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学科”教学的实践探索
作者: 宗凌雨[摘 要] 在小学数学“跨学科”教学中,教师要以项目为主题、以“任务”为载体、以“评价”为驱动。教师实施“跨学科”教学时,要让数学学科知识耦合、数学学科方法融合、数学学科思想契合,要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深度发生、持续发生。
[关键词] 小学数学;跨学科;核心素养数学“跨学科”教学既是数学教学活动的基本形式,又是培育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方式。教学中,教师要以项目为主题、以“任务”为载体、以“评价”为驱动,全面落实“跨学科”教学。实施“跨学科”教学能让数学学科知识耦合、数学学科方法融合、数学学科思想契合等。教师要突破课堂教学时空限制,创新“跨学科”教学的样态、生态,从而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更具智慧。
一、项目:“跨学科”教学的主题
项目是“跨学科”教学的主题。在项目教学中,教师要深入研究数学学科的教学内容,观照学生的具体学情。项目具有导向性、针对性,在学生的“跨学科”学习中具有导向、调节、监督功能。如果学生的“学”偏离了项目主题,教师就要引导学生的“学”始终聚焦项目主题,始终让学生的“学”围绕项目主题。对学生的“跨学科”学习来说,项目往往决定着学生“学”的重点、难点等,具有统摄性、统领性、包摄性的功能[1]。教师要以项目为中心,统整相关的课程资源、素材等,让学生开展整合性、结构性、系统性的数学学习。实践证明,实施项目教学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力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实施“跨学科”教学,教师要确定、厘定项目,既可以自己设计相关的项目,也可以让学生在“跨学科”学习过程中研发项目。相较于教师设计的项目,学生自行设计的项目更具吸引力。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研发项目,自发提出相关主题。比如,教学“元、角、分”这一部分内容时,有的学生提出“模拟超市买东西”的项目主题。学生研发的项目主题必须反映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在兴趣、需求,强烈反映学生数学学习的诉求、愿望。基于此,笔者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基础上,设计了“小小商店”的项目化“跨学科”教学活动。在活动中,学生积极规划超市的“摊位”,并且以小组为单位,扮演“商家”“买家”等角色。在项目实践中,扮演“商家”的学生将一些推销、促销手段应用起来,比如“买几送几”“满多少优惠多少”等,甚至出现超出学生认知水平的“打折”促销手段等;扮演“买家”的学生主动“货比三家”,进行“讨价还价”。在“跨学科”教学中,学生不仅能获得纯粹的数学学科知识,还能获得综合性的社会学、经济学知识。比如,有的学生认识到挑选商品的时候既要看价钱,又要比质量,还要看生产日期、保质期等。这样的“跨学科”教学不仅能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还能提升学生“跨学科”的综合素养。
项目是“跨学科”教学的主题,是学生“跨学科”学习的“眼睛”和“灵魂”,贯穿学生的“跨学科”学习的始终,决定着学生“跨学科”学习的效能。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地设计项目,有效地应用项目,让项目发挥应有的育人功能,彰显应有的育人价值。以项目作为“跨学科”学习的灵魂,能有效引导学生的数学学习参与,让学生的数学学习走向综合、走向深度。
二、任务:“跨学科”教学的载体
实施“跨学科”教学是以“大任务”“大问题”作为学生学习的载体。在项目教学中,教师要精心预设“大任务”“大问题”,让“大任务”“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的项目学习。在“大任务”“大问题”观照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这些“大任务”“大问题”分解,建构“问题链”“问题串”“任务链”“任务群”等。如果说“大任务”“大问题”是教师对学生“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的一种战略谋划,那么“问题串”“任务链”就是学生对“跨学科”项目学习的一种战术实践。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借助“大任务”“大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综合性的思考、探究[2]。
教师设计“大任务”“大问题”时,要切入学生数学认知、思维、探究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产生积极主动的思考和探究欲望,让学生“跳一跳”“摘桃子”,让“大任务”“大问题”具有挑战性。比如在教学“认识比”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设计了“树叶中的比”项目学习,将相关的生物学科、科学学科、美术学科知识等融入其中。其中,笔者设计了三个“大任务”:相同的树叶,长和宽的比是接近的吗?树叶的形状与树叶长宽的比有怎样的关系?长宽的比值越接近的树叶,形状越相似吗?这样的三个“大问题”“大任务”能驱动学生积极开展探究。为了研究的深入、精准,有的学生先将树叶的轮廓“画”下来,然后在小组内开展测量、对比研究等活动;有的学生采用科学学科的“控制变量法”,测量相同宽度不同长度的树叶,或者测量相同长度不同宽度的树叶,从而积极主动地去发现、去建构;有的学生先开展积极的猜想,然后开展积极的验证;有的小组学生选择形状相似的树叶进行测量、计算、比较,有的小组学生则选择形状差异比较大的树叶进行测量、计算、比较等。教师通过项目化“跨学科”教学,让学生能有效地分析、解决问题,从而完成相应的任务。通过“跨学科”的项目化学习活动,学生能感受、体验到大自然中所蕴含的数学规律,进而形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大脑考量世界”的意识。
“大任务”“大问题”是学生“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的重要载体、媒介。教师要深入研究学生数学学习内容,不仅要融入、渗透相关学科知识,还要融入、渗透相关学科方法。比如在引导学生比较树叶形状与树叶的长宽比值关系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入科学学科的“对比实验”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控制变量。通过“跨学科”的知识耦合、方法融合,让学生逐步形成“跨学科”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探究方式。
三、评价:“跨学科”教学的驱动
实施“跨学科”项目教学,教师要注重教学评价。项目化评价是学生项目化“跨学科”学习的重要内驱力。良好的、积极的、有效的“跨学科”项目评价能丰富、促进学生的“跨学科”学习。教师不仅要注重对学生“跨学科”项目化学习开展结果性、终结性评价,还要注重开展形成性、诊断性、过程性的评价,将结果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结合起来,将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结合起来。同时,教师不仅要评价学生的数学认知、思维,还要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等。
比如教学“折线统计图”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描点”“连线”“标识数据”,要引导学生进行数据分析,要注意培育学生的统计意识,让学生感受、体验绘制“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笔者在教学中设计了“观察蒜的生长”的活动。学生需要每天测量蒜叶的长度,观察蒜须的生长情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要记录数据,还要感受描述蒜叶生长姿态的必要性,记录蒜叶在第几天到第几天期间生长得最快。这样,学生就能积极主动地绘制折线统计图。这种折线统计图的绘制,不是教师的外在的要求,而是学生内在的需要。在活动中,学生引入科学学科的“对比实验法”,对比蒜在土壤中和水中的生长态势,比较蒜在有阳光和无阳光下的生长态势。在“跨学科”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进行猜想,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对比实验方式进行验证。对于学生的创造性构思,教师要积极评价,从而激发学生数学实验的相关潜质、潜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研发。比如,有的学生用了四盆蒜,其中两盆置于阴暗处(分别放在水中和土壤中栽培),另外两盆置于阳光下(分别放在水中和土壤中栽培);有的学生对蒜的盆数进行了优化处理,仅用了三盆,第一盆蒜置于阳光下(水中栽培),另外两盆蒜在土壤中栽培,其中一盆置于阳光下(与第一盆蒜进行比较),另一盆置于阴暗处(与放在土壤中的蒜进行比较)。
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比较,通过积极的评价鼓励学生进行优化设计和创新设计。教师可以给学生分发“评价卡”,让学生在“评价卡”上点评、点赞,并将评价卡作为一种奖品发放给学生。这样的“点评”“点赞”能有效推动全班学生互动、展示、交流,从而帮助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积累“跨学科”学习经验。
评价对学生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发挥着导向作用。可以这样说,有怎样的评价就有怎样的“跨学科”学习。教师要在评价中融入创造性元素,对学生的“跨学科”学习中的创新、创意多鼓励、多赞扬。这样,就能让学生在评价过程中逐步养成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力。教师要倡导评价的多元化,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等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的“跨学科”学习。通过评价,能让学生的“跨学科”学习深度发生、持续发生。
教师要通过“跨学科”教学,引导学生掌握相关学科知识,使其形成综合性、实践性、复杂性的“做事”能力。教师要从传统的“教数学”甚至“教数学教材”转向“用数学学科育人”。在“跨学科”教学中,教师要树立“大数学观”“大教学观”,从数学学科教学的“知识本位”转向“学力本位”“素养本位”。
参考文献:
[1] 任学宝. 跨学科主题教学的内涵、困境与突破[J]. 课程·教材·教法,2022,42(4):59-64+72.
[2] 郭衎,曹一鸣. 综合与实践:从主题活动到项目学习[J]. 数学教育学报,2022,31(5):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