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课堂利用多模态语篇提升高中生的文化意识

作者: 黄英

作为英语专业四大基础素质之一的人文意识是指中外文化的认识以及对先进文明的欣赏,包括学习者在新时期体现出的跨文化意识、方式与行为方式。根据《2022年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的课程性质描述:把握一门国外通用语种可以为掌握外国先进的文化、科学技术、技术以及进行国际交流制造条件;举办英语课程可以增强民族素质,促进中国开放与国际交流,可以提高中华民族的竞争力。因此,高中英语课堂需要引导学生对文化知识进行深度解读,以培养学生的文化思辨能力。

当然,英语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实际上是一种高阶需求,既要培养高阶的意识形态,也要挖掘语料素材。正如方涵,刘钰在文章所说:高中英语教材的语篇就可以作为培养高中生文化意识形态的重要原材料和纯文字模态语篇比较,多模态语篇在营造主体环境、传播思想内容、调动学生积极性等方面更为生动、有效。多模态语篇的教学中使用能够让学习者通过不同方式了解甚至亲自体验文化。因此,笔者基于高中英语教学的实践建构了以下利用单元主题多模态语篇来提升高中生文化意识的教学模式:

实施目的 实施作用        实施方式

文化导入  激活单元主题文化 视频,图片,双语文本

文化体验 加深主题文化感知 视频,文献,调查报告

文化对比 鉴别文化异同    文本,视频,研究报告

文化升华 形成文化态度      双语文本,视频,图片

1. 丰富模态输入,导入文化主题

正如郭翔,朱宇所论证:教师可以在单元的文化主题引入环节,通过多模态的模式,让学习者能从多维度沉浸式地感受文化,让学习者能更多地从文学视角来感知与了解单元多模态语文与传统的纯汉字语文的文化引入差异。多模态的文化引入,是由语言模态和图形模态所构成的视觉综合体。并且教师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使用纯文字语篇模态时,除了关注语篇文本的意义外,还要注重字体的形状、大小、排版方式,文章的来源等这些有特殊功能的表意素材的导入。而与单元文化主题相关的图像、音频、视频则可以使用与主题内容相关的照片、朗诵、演讲、专栏节目或电影片段等等。例如:人教版高中英语选择性必修第三册Unit 1 Art中的阅读文本A Short History of Western Modeling的单元主题是介绍西方绘画的简史。但是当代高中生对西方的绘画作品知识本来就有限,更不用说其历史了。因此在阅读文字模态语篇之前,教师补充了《西方绘画艺术简史》的中英文双语视频,然后给大家印发了一些西方名画的图片和中英双语的评论。在学生有了这些立体的背景知识后再来学习课本的纯文字模态语篇就会更有兴趣,更容易。

2. 丰富模态体验,加深文化感知

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2019年版)的附录和练习部分会有与本单元主题相关的注解和文本阅读以及话题写作材料。这些都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拓展知识层面,丰富模态体验。在我们的高中英语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丰富学生的模态体验,加深学生对文化的感知。

第一方面,鉴于现代网络时代的大背景,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等来补充多模态资源,为学生提供最新的最全面的和单元主题相关的拓展知识,这样可以极大地提升学生主题知识学习的兴趣。鉴于时效性,教材中的部分文化知识和内容不能完全体现当今世界的现状的发展,因此我们就可以利用网络以及图书馆的最新资源进行适量的补充和拓展。例:人教版初中英语选择性必修第三册Unit 3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中的书本附录中的文章Small Waste, Big Problem就是从海洋塑料垃圾和日常生活中乱扔的烟头来说明一个个小小的举动就可以给我们生存的环境带来大大的改变。然而,仅仅通过文本方式很难使学生切身感受到问题的严重性,所以教师就借助很多相关的调查报告、新闻报道和影像记录等等来增加学生的知识背景了解。并且在课前指导学生收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真实事例:如生活的小区每天堆积如山的垃圾、学校饭堂每天倒掉的饭菜等等,然后以小组的方式形成自己的调查报告。通过这些多模态同主题材料的展示,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参与发现认识到环境保护的迫切性以及从身边小事做起来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第二方面,教师可以借助多模态模式,通过双语形式补充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以提高学生利用双语来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我们国家有无可比拟的传统文化,但我们特别是青年一代的学生若不能使用地道的英语进行流利的表达,那么中国文化的世界传播也只能留于表层。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多模态的体验,让学生以双语的形式更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以增强其文化传播能力。例如: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三册Unit 5 Poems的教学目标中包含: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forms of poems and learn to appreciate poems.

在进行本单元的课堂教学时,教师除了让学生达到课本要求的目标:了解英文诗歌,聆听和讨论英文诗歌,赏析英文诗歌以及创作英文诗歌外,还发现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契机来补充中国诗歌文化知识。因此教师借助许渊冲老先生的诗歌译作来补充中文诗歌的双语版。让学生知道我们唯美的中文诗歌也可以通过翻译的方式来译成有意境、有韵律的英文版本,从而传播到世界各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补充了大家耳熟能详的《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许老先生将这首诗歌译为:

Love Seeds

The red beans grow in southern land.

How many load in spring the trees?

Gather them till full is your hand;

They would revive fond memories .

这首诗歌原文和译文都非常容易理解,所以课堂上,教师主要引导学生赏析诗歌题目“相思”,引导学生把题目与诗歌的最后一句“此物最相思”进行比较赏析。中文诗歌两处都出现了“相思”。而译文直接把题目译成了“love seeds”,这个更符合英文习惯,完美化解了中英文化思维差异并且还直接表现出了诗歌的主题。并且“此物最相思”中的“相思”一词是可以作为动词,意思为“表达思念”,所以在译文中许老先生选用了动词revive。通过译作和原文的对比赏析,发现译作没必要与原文亦步亦趋,译作更注重“意似”,以意动人,兼顾形式。

通过课堂中文诗歌双语版本的赏析补充,学生们更加确定了中文诗歌的可译性和可传播性,大大增强了他们的文化意识和文化自信。

3. 整合多模态资源,进行跨文化鉴别

梅德明,王蔷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2年修订)解读》中所讲述的:培育和开发学习者的人文能力,也就是要让学习者真正了解语言教学中的人文内涵,从而塑造全球视野,提高国际认识,了解全球文明的多样性,对各种文明保持尊敬与宽容心态,可以考察、分析、比较中外文明间的差异,做出自己的评判。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整合高中英语教材的文本以及与单元主题相关的补充资源模态,如:主题视频、主题音频、主题图片等等来让学生能全面地、沉浸式地感受到文化多样性,养成对不同文化的包容,进而自主地形成多元文化分析和多元价值的鉴别能力。通过比较文化差异,学习者能够理解中华文化内容,重温熟悉的本国文学,提升对于中华文学的英文表达水平,从而对各种文学产生尊重、包容的心态。在课堂的文化鉴别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多模态形式来引导学生了解并探究多文化差异,让学生通过多模态素材看到其文化本质,以此来培养深度思维。以人教版的高中英语选择性必修第二册Unit 2 Music的单元引入为例。这个单元的一个教学目标为:

Build up the basic knowledge of different types of music, performance forms and functions of music.

笔者就让学生来感知中西方音乐,以及比较音乐背后的文化差异。首先笔者引入《你好中国》的英文字幕笔记17:

Chinese music originated from nature. The schools of the channel blowing through the trees, kinds chirping and water flowing are the inspiration of Chinese yinyue. Xun, an ancient egg-shaped instrument made of pottery, can imitate the sound of the wind by blowing through the holes.

然后给学生播放了网络视屏《7分钟读懂西方音乐史》。在阅读完文本和观看完视屏后,笔者让学生们周末讨论总结一下中西音乐的特征以及音乐背后反映出的文化特征,然后学生分四组分别从自然地域差异、民族性格差异、制乐方式差异和传承模式差异方面进行讨论和总结。于是他们得出了以下观点:

自然地域差异:西方的文明起源于大海,因此西方民族在不断地迁徙,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就会更频繁;而中华文明是依靠土地的,人们都会在一片固定的土地上,因此文化交流不是很多。这种文化差异导致了中西方音乐的律调谱器曲上都会有很大差异;

民族性格差异:受到中国农耕文明的影响,华夏民族一直奉行温和儒雅的君子品格,因此中国传统音乐都以宁静淡远为宗旨;而西方一直在征战并且在进行文化吸收和文化输出,所以西方音乐更多地给人带来听感上的宏伟辉煌;

制乐方式差异:中国传统音乐大多为集体创作并通过口传心授流传下来,因此音乐创作有无限可能,音乐演奏者也有无限的发挥可能;而西方古典音乐大多是作曲家的个人主观情感表达,并且西方音乐的乐谱也得到了精准永久的保存,所以音乐演奏者只需按照乐谱进行演奏即可;

传承模式差异: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多依赖宗族纽带之上;而西方音乐则很早就采用了音乐学院的培养体系。

4. 拓展资源模态,形成文化态度

为了让学生形成自己的文化态度,培养其文化视野,教师可以推荐学生相关主题的音频、视频、网址等多模态资源。在这些多模态资源的加持下,学生在课外自觉主动地积累更丰富更详实的文化知识并获取跨文化感知,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形成自己的文化态度。例如:人教版高中英语选择性必修三Unit 2 Healthy Lifestyle,在完成单元课堂内容后,笔者又给学生推荐了一系列的课后资源让学生真正领悟到“The great wealth is health.” 并践行到自己日常的生活中去。首先笔者给学生应发了TED演讲题为“What makes a good life? Lessons from the longest study on happiness.” 然后推荐学生观看人气超高的贵州村超视频。通过演讲文本的阅读和篮球赛的观看以及我们课堂知识的理解,学生们会更加坚定自己的健康生活的态度。

在高中英语课堂中引入多模态语篇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这既反映出跨文化时代背景下多元文化教学的特点,也顺应了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学生的文化意识培养不仅更利于学生通过英语课堂内外深入全面地理解文化内涵,还能让学生在课堂内外进行多维的多文化体验。并且结合多模态的互联网资源,让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英语课堂。学生有了更多的机会和资源进行自主的文化学习,自主进行多元文化实践探究、多元文化对比和多元文化鉴别,最终形成自己的文化态度,实现新课标提出的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大目标。

[参 考 文 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5,23.

[2]方涵,刘钰. 基于多模态语篇的高中英语看的教学策略[J]. 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 2019(07):45-49.

[3]郭翔,朱宇. 利用多模态语篇提升文化意识的策略研究[J]. 中学外语教与学, 2023(07):16-18.

[4]陆苏(著),许渊冲(译). 《林深见鹿——美得窒息的唐诗》[M]. 湖北:长江文艺出版社, 2020(4):98.

[5]梅德明,王蔷.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 2022年修订)解读[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0:63.

[6]武和平. 作为核心素养的文化意识培养及文化教学[J]. 英语学习, 2015(12下):12-14.

[7]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88399305/

【注:本文系中山市教育科研立项课题《多模态理论视角下的高中英语大单元情景教学实践研究》(立项编号B2023090)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