师可以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设计数学活动,从而让学生在数学活动的引导下深度探究,进行推理、想象、交流、概括、应用等数学活动。

二、围绕数学核心素养设计教学活动

1. 环节1:用创意活动激情导入数学课堂

活动1:如图1,请表示小娟的位置。(第5列、第4行)

追问1:能用更加简洁的方法表示小娟的位置吗?试着在纸上写一写。(学生开启创造之路,教师巡视,尝试找出创意作品。很快,教师在众多作品中找到富有创意的作品:5、4,4/5,0504,(5,4),5.4。教师对这些创意作品表示肯定)

追问2:同学们观摩了这些创意作品,有没有真正理解?作者愿意为同学们解读自己的创意吗?(学生一一描述)

追问3:事实上,以上作品中都有一个共同点,是什么?(都用5与4来表示第5列第4行)

追问4:这些作品中,你最喜欢的是哪一个?(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为自己喜欢的作品投票,教师为创意作品贴上五角星)

追问5:下面我们邀请同学们最喜欢的作品“(5,4)”的作者来分享他的想法。(在5和4之间用“,”的目的是隔开第几列和第几行,此处的括号就像书名号一样,看着像个摆设,却能把5和4括在一起用来表示小娟的位置)

教师总结:他有着与数学家一样的想法,你们是不是很佩服?事实上,这样的表示方法还有一个别致的名字,数学家为其命名为“数对”。(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事实上,学生的认识是一个积极主动的构建过程,唯有充分发挥其能动性,才能让他们在真实的思维磨炼中发展创新意识。因此,为了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积极思考,这样学生的数学探究就会更积极,思维就会更活跃,想象力和创造力就会更丰富,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设计“表示位置”这样一个富有趣味性和探究性的探究活动,为学生的思考提供方向。与此同时,教师适时给予激励性评价和鼓励,尤其是通过贴五角星极大地鼓励了学生的创作兴趣,使其生成一个又一个富有创意的作品。

2. 环节2:用想象活动助长学生的空间观念

活动2:学生两人一组,一人指出图2所示的方格图中的点,另一人说出表示该位置的数对。

活动3:在图2所示的方格图中找出数对(4,2)、(2,4)所对应的点,并说明理由。(学生很快找到答案,并正确阐明理由)

图2

追问1:谁能上台指出(2,6)的位置?(有学生上台展示,却错误地指出点(6,2);有学生立刻提出异议“该点表示的是第6列第2行”,认为图2所示的方格图中没有第6行)

追问2:真的没有(2,6)吗?老师写错了吗?是不是可以张开想象的翅膀……(学生很快领悟,上台利用一根米尺,指着第2列的最顶端:“尽管这个方格图只有4行,但是第2列的这条线可以延长出去,根据每一行的长度展开想象,第6行应该就在这里。”)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有效的探究活动可以锻炼学生良好的空间想象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针对性地设计了两个数学活动,不管是从点到数对还是从数对到点,都是为了引导学生在运用数对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维。当然,教师不是按部就班地进行设计,而是用一个看似错误的活动引发学生的质疑,无痕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 环节3:用体验活动促进数学思想的渗透

活动4:想一想,说一说

问题1:老师为刚才活动中表现最出色的同学贴上五角星,是谁?(学生纷纷指向一名学生,教师在其课桌上贴上一个五角星。)

问题2:这个五角星该用什么数对表示?

问题3:现在该用哪个数对表示这名学生的位置?(教师给快速回答问题学生贴上一个五角星)

活动5:你能用一个数对表示自己的座位吗?请在纸上写一写,然后同桌两人相互检查。(学生在完成后相互检查)

追问1:我们一起把自己所写的数对举起来,看看有没有与自己相同的数对?(学生认为由于每个人座位不一样,因此不会有相同数对)

设计意图:对于数学学科而言,思想是灵魂,方法是行为,无论是建立数学思想、解决数学问题,还是构建数学知识体系,最重要的问题在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巧妙设计“根据自己的座位写数对”这一活动,使学生获得清晰认识的同时感悟一一对应的思想,提高学生掌握解题技能的程度和学习数学知识的效率。

4. 环节4:用拓展活动助力应用意识的生长

活动5: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感受了在生活中“确定位置”,并参与“数对表示位置”的活动,你们还能从日常生活中找到确定位置关系的应用吗?请与大家分享。

设计意图:数学应用是数学学习的终极目标,也是数学学习的意义所在。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通过列举生活中的应用实例的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数对”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使学生体会数对的应用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关系,真正意义上认识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

三、一点感悟

1. 立足“学生立场”,孕育数学核心素养

只有基于学生立场,教学才能从学生中来。在充满童趣的数学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逐步走向理性。本节课中,教师基于学生立场设计了四个教学活动。首先,通过创意活动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让数对生成于学生的主动简化过程之中,从而获得更为鲜活的意义;其次,用方格图引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在自然选择中确定;再次,用体验活动给予学生真实的体验,自然地渗透数学思想;最后,通过拓展活动使学生在分享和表达中水到渠成地生长应用意识。就这样,不管是问题创设还是活动设计都是基于学生立场,培养了学生几何直观、推理意识、数据意识等数学核心素养。

2. 融入“积极评价”,充分实现以评促学

素养本位的数学教学自然需要教评结合,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应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激励性评价来促进其深度学习的真正发生,真正意义上实现以评促学。本节课中,教师的积极评价落实在各个教学环节之中,适时鼓励、评价引导学生深度探究,从而极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总之,教师应将核心素养目标融入数学活动设计,基于学生立场积极评价,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自我发展、自我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