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策略探究
作者: 黄卫国[摘 要] 核心素养导向的大单元教学应以“大主题”为统领,以教学“大任务”驱动单元“整体化”融合,以“大评价”促进教学评一体化构建,实现学科知识、能力、方法的“结构化”。文章阐述了核心素养与大单元教学的内在联系、大单元教学的必然性,探讨了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的路径与方法。
[关键词] 核心素养;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内在联系;策略 一、核心素养与小学数学学科大单元教学的内在联系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数学课程核心素养是指要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1]。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数学新课标)提出:“要实施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单元整体教学,体现内容结构化。”[2]因此,小学数学教学时,教师要强化数学课程的育人导向,深化数学知识之间内在关联性和结构化研究,应重视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推动课程内容的“结构化整合”。
开展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时,教师应建立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大单元教学作为链接课程内容与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桥梁[3]。从教学单元外部维度看,单元与单元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从本学科教学单元内部维度看,既要整体统筹教学各要素,也要遵循学习逻辑,增强教学的系统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实现学科育人价值,以大单元教学的结构化、体系化实现学科内容的集成化,构建小学数学教学逻辑框架。
二、推行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的必要性
大单元教学注重教学设计的整体性、学习过程的系统性与不同主体的发展性和创造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探究大单元教学路径与方法既是课程标准的有效途径,也是教师教学方式变革的必然要求。
1. 有助于推动新课程改革
传统教学设计是以课时为单位,容易让学生陷入零散的、碎片化的知识点学习。数学新课标提出要“设计体现结构化特征的课程内容”,因此,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注重结构化、整体性和知识的关联,要形成知识串,要抓住知识的本质[4]。大单元整体设计是将零散的知识点学习,延伸到有关联的知识链学习。教师通过大单元教学,能对教学知识形成整体的、系统的、结构化的认识,有助于在教学实践中实施深度教学。
2. 有助于学生构架知识体系
小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的初级阶段,学习时需要依靠教师的引导建构知识体系。教师要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目标,设计不同形式的大单元教学活动,能够串联学生的各个学习环节,助力学生构建完善的知识框架。小学生在大单元学习中能够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初步掌握学习方法,完成不同难度的学习任务,由此积累丰富的学习经验,感受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5]。
3. 有助于培育学生学科素养
数学素养是数学知识技能、学科关键能力及学科价值观念的综合,是小学生在现实情境中调动和利用数学资源解决问题的能力表现。因此,教师要以培育学生数学素养为旨归,以体现单元核心价值的主题为线索,整合单元内容实施单元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依据教材单元的价值特点,从现实意义、思想方法等角度提出不同的单元整合思路,形成相应的教学路径,为主题单元教学目标的达成提供资源和策略支撑。
4. 有助于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基于核心素养的数学大单元教学有利于教师在班级范围内营造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拓宽教学载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学习乐趣和积累经验。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设计有趣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探究问题时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创新方法,鼓励学生之间交流,营造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探究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的路径与方法
开展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时,教师应聚焦“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的目标,将零散的数学知识有效整合,让学生寻找数学学习中的“知识点”“知识链”“知识块”,引导学生触摸数学知识的“内核”,实现数学学习过程的“最优化”[6],形成关键的数学学习能力。
1. 落实课程标准,建构“大概念”教材逻辑
数学新课标指出:一是教师要站在更高的维度、角度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二是要在具体学科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数学新课标在“四基”“四能”和十大核心概念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核心概念“量感”,进一步强化了培养学生的推理、模型、数据等意识。因此,教师要按照数学新课标的要求,深刻分析各模块教材内容内在逻辑关系,深度统筹和有效整合教材资源,打破过去以“课时”主导的一贯思维,确定单元主题、单元内容和课时,厘清主题与教学内容的关系,建构单元教学基本框架结构,从“课时教学”走向“单元教学”。
比如,“数量关系”这个专题包括“加减乘除基本模型、组合模型,以及经典的应用题、归一归总”“用字母表示数”“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用字母表示规律”“用字母表示性质”“总量等于分量加分量”“模型总价等于单价乘数量”“路程等于速度乘时间”“总数等于每份数乘上份数”以及正比例等内容。在教学时,教师要建构“大概念”,用“大概念”思维去组织教学。
2. 突出主题设计,建构“大单元”知识体系
教师要将大单元教学作为一个体系,整体把握教材,注重知识的结构体系,处理好局部知识与整体知识的关系,系统地统筹和安排教学,做到课与课之间环环相扣,从而体现数学知识的整体性。数学新课标指出,“模型意识”是指对数学模型普适性的初步感悟。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数学模型可以用来解决一类问题,是数学应用的基本途径,让学生能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都与数学有关,有意识地用数学概念与方法给予解释。模型意识有助于学生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增强对数学的应用意识,是形成模型观念的经验基础[7]。因此,在“数与运算”“数量关系”主题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用数学概念与方法解释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一类的数学问题”,寻找“知识链”,形成“大单元”知识体系。
大单元教学设计及实施的主要内容及策略包含:内容剖析、学情分析、大单元主题、大单元目标、大单元学业评价、大单元教学思路及结构图、课时规划、课时备课等环节。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坚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对比各个版本教材的教学内容和学习要求,采取以问引学的方式开展教学[8]。不同学段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不同,如二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四年级的学生开始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六年级的学生初步形成抽象思维。比如,在教学“鸡兔同笼”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将“鸡兔同笼”数学模型用于解决类似的“人马问题”“租船问题”“投篮问题”“自行车和三轮车的轮子问题”“钞票问题”“竞赛问题”等。因此,“鸡兔同笼”问题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方式解决问题,了解问题的本质,学习一类问题的解决办法,达到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
3. 强化效果检测,构建“大评价”教学目标
大单元教学设计应“评价先行”,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制定相应评价方法和标准。教师应围绕课程目标“为什么教”、课程内容“教什么”、课程实施“怎么教”、课程评价“教到什么程度”,学生应围绕学习目标“为什么学”、问题任务“学什么”、活动方法“怎么学”、学业质量检测“学到什么程度”等基本问题,统筹“教、学、评”三者关系,确保“教、学、评”形成良性互动、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
在教学评价中,教师应避免无评价或只看结果评价,要基于目标采用逆向设计、结果先行的方式进行评价,由“学习评价”延伸到“促进学习嵌入式评价”,引入“过程评价”“结果评价”“多元评价”等评价方式。
此外,教师要做好评价反思。教师要从教学角度对单元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总结成功经验,反思存在问题;从教学效果角度对学生学习结果进行评价,结合单元复习整理课与单元练习课,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完善认知结构,梳理存在的不足,形成改进提升的策略和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我学情”进行评价反思,这是培育学生自我效感的重要手段[9]。教学效果的评价反思是单元整体设计不可或缺的步骤,有助于教学经验的交流共享,有助于单元设计的周期迭代,形成可复制的教学路径,达成“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的目标。
总之,教师应深度理解教材、优化整合教材,切实确定“大单元目标、学生学业要求、创设真实情境、设计大任务、开展大活动、思维大迁移、结果反馈、作业分层分类设计”等多重要素,更好地统筹规划和科学设计教学内容,以实现教学评有机融合,在大单元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许卫兵. 关于“整体性思想”的整体性思考:基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视角[J]. 福建教育,2022(23):48-5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 王素云. 指向核心素养的小学英语真实性学习单元教学探索[J]. 教学与管理,2023(5):41-46.
[4] 黄三英,刘媛.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策略[J]. 江西教育,2024(14):33-36.
[5] 高向节.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策略探究[J]. 名师在线,2023(17):29-31.
[6] 夏永立. 实施“大单元教学”促进深度学习:数学“大单元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 小学教学研究,2022(21):16-17+25.
[7] 邓加佳,王邦林. 理解数量关系发展模型意识:“相遇问题”教学实录与评析[J]. 小学数学教育,2023(21):26-28.
[8] 黎益,林雯. 同一核心素养同一内容系列课“鸡兔同笼”主题教研的设计与实施[J]. 广西教育,2022(19):52-55.
[9] 杨明媚. 跨越盲区:重构小学数学单元整体设计[J]. 中国教育学刊,2022(5):9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