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历直观到抽象,促进算理理解
作者: 赵京京[摘 要] 研究者以“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一课为例,借助“开火车”游戏,帮助学生复习巩固口算;借助摆小棒活动,帮助学生抽象算理算法;借助问题解决,帮助学生体会应用价值。
[关键词] 直观;退位减法;算理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掌握好计算方法对于学生学习其他数学知识有很大的帮助。计算教学的重要性体现在能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字感知、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的能力,为他们奠定坚实的数学基础。计算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提取关键信息、运用适当的计算方法进行推理和求解的能力,使他们更好地应对实际问题。计算教学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规则和步骤进行计算,并鼓励学生通过灵活运用计算方法找到不同的解决方案和策略。
笔者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一课时,借助摆小棒的活动让学生体会“退一当十”,把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转化为已经学过的加减法,在方法优化中概括退位减法的算理和算法。
一、借助“开火车”游戏,复习巩固口算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学习了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20以内的进位加法、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口算、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口算等,这些计算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师:(出示口算题)小朋友们,我们来玩开火车的游戏。小火车开起来,开到哪里去?
生1:14-6=8,我是这样想的:先算10-6=4,再算4+4=8。
生2:32+7=39,我是这样想的:先算2+7=9,再算30+9=39。
生3:37-20=17,我是这样想的:先算7-0=7,再算30-20=10,最后算7+10=17。
生4:37-2=35,我是这样想的:先算7-2=5,再算30+5=35。
师:小朋友们的计算掌握得非常扎实,计算的小火车开得真快,每个人都说出了计算过程。我们计算两位数减整十数,要先用几个十减几个十,再用几个一减几个一,最后把这两部分加起来得到正确结果。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通过复习口算,不仅能了解学情,还能唤醒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在复习的过程中,教师帮助学生总结“先用几个十减几个十,再用几个一减几个一”的计算方法。
二、借助摆小棒活动,抽象算理算法
教师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过程中,让学生经历了三个层次的活动:第一层次是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过程;第二层次是探究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算理和算法,让学生通过摆小棒和拨计数器等直观活动感受“退一当十”的重要性,既抽象出退位减法的计算步骤,又比较不同算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第三层次是让学生运用算理和算法进行退位减法的计算,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
1. 探究计算方法和算理
师:(出示小军有36张画片,小丽有8张画片)你们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1:小军比小丽多几张画片?
师:小朋友们,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像“36-8”这样的两位数减一位数的计算问题。我们回忆一下以前学习减法计算时用到哪些方法?
生2:破十法、平十法、想加算减法。
师:是的,有时我们还用到小棒和计数器。看,要摆36根小棒,你们会怎么摆?
生3:先摆3捆小棒,再摆6根小棒。
师:可是从6根小棒中减去8根小棒不够减,怎么办?
生4:从3捆小棒中拿出1捆小棒,把1个十变成10个一,这样就够减了。
师:小朋友们,把1个十变成10个一这个过程就是“退一当十”,怎么减?请你们在学习单上圈一圈。
生5:我把36分成10和26,先算10-8=2,再算26+2=28。
生6:我把36分成16和20,先算16-8=8,再算8+20=28。
2. 比较计算方法和算理
师:小朋友们,我们比较一下这两种计算方法,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生7:相同点都是把36拆成整十数和两位数,把不会做的口算转变成我们学过的口算。
生8:不同点是第一种方法把36分成10和26,先算10-8=2;第二种方法是把36分成16和20,先算16-8=8。
师:我们通过摆小棒计算36-8,现在在计数器的十位上拨3个珠子,个位上拨6个珠子,然后拿出十位上的1个珠子拆成个位上的10个珠子,最后个位上有8个珠子,十位上有2个珠子。
3. 巩固计算方法和算理
师:我们学会了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出示42-7和50-5)可以把这两道题在学习单上做一做。
生9:42-7,先算12-7=5,再算30+5=35;50-5,先算10-5=5,再算40+5=45。
生10:42-7,先算10-7=3,再算32+3=35;50-5,先算10-5=5,再算40+5=45。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借助摆小棒和拨计数器等活动引出“6减8不够减怎么办”这个问题,引导学生理解“退一当十”的重要性,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写出分解式,最后总结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和算理。
三、借助问题解决,体会应用的价值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要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运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师:小朋友们,我们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决下面的问题。小朋友们都非常喜欢阅读,我们来看看他们买了哪些书。(出示题目:《连环画》34元,《故事书》14元,《脑筋急转弯》9元)你们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请和同桌说一说。
生1:《连环画》比《故事书》贵多少元?算式是34-14=20,我是这样计算的:先算4减4等于0,再算30减10等于20,最后20加0等于20。
生2:《连环画》比《脑筋急转弯》贵多少元?算式是34-9=25,我是这样计算的:先算14减9等于5,再算20加5等于25。
生3:《故事书》比《脑筋急转弯》贵多少元?算式是14-9=5。
师:小朋友们,我们一起来观察14-9和34-9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4:它们都是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都是个位4减9不够减,我们要退一当十。相同点是这两个算式都要计算14-9=5。
师:减法既可以解决比多少的问题,还可以解决剩多少的问题。(出示题目:一袋糖5元,一袋盐3元,一袋味精9元,用20元买一袋糖,应找回多少元?如果买一袋盐或味精呢?)请在学习单上列式计算。
生5:买一袋糖,应找回20-5=15(元);买一袋盐,应找回20-3=17(元);买一袋味精,应找回20-9=11(元)。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借助应用题进行巩固练习,既能强化学生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口算能力,又能强化学生运用计算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题是用减法解决比多少的问题,以学生身边的活动作为问题情境,让他们体会到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第二题是用减法解决还剩多少的问题,以购物活动作为问题情境,加深学生对购物活动中数量关系的理解,进一步体会计算的应用价值。
总之,一年级学生通常注重感性知识,喜欢通过直观感知理解和表达数学概念,喜欢借助具体的事物进行计数和比较。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顺应学生的数学思维,将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探索和解决问题,帮助他们从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促进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