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深度学习的数学常态课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赵敏

[摘  要] 研究者基于对深度学习的理解与认识,结合“分米和毫米”一课的教学过程,探讨深度学习下的数学常态课教学策略,并提出“用适当目标促进正向积累”“用适切情境丰富深度体验”“用问题导学促使深度思考”“用充足时空引导深度探究”等思考。

[关键词] 深度学习;分米;毫米;核心素养 一、问题的提出

课堂是学生习得知识的场所,是发展思维的支点,是推进教育教学发展的抓手。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浅层化难以让学生产生积极体验和进入深度学习,为了改变这一现状,笔者通过深度研读教材、挖掘教学内容、了解具体学情,尝试探究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实施个性化教学来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以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这样,不仅能提升课堂教学的质效,还能促进学生个性化深度学习,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指向深度学习的常态课教学策略

笔者以“分米和毫米”一课的教学为例,采用深度学习理念进行教学探索,着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1. 环节一:回顾旧知,谈话入课

问题1:小朋友们,想必你们对自己的身高有一定的了解吧?请大家分别介绍一下自己的身高吧!(学生争先恐后地报出自己的身高,有的说自己1.5米,有的说自己148厘米……)

问题2:在刚才大家的介绍中用到的长度单位有两个,分别是米和厘米。现在就请大家用手势分别表示1米和1厘米的长度。(学生兴致勃勃地进行比画,同桌两人互相检查)

师(小结):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是学过的,下面就让我们认识两个新朋友。(出示课题)

设计意图:对小学生而言,脱离具体情境产生学习欲望的可能性很小,由此可见情境对于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性。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以谈话的形式让学生介绍自己的身高,通过喜闻乐见的活动激活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为后续的深度学习做足铺垫。

2. 环节二:探究渐深,理解更甚

(1)探究1:认识1分米

问题1:大家看这根吸管,你们觉得它可能有多长?有没有1米长?还是只有1厘米长?请大家试着估一估。(教师出示一根吸管,让学生大胆猜测,有的学生说有20厘米,有的学生说有25厘米)

问题2:大家的估计结果不同,那它究竟有多长呢?如何才能得知正确答案呢?我们可以通过测量来验证你们的猜想。(学生进行测量,得出结果为“26厘米”。教师出示图片并板书“26厘米”)

问题3:这是一根新吸管,我们来猜测一下它大约有多长呢?(学生估计有“10厘米”,教师测量后肯定了学生的猜测,师生共同小结后板书“1分米”)

问题4:在直尺上找出1分米。(学生投入探索,有的找出的是0至10厘米的一段,有的找出的是1到11厘米的一段,有的找出的是2到12厘米的一段……有一部分学生未找到,在教师的启发与点拨后解决了问题。师生再次总结与板书“1分米=10厘米”)

问题5:据此,你觉得20厘米是几分米?30厘米呢?26厘米呢?它更接近几分米?

设计意图:教师进行巧妙设计与适时引导,促进学生深入探究,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以学生熟悉的素材——吸管引起学生猜想与测量的兴趣,让学生在逐渐深入的探究中直观感知“1分米”,从而水到渠成地引出分米的概念。教师设计在直尺上找1分米的活动,让学生感知不同的找法,并据此凸显“10厘米与1分米间的密切关联”,以获得对概念的清晰理解与认识。这样拾级而上的两个操作活动极好地帮助学生建立概念的直观表象,让后续的探究更自然、顺畅。

(2)探究2:创造1分米

问题6:请试着在学习单上画出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收集代表性作品用课件演示)

问题7:你们和视频中的操作是否一样?有何疑问?(学生提出疑问:纸上画出的1分米很短,而屏幕上的却很长?教师解释:为了更便于观察,屏幕将作业放大了)

问题8:请利用准备好的素材(吸管与剪刀)制作1分米长的吸管,完成后用直尺测量,看看是否准确?(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然后展示交流)

问题9:我们想一想,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接近1分米呢?(教师提前准备一些物品,便于学生发现,学生给出了各种答案,教师一一点评)

问题10:闭上眼睛,想象一下1分米的长度。

问题11:用你手中的1分米可以测量身边物品的长度吗?请同桌两人一组,试着测量数学书或文具盒的长度,并记录运用1分米测量的次数,最后说出这个物品大约几分米。(学生活动后全班交流)

问题12:大家看老师手中的米尺,现在用你手上的1分米测量,需要测量几次?请几位同学来试一试,其余同学观察,并说一说你的发现。(学生发现1米=10分米,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教师采用问题导学的方式让学生在发散性探究学习中理解数学概念。教师精心设计了画、做和测等活动,引导学生经历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过程,在概念内省与体验的过程中真正认识1分米和理解分米这个长度单位。当然,教师充分地“让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空间,能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探索、发现,从而深化认识,发展能力。

3. 环节三:深入探索,自主建构

(1)探究1:关于1毫米

问题1:用1分米测量数学书时,我们发现它的长不到3分米,它的宽约为2分米,那它的厚度是多少呢?请试着测量,并说说你们的发现。(学生测量)

问题2:测量后发现数学书的厚度不到1厘米,该如何表示数学书的厚度?(引出1毫米,教师课件出示概念)

问题3:1厘米中有几个1毫米?说说你们是如何得出的?(板书:1厘米=10毫米)

问题4:①用直尺去测量1分钱硬币的厚度;②拇指与食指轻轻捏住1分钱硬币,再慢慢抽出硬币,此时两指间的空隙就是1毫米;③试着比画1毫米,并用1分钱硬币验证;④探寻生活中厚度大约1毫米的物品。

(2)探究2:关于几毫米

问题5:直尺上从0刻度开始,分别找一找1毫米、10毫米、20毫米。

问题6:直尺上5毫米、15毫米等刻度有何特殊之处?并试着画出一条26毫米长的线段。(学生操作后交流)

(3)探究3:体验毫米

问题7:高速铁路的两根铁轨间的距离有着严格标准,误差1毫米就可能造成灾难性后果。以上资料给你们的感触是什么?(课件出示资料)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活动:第一层次,先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产生创造更小长度单位的需求,并通过多感官活动,建立1毫米的长度表象;第二层次,直尺上找位置、纸上画线段,都是为了体现直尺上的几毫米;第三层次,通过资料的呈现让学生感受毫米单位虽小,但作用不容小觑。就这样,通过层层递进的活动设计让学生逐步感悟度量的本质。

4. 环节四:练习巩固,深化认识

活动1:分别说一说你们认识的长度单位,并试着从大到小的顺序排一排。(学生解答后,教师出示《长度单位家族歌》,便于学生记忆和理解)

活动2:数学游戏(你比我找)

第一种:一名学生抽取准备好的长度单位卡片中的一张,另一名学生根据卡片上的长度单位比画相应长度;

第二种:一名学生随机比画长度,另一名学生找出相应的长度单位卡片。

活动3:完成课本中的“想想做做”第一题和第二题。

设计意图:在练习环节设计循序渐进的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和延伸认知。教师每个活动设计各有指向:活动1旨在让学生在整合提炼中形成知识网络;活动2旨在通过游戏巩固长度单位表象;活动3旨在巩固所学和积累经验。这样,学生的数学思维与探究能力在练习中得到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在练习中诞生。

三、反思与感悟

1. 用适当目标促进正向积累

对教学而言,教学目标引导着教学的方向,传统教学多将目标局限在知识的识记上,不重视学生高阶能力的发展。教师要基于新课标与教材本身制定高定位的教学目标,以促进学生的正向积累。教学目标要指向培养学生高阶思维和提升核心素养,让学生增强活动经验的积累及学习情感的体验,指向深度学习。基于此,笔者制定本课教学目标:用具体情境丰富学生对分米和毫米的认识;用适当的操作与思考活动引导学生探究分米和毫米,逐步建立长度表象,感悟度量本质,发展空间观念及量感;用问题导学和适切活动提高学生动手实践、探究新知和合作学习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2. 用适切情境丰富深度体验

小学生本身的思维特点决定了其在数学课堂学习中常常处于低效思维的状态,长此以往对其数学思维的发展十分不利。因此,教师要在常态课中积极调整教学方法,基于具体教学内容和具体学情创设相应情境,以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和灵敏性,使学生从原先的被动思维状态中逐步转化为主动思维状态,在深度体验中积累活动经验,促进核心素养的养成。本课中,教师以谈话入课,选择身高问题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和探索,丰富深度体验,从而让教学逐步从“知识本位”迈向“素养本位”。

3. 用问题导学促使深度思考

问题是思维的源泉,问题导学可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理,可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问题的探究,最终在问题的驱动下发展思维和提升素养。在本课中,教师对知识延伸与能力拓展进行深度设计,为学生的深度思考搭建“脚手架”,引导学生在深度思考、深度探究和深度合作中发展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最重要的是,教师安排点睛的“游戏”可以促进学生的内化、巩固、内省与反思,完善学生的认知视角,提升学生对新知的认识,从而达到发展思维、提高素养的目的。

4. 用充足时空引导深度探究

部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追赶教学进度,无法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空,抛出问题后就让学生即刻回答,这样往往让学生无法深度思考,导致探究是低效甚至无效的。本课中,教师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探究和合作时空,让学生在深度探究中发现问题、拓展思维,从而无痕进入深度学习的空间。这样让学生既有体验,又有感悟;既有思维的互动,又有智慧的碰撞。

总之,在常态课教学中教师要以深度学习内在机制为依据来设计教学活动,挖掘不同教学策略助推学生深度学习的教育价值。教师要开展基于深度学习的常态课教学,让学生在深度学习中学会思考和提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