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真实情境创设的多重策略
作者: 华燕
2022年版课标倡导要“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什么是真实的学习情境?又该怎样创设真实情境,提升学生阅读学习的效率,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呢?
教学视角下的真实情境更多是对现实情境的“仿真”,是为培养学生解决现实世界问题的素养而创设的“真实性”情境。语文学习需要的真实情境,“不在于究竟是‘真实情境’还是‘虚拟情境’,而是非常必要、高度适宜、真正有用的情境”[1]。它的意义和价值是能够给活动的展开提供背景和氛围,是能够帮助师生完成学习任务,是能够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一、真实情境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检视
纵观当下课堂教学,有创设情境的意识,却缺失了阅读教学本质的理解,出现了对“真实情境”特质及作用的偏移,学生的学习也停留于浅表,出现了以下几种现象:
1.失“真”——情境与学生生活的失联
真实情境可以“虚拟”,但是不能“虚假”。一些阅读课堂创设的情境,往往为了知识点而制造,忽略了学生的经验背景。当学生无法将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相联系,脱离学生日常或将来学习、工作、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时,学生学习就会缺少解决问题的动力,失去学习的兴趣。这样为情境而情境的“伪情境”,缺失了情境所应有的意义价值。
比如教学三年级上册《手术台就是阵地》时,教师创设“英雄故事大讲堂”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来讲述白求恩的故事。而学生对抗日战争时期白求恩在战地手术室紧张抢救伤员的情境非常陌生,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很难进入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零距离地感受白求恩的形象。因而在讲述过程中显得生硬和不自然,把本应紧张激烈的场面变成了平淡的故事,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失“语”——情境与语文学科的分割
语文姓“语”,课程目标是为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基于文本、指向文本、回到文本应该是情境设置的基本原则。而目前阅读教学中情境的创设往往氛围轰轰烈烈、形式百花齐放,动则音乐、图片、视频等花样十足,实则脱离文本,忽视教材中的单元导语等相关信息,因此情境只成为课堂的一件美丽“外衣”,没有真正作用于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比如教学一年级下册《端午粽》时,为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情境表演。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模拟端午节包粽子的场景。然而,在表演过程中,学生更多地关注表演的形式和动作,而忽略了课文中的语言和文字表达,导致情境教学没有充分服务于教学目标,即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理解和运用能力,以及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的能力,使得情境教学与语文学科的特点产生严重割裂。
3.失“实”——情境与学习任务的剥离
学习的真实情境如何落实?一定需要有在主题下的学习任务来驱动推进。而目前的阅读教学中,在构建真实情境的基础上,往往只有为数不多的有关活动来点缀,缺少整体架构下的层层递进的活动来具体落实。情境与学习任务的相关性不高,不能营造很强的真实感,让学生全身心地沉浸在课堂中,使原本创设的情境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比如教学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时,教师设计了古代“俊杰”的评选情境,学生需要深入分析王戎的人物形象,理解他的聪明才智和冷静推理的品质,并从中汲取启示。但是教学中教师却只在课堂开始设置了情境,而后仍是常规的朗读、理解、评述、背诵环节,并没有将王戎的思维过程打开,没有将“俊杰”与常人不同之处充分展开对比,以至于设置的情境与学习的任务关联不大,情境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4.失“思”——情境与思维体验的游移
真实情境下的阅读课堂往往氛围良好、任务嵌入,但是学生常常是被安排当了一回角色,被指令进行某种蜻蜓点水式的体验,被要求同桌或小组进行貌似的合作讨论,实则思维仍游离于文本之外,缺少属于自己的真问题,缺少解决真问题的真方法。这样的情境缺少思维的助推,只在浅表游移,未能真正培养学生的深度思维能力。
以五年级上册《田忌赛马》为例,教师设置了学生当赛马评论员的情境,安排了三个学习活动:(1)找一找写赛马过程的段落。(2)连一连齐威王和田忌赛马的对阵图。(3)评一评:你觉得孙膑是个怎样的人?虽有赛马评论员的情境创设,但是学生仅仅在围绕教师的问题指令行进;虽有连线操作题,但只是简单地读文字提取信息,最后贴标签似的说人物特点。教师创设的情境不能让学生提出“真”问题、“好”问题,展示“真”思考、“深”思考,得出“真”结论、“好”结论。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真实情境创设的多重策略
转变教学方式才能真正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真实情境的创设与实践是撬动这一变革的桥梁。结合具体的教学课例,笔者提出以下具体策略:
1.链接生活,让真实情境成为主动学习的“引擎”
“真实”强调的是语文教学要紧贴生活。“所谓真实情境,其本质是心理意义上的,是指那些贴近学生既有经验且符合其当下兴趣的特定环境。”[2]所以,情境创设要与学生日常表现关联,要与学生的认知特征保持一致,接近“最近发展区”,同时也要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把语文学习、社会生活和学习经验有机结合起来,要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产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并引导学生把学习成果运用到情境中解决问题[3],让学生将习得的知识、能力迁移至现实生活中,从而更好地体现课程育人的目的。
如,教学四年级下册《乡下人家》时,笔者创设了这样的真实情境:
同学们,这次放假我去看望乡下的奶奶,拍了好多乡下的风光照片,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后谈感受)
奶奶说,这样优美恬静的乡村风光如果能让更多的人了解,那该多好啊!有什么好办法?的确,用手机拍个风景宣传片(小视频)是个好主意。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乡下人家》来练练手,进行宣传片的策划研究,拍摄文稿就是课文。愿意挑战吗?
快速寻找,如果要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概括乡下人家的特点,让它成为宣传片的广告词,可以是哪句话?(相机出示: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小导演们真棒,那就让我们继续围绕主题开工吧!
此教学片段选择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场景引入,创设时下流行的用手机拍摄小视频进行风景宣传的真实情境,“小导演”的身份转变使学生自然地把文本当成拍摄脚本,把文本中的场景当成拍摄的画面,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使学习变得更加有趣、有意义和有效,也达成了语文源于生活又真正为生活服务的目的。
再如,教学三年级上册《手术台就是阵地》时,怎样让学生凭借语言文字能够进入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零距离地感受白求恩这位既是医术高超的医生,又有着人道主义精神的战士,体会他的形象?教学中,笔者让学生化身为战地小记者,“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当时阵地处在怎样的环境中?”“白求恩大夫是怎么做、怎么说的?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用战地记者的眼睛去观察,耳朵去倾听,心灵去感受。战斗不是别处的战斗,变成了身边的战斗;白求恩不是图上的医生,变成了身边的战士。这样身临其境式的情境创设,达成了“我也在现场”的时空转换,自然而然地让体验更真切,让感受更深刻,理解“手术台就是阵地”的中心主旨就水到渠成了。
2.关注学科,让真实情境成为素养落地的“阵地”
真实情境必须与学科知识结合,课堂情境是学科素养落地的主要阵地。语文学习情境的建构应合理地融入学科知识结构、技能过程,确保学习品质的习得。同时,在依托阅读等学习活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真实的学习状态,引导其在“平衡—不平衡”的认知循环中“完成知识的重构,进入新的平衡,最终实现学习经验的结构化”[4]。教师要确立正确的教学目标,来设置能让学生主动思考交流的具体情境,让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进行有效沟通,真正起到“用语文做事”的作用,真正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达成。
如,教学《大自然的声音》时,笔者创设了“大自然要举办一场特殊的音乐会,主题就是‘大自然的声音’。我们要通过寻找课文中的关键事物、词语,才能听懂大自然这本大书中的声音,领略无穷的奥秘”的情境。首先对课前的声音素养小考查“从课文中摘抄描写声音的词语或短语”进行了反馈,学生成功获得了大自然音乐会的入场券。紧接着,课堂中安排了情境下的三个活动:
活动一:填写音乐家档案
活动二:赏读音乐家杰作
你最喜欢哪个音乐家演奏的什么音乐篇章呢?找找有关语句。它带给了你什么沉思和遐想?学生自主学习后交流。
活动三:定格音乐会精彩
如果让我们把这些精彩的音乐会片段定格、铭记、传播,你有什么好办法?引导学生运用背诵、摘录、成为朗读者等多种方式进行积累。
三个活动有梯度,串联起学生整个学习历程,学生在活动中经历由下沉到上浮的“U”字形的完整过程。“活动一:填写音乐家档案”考查的是学生的整体概括能力,学习用抓住中心句概括段落意思的方法。“活动二:赏读音乐家杰作”教学中带领学生去感受体会“哪些词句能够带来沉思与遐想”,充分打开他们的多重感官,去看,去听,去表达自己的感受,契合文学作品的学习方式。“活动三:定格音乐会精彩”意在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积累词语,让静态的记忆转化为动态的积极体验。教学时,真实的情境任务很好地落实了本单元的核心语文要素“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学生在“真”任务中完成从文本到语言到审美的提升,在实践中获得语用能力和审美创造的梯度进阶。
3.推进任务,让真实情境成为串联活动的“纽带”
真实情境是模拟或还原实际工作、生活场景的环境,它能够让学习者在身临其境的体验中学习和实践。在推进任务的过程中,真实情境可以提供一个具体、生动的背景,使得抽象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得以结合。要确保“情境不仅贯穿整个学习过程的始终,还是学习任务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5]。教师需要紧紧围绕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发展,读透教材,读薄教材,将学习内容转化为核心问题,设计问题情境,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可能存在的认知空白与认知冲突,选择真正串联单元主题学习活动的核心任务。学生要始终处于语文学习的中心,拥有“在场感”,产生真实的学习期待。
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童话单元时,笔者就创设了“走近经典童话人物”的主题情境,在具体的创编童话、创演童话、创构童话的任务中,让学生读出童话的趣味、读懂童话的语言秘妙、领悟童话背后的意蕴以及学习童话的创意表达。(见图1)
在本单元中,王葆、巨人、人鱼分别是常人体、超人体、拟人体童话角色的代表,单篇教学时,始终以“探寻这个童话角色的愿望
是什么”为线索,在这样的大问题情境中来开启童话之旅的探索。比如在《巨人的花园》具体教学中,循着“提炼主线找愿望—想象画面探原因—盼来春天悟道理”的流程,创设情境,用体验、想象、表演、朗读、创编等方法,为学生沉浸于童话世界搭建学习支架,提供学习童话的有效策略,达到文学阅读的价值。具体教学片段如下:
望着那凄凉的花园,巨人盼望春天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一起来看看这是怎样凄凉的花园啊。(出示文字)
1.自己读读写巨人花园的段落。(配乐)
2.模拟体验。如果你就是这巨人花园中的一只小鸟、一棵桃树、一朵花,请你用身体或动作表现这个形象,并想想为什么这么做。
采访:小鸟,你为什么不肯在巨人的花园里唱歌?
采访:桃树,你为什么忘了开花?
采访:小花,你为什么伸出头来又缩回去睡觉了?
(预设:因为那里没有孩子的踪迹;因为那里没有孩子的欢声笑语;因为布告牌上写着“禁止入内,违者重惩”,孩子们不敢来,没有孩子欣赏,我开花也没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