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数学学习方式的深度变革

作者: 吴蓉

[摘  要] “阅读+”的数学教学方式是传统数学教学方式的深度变革。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阅读+图片”“阅读+音频”“阅读+视频”等方式引导学生阅读。基于“阅读+”的数学教学改变了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构,为学生提供了知识学习支架,破解了学生的差异性学习困局。

[关键词] 小学数学;阅读+;学习方式;变革阅读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基本功。从小学低年级开始,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数学阅读,夯实学生数学学习的基本功。数学阅读是一种融合数学学科知识的阅读,是一种具有数学味的阅读。数学阅读不纯粹是阅读文字,更重要的是通过文字解读其中蕴含的数学信息。教师要丰富学生的数学阅读方式,激发学生的数学阅读兴趣,调动学生的数学阅读积极性,发掘学生的数学阅读创造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阅读+图片”“阅读+音频”“阅读+视频”等方式引导学生阅读,提升学生数学学习力,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一、呈现“阅读+”视域中的学习样态

传统的数学阅读往往是教师给学生提供“千篇一律”的阅读读物,这样的阅读材料容易让学生生厌。基于“阅读+”的视域,教师要优化阅读材料的呈现,可以采用“阅读+图片”“阅读+音频”“阅读+视频”等形式丰富学生的阅读感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融入阅读中[1]。“阅读+”的数学教学是一种丰富学生感知的教学。基于“阅读+”的视域,教师能帮助学生获得数感,能提升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

1. 图片阅读

低年级的数学读物应是图文并茂的读物,纯粹的文字阅读容易打击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为此,教师要提供一些数学绘本,引导学生进行数学阅读,逐步培养学生数学阅读的兴趣。如教学“时、分、秒”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引导学生阅读绘本《教你认认时、分、秒》。相较于教材,图文并茂的绘本对于学生而言更亲切,更能拉近数学新知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在学习中,学生自主读图与识图,自主解图与析图,不断提升自身读图能力。学生通过阅读图片,自主认识时针、分针和秒针的内涵,知道一天中重要活动的时间,理解不同的计时法,树立积极的时间观念等。

2. 音频阅读

“数学+图片”的阅读是一种视觉性的阅读,“阅读+音频”的阅读是一种听觉性阅读。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唤醒学生的听觉感官,让学生的听觉感官协同其他感官共同活动,参与数学阅读。“阅读+音频”是指让学生聆听数学音频故事、素材、资源等,通过听觉捕捉音频中的相关的数学信息。比如,教学“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让学生聆听童话故事《汪汪的生日派对》:娜娜要为宠物汪汪开一个生日派对,计算需要制作多少个请柬?这样的童话音频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计算的兴趣,能调动学生学习数学计算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童话故事情节中不知不觉地学会加法知识。

3. 视频阅读

“阅读+视频”是指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的方式来引导学生阅读。视频是一种具有声色光影特质的媒体,它能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协同活动[2]。比如,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引导学生观看视频,将学生带入声色光影的复杂情境之中。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认数、读数、写数,掌握了数的基数性意义和序数性意义。通过观看视频,学生对数的大小、多少等形成感性认识,为后续学习数的比较、数的计算等相关知识奠定基础。

在“互联网+”的时代,数学阅读已经不局限于文字阅读,正在慢慢地向图片阅读、音频阅读和视频阅读等多模态的阅读方式转型。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阅读时空,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性、自能性阅读,让学生在声色光影的多模态阅读中提升数学阅读素养。通过多模态的数学阅读,能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催生学生的数学想象。

二、重塑“阅读+”视域中的学习方式

传统的数学阅读中,学生往往是被动接受文字信息。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学生的数学阅读方式悄然发生着变化。在引导学生阅读过程中,教师要选择合适的、多样化的呈现方式,让学生开展丰富的想象,在数学阅读中能主动搜寻相关的数学信息。学生只有在阅读中“守、破、离”,才能有效提升数学阅读能力,发展数学核心素养。阅读的“守、破、离”能重塑学生的数学阅读方式、认知方式、思维方式等。

1. 守住数学信息槽——巧转换

“阅读+”中的“守”,即守住学生的阅读所得。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数学阅读的过程中要遵循数学学科的语言形式、符号特征等,逐步渗透、融入数学学科知识、术语、思想和方法。学生在进行数学阅读时要坚持数学学科知识本位的思想,让数学阅读具有“数学味”[3]。数学阅读的关键是要有数学化的信息。学生在进行数学阅读的过程中要转换信息,将获得的信息用数学语言表征出来。比如,教学“认识元、角、分”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引导学生阅读绘本《人民币的故事》,让学生从中收集、整理与人民币相关的数学信息。学生的数学阅读充满数学味,不是简单的文字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了解人民币背后的故事,知道人民币的面值,为后续开展“小小商店”综合情境活动及实际购物活动奠定基础。教师要引导学生守住“阅读+”的信息槽,巧妙地把提取到的有用信息转换成数学内容,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2. 把握数学生活源——善类化

生活是一本书,是一本“无字之书”。在小学低年级数学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树立“数学立场”,从“数学视角”解读生活。在生活化的数学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始终把握“阅读+”。比如教学“认识图形(二)”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开展了“寻找生活中的数学”的主题阅读活动,引导学生从生活中遴选相关的平面图形。在课堂上,学生把生活中的物体带入课堂,并积极从数学的视角去寻找平面图形、描画轮廓,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圆形等剪下来拼成自己喜欢的图案等。在这样的生活化阅读中,教师要善于将“生活源”类化,引导学生把握数学的特征。生活化的数学阅读能促进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

3. 延留有效数学化——活投影

对学生来说,数学阅读就是引导学生学会从书籍、生活、媒体中抽象、概括数学的本质属性、本质特征等。在数学阅读过程中,教师要让“数学味”延留,去捕捉数学化的心灵投影,让学生形成心理表象[4]。比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引导学生阅读绘本《两条射线牵手》,让学生对绘本中的“角”的本质进行抽象、归纳、概括,从而形成“角是从一个点引出两条射线而形成的”。在射线“依依”和“丫丫”牵手变成“角”后,一个静态的角的特征即“一个顶点和两条射线组成的角”在学生脑海中形成表象。这样,对“角的初步认识”的学习为学生后续学习“角的度量”等相关知识奠定了基础。

在小学低年级数学阅读过程中,教师要用阅读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把阅读作为开发学生认知、思维的重要媒介、载体。“阅读”这一媒介与学生生活世界相连,能哺育学生的数学学习,同时数学学习又会反哺学生的数学阅读。教师要通过引导低年级学生进行数学阅读,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本质的认知,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意义的理解。

三、变革“阅读+”视域中的学习价值

基于“阅读+”的数学教学具有自身独特性的价值。数学阅读能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考、探究,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创造数学学科知识。基于“阅读+”的视域,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关注自身“教什么”“怎么教”,更要关注学生“学什么”“怎样学”。

1. 改变“课堂结构”

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是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学生“正襟危坐”在课堂上进行被动的数学学习。数学阅读改变了课堂教学结构,让学生不但聆听教师的讲授,而且积极主动地阅读,从阅读中汲取营养。教师要丰富课堂阅读的素材、资源,由教师提供或者让学生准备数学阅读的读物,从而丰富学生的课堂阅读。比如,教学“认识方向”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引导学生准备相关的绘本,并补充相关的阅读材料,让学生认识“东西南北”方向的来历,了解“指南针”的功能、应用等。可以说,数学阅读改变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样态,让学生的数学学习从被动聆听转向主动阅读、主动获取。

2. 提供“学习支架”

数学阅读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了支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阅读不仅为教师的“教”提供了载体,而且为学生的“学习”“思考”“探索”提供了支架。比如,教学“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一)”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让学生阅读《画正字计数的由来》,让学生全面、系统地认知“画正字计数法”的来历、便捷功能、寓意等:“画正字”是中国独有的计数法,起源于清末民初;“画正字”五笔一字、整齐划一、视觉效果简洁,寄寓了“正大光明”“公平公正”等思想。这样的数学阅读丰富了学生的认知,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了支持。

3. 破解了“差异困局”

数学阅读能填补学生已知和未知的鸿沟,能破解教师差异性教学、分层性教学的困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新知,让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都能提升数学学力和发展数学素养。数学阅读能帮助学生在各自知识基础上进行数学知识建构,能让学生取得自身的最佳发展。比如,教学“万以内的数”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已经能读写“万以内的数”,也有部分学生不能进行有效读写。为此,笔者向学生推荐了《数字秀叔叔寄存所(两位数的位值)》《忙碌的星星工厂(数位)》《保护豆子大作战(三位数的位值)》《宇宙小子(位值制计数法)》《破旧的卡车(三位数的组成)》等绘本。通过阅读这些数学读物,能促进不同水平层次学生的数学认知发展:一方面让已经学会“万以内的数”读写的学生能认识、理解“位值原则”等,另一方面让没有学会“万以内的数”读写的学生学习数的读法、写法等相关知识。通过数学阅读,破解了学生个体化差异的教学困局,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原有认知经验基础上获得发展。

“阅读+”的数学教学方式是传统数学教学方式的重要变革。教师要坚定“阅读+”的教学策略、教学理想、教学信念,为学生准备丰富的数学阅读材料,开展“师生共读”[5]。学生只有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在数学学习的路上走得更远。实践证明,在“阅读+”的数学教学中,学生只有真正“读”起来、“学”起来、“思”起来、“探”起来,才能让自身的数学学习真正“动”起来、“活”起来。

参考文献:

[1] 李兴贵,幸世强,冯国卫,等. 新课程数学阅读教学新论[M].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

[2] 张贝贝. 小学数学教材“你知道吗?”栏目的研究 ——以人教版为例[D]. 华中师范大学,2018.

[3] 孙晓天,张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例式解读:小学数学[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2.

[4] 高文君,韩联郡,田小现. 对数学阅读概念及方法的研究[J]. 教学与管理,2007(3):84-85.

[5] 杨红萍,杨捷,杨蓉蓉. 中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结构发展研究[J]. 数学教育学报,2022,31(4):8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