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入·互耦·脱嵌:学习情境创设的进阶之径

作者: 任丽芳

嵌入·互耦·脱嵌:学习情境创设的进阶之径0

2022年版课程方案与课标在“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这一基本课程理念的表述中,突出了“情境”与“实践”的重要性。学生只有在知识产生及应用的情境中学习,才能真正自主建构起知识谱系;只有从脱离情境的死记硬背走向实践迁移和生活创造,才能真正生发积淀成核心素养。由是可知,好的学习情境必然要“嵌入”到以素养发展为核心的学习过程中,与语文实践活动相互作用产生增力效应,甚至还能触发学生面向广阔的生活世界进行实践创造。就具体学习场景而言,这也是一条学习情境创设的进阶之径:将学习情境“嵌入”学生在特定时空的语文实践过程中,驱动语文学习向深处探溯;进而让学习情境与学习活动发生“互耦”作用,生成新的目标和实践,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内在生长;最后,将学习情境从固定的学科场景中“脱嵌”出来,向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敞开,自然而然地调动学生运用学科视角和工具创造性地解决结构更为复杂的问题,实现语文素养跃迁式的发展。

此外,作为最能集中体现2022年版课标“做中学、学中用、创中学”精神的项目化学习,真实情境的创设更是其前提和基质,但在语文学科的实践中往往会遇到这样的难题:学习情境过于脱离学生的经验范畴,虚设于学生语文实践之前,未能真正唤起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没有真正建立起情境与学习之间的内在关联,无法持续驱动学生投入到动态的语文实践中,项目化学习的特质得不到充分彰显。上文所述学习情境创设的进阶路径正可为破解语文项目化学习情境虚设的难题提供可行思路。接下来,本文将分别从单篇课文的片段教学、单元课文的关联教学和语文跨学科学习这三个视角选择典型案例,对学习情境创设的进阶之径展开具体阐释,同时对如何破解项目化学习情境虚设的难题进行相机说明。

一、 “嵌入”:学习情境从前置驱动走向全程融渗

“嵌入”原是信息技术学名词,指把创写出来的应用程序嵌入到芯片里面去执行,这里指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这条主轴,将学习情境镶嵌并融渗到语文实践的全过程,发挥其多元功能,助力学生深度参与学科实践,达成学习目标。

2022年版课标指出,语文核心素养是由四个方面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核心素养的发展不是靠“知识拼盘”简单叠加技能训练达成的,而必须经过一系列综合调用知识能力、思维方法、情感意志等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过程来实现。在此过程中,学习情境将发挥生成驱动性任务、激励学生持续实践、推动学习成果优化、促进语文素养悄然生长的作用。它赋予语文实践生命性和意义感,让语言学习从外驱的识记、分析、运用转向内驱的发现、欣赏、创造,也让项目化学习真实地发生。

下面试以品读课文重点段落的案例来说明学习情境是如何“嵌入”常见的欣赏与表达语文实践活动中的。

【案例概说】

《观潮》是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课文,所在单元应归属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单元语文要素是“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教学时主要围绕文字与画面的相互转化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学习情境】

模拟视频直播博主角色进行钱塘潮的现场直播。

【过程解构】

步骤一:读课文,说说拍摄到了哪些主要画面。将课文转化为四幅主要画面:“一条白线”“横贯江面”“一堵水墙”“千军万马”。发展边读边想象画面的能力。

点评要点:讲述是否有序?关注作者提示阶段变化的词。是否能突出每个阶段形态、声响的主要特点?相机进行适度概括,便于形象记忆。

步骤二:出示与上述四幅典型画面对应的照片,尝试现场解说,将画面动起来、连起来,把钱塘潮来的过程讲清楚、讲生动,吸引观众的注意。

点评要点:与课文描写进行对比,发现课文将钱塘潮各阶段的情态变化衔接得非常巧妙。开头交代时间,“未见其形,先闻其声”,引人入胜;接着体会“潮来了!”“过了一会儿”“很快地”“逐渐”“再近些”“浪潮越来越近”等过渡语的精妙。再通过对其中比喻句的体会,感受课文描写的生动、贴切。

步骤三:结合课堂拓展的周密的《观潮》,教材拓展的刘禹锡的《浪淘沙(其七)》与说明钱塘潮地理成因的“资料袋”,既能讲好钱塘潮来的景象,又能巧妙穿插科学、文学知识,增强直播解说的吸引力。

点评要点:怎样进行文本创造?可以将古人的诗句与课文的描写相互补充,增强表现力;可以在被钱塘潮的壮观景象震撼之后自然生发成因探究。

步骤四:除了“一线潮”之外,有时候还能看到“丁字潮”“交叉潮”“回头潮”,运用本课学到的表达技巧给相应的图片配上一段解说,课后写一写并相互说一说。

点评要点:小组交流,从讲述是否有序、生动、丰富的视角推荐精品。如有条件,可以制作成专题作品集在网络公共平台进行推送。

以上片段可以视作一个微项目学习的过程。“做钱塘潮的现场直播”这一学习情境不止前置驱动学习,而且贯穿这一学习内容的全过程,让逐层深入的语文任务具有了生活实践意义:学生因为要“拟真”地拍摄画面,所以会主动走进文本,理清层次,将文字想象成一幅幅画面;因为要解说好画面之间的联系,所以会主动将课文与自己的原始表达相比较,学习作者的表达技巧;因为想让自己的解说更吸引人,所以会尝试用“以一带多”的方式对课堂中遇到的多个文本进行结构重组;因为想增强钱塘潮介绍的完整性,所以会自觉地对课文进行延伸创造。这样,学习情境就不是虚设在学习活动之外,而是嵌入到语文实践活动之中,其功能得到了充分延展,学生真正在“用课文创”中研读、吸纳、重组课文,学科产品的不断完善、丰富正是学生不断深入学习的外在表征。可以说,学习情境的“嵌入”有效地促进了“教—学—评”的一体化,让项目化学习的理念在日常的语文课上得以转化。

二、 “互耦”:学习情境从单边驱动走向互生共进

“互耦”是一个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的概念,它描述了两个或多个系统、个体或要素之间通过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联合起来产生增力或特定结果的现象。如果说“嵌入”式学习情境有助于推动学生朝向某个既定的学习目标不断前进,那么,“互耦”性学习情境则与学习实践相互作用,不断促进学生生成新的学习需求,围绕新的学习目标参与累进式的语文实践,在解决一个个相互关联并逐层递进的问题中发展素养。

“互耦”性学习情境对破解项目化学习情境虚设的难题也颇具启发价值。在项目化学习实施的过程中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发端的情境任务和终端的学习成果之间缺乏必然的内在关联,学习情境不能持续引发学生主动接受思维挑战,将复杂的问题抽丝剥茧,于是,学习成果便不能以素养发展作为支撑自然呈现。“互耦”性学习情境具有交互生成性,其持续演进的推动力来自学科知能促进学科实践形成的素养发展情态,同时这样的学习情境也让学生素养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生长样态清晰可见。

下面试以同一单元中两篇课文的关联性教学说明“互耦”性学习情境的作用。

【案例概说】

《手术台就是阵地》《一个粗瓷大碗》是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两篇相邻的课文,前者为精读课文,后者为略读课文。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承载着实用性阅读与文学性阅读的双重任务。《一个粗瓷大碗》中提到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可以借用这一课文情境把两篇课文的学习情境统一起来。

【学习情境】

参观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了解革命人物的光辉事迹,感受革命人物的可贵品质,讲好革命人物的感人故事。

【过程解构】

通过表格对比呈现学习情境在“导入课文学习—提取关键信息—品读人物精神—进行个性抒写—延伸课外实践”的过程中是如何驱动学习并伴随新的学习需求产生相应变化的。(见下页表1)

上述案例基于单元整体教学的视角,演绎出两篇课文是如何通过统一的情境产生由扶到放的教学关联的。参观军事博物馆的学习情境具有“拟真”效果,进行“文物卡片”创作、参观后产生新问题、理解人物写“留言贴”、发掘更多的文物故事等场景都在参观博物馆的大情境中。发端情境驱动学生进入语文实践活动,学生解决问题后受到内在激励生发出接受新挑战的需求,新情境的创设便水到渠成,语文实践也随之深入开去。这样的“互生共进”过程始终围绕学生素养发展这条主轴展开,且在课文递进阅读中学生越来越趋向自主。如果从项目化学习的视角来设计,可以翻转过程,以终为始,从讲述博物馆里“小物件”的故事整体切入,通过“互耦”性学习情境,在借助卡片、抓住重点、结合资料、融入感受讲好故事的过程中让高阶认知策略与学科知识能力协同发展。

三、 “脱嵌”:学习情境从虚拟场景走向真实生活

在不同的领域中,“脱嵌”可以指代不同的现象或过程。本文中的“脱嵌”是指将学习情境从虚拟知识应用场景的惯性做法中脱离出来,进入学生真实的生活,还原知识产生和创造发生的本质,沟通学习精进与生活增益的关系,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以致用的成就和以用促学的需求,以意义获得感增强持续学习力。

语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实施更需要关注学生的真实生活,且常通过项目化学习的方式来开展。以解决生活中真实问题为学习情境,学生不再虚拟地扮演角色,而是以真实自我进行持续探究实践,其间他们不仅能灵活运用以往学过的知识,而且还能产生新知识、新作品,逐渐形成自主解决问题的策略和能力。学习情境从虚拟场景中“脱嵌”出来,化入学生的真实生活,创造性地解决具有复杂性的问题,学科素养甚至超越学科的综合素养都可以真正得到熔炼和提升,这样,情境虚设的难题就从根本上破解了。请看下面依托学生真实生活开展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案例。

【案例概说】

《种植圈的小idea》是本校二年级学生开展的语文跨学科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开展种植、护绿活动,在实践体验中学习搜集资料、观察记录、诗歌创编。

【学习情境】

在校园里开辟班级种植圈,学生挑选植物种子,精心呵护其发芽、成长,分享在此过程中产生的小创意、小发现、小作品,制作创意作品集。

【过程解构】

1.制订种植计划

活动前期,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查找种植作物的资料,制订种植计划。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记录所选植物生长所需的条件、具体的种植法和养护法,列出种植计划。

2.记录成长日记

在校内丈量围篱,开辟种植园,播种作物,养护成长。用童言童语记录下植物的生长过程:从嫩绿的新芽破土而出时的惊喜描述,到叶片在微风中摇曳姿态的生动表达;从花朵绽放瞬间的精彩捕捉,到果实逐渐饱满过程中的欣喜抒发。

3.开展系列阅读

同时,精心挑选与植物相关的经典主题绘本、文学作品、科普文章等,在班级开展共读活动,从科学、文学、艺术的视角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培养科学立场和审美眼光,激起创作的欲望。

4.进行童诗创编

当种植园里生机盎然时,顺势展开童诗创编活动。学生化身为田园诗人,将他们对植物的独特理解与个性感悟用诗句表达出来,再配上精美的插图和动听的朗读,每个班级的音诗画集就出炉了。

5.综合素养评价

根据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开展“果蔬词汇大挑战”“田园故事绘声色”等活动,基于学生亲身种植的实践经历,在情境中考查学生词语积累、口语表达等语文素养的发展情况,进行趣味化的无纸笔测试。

2022年版课标对第一学段“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有这样的要求:“在班级、学校或家里养护一种绿植或小动物。综合运用语文、科学、数学等多学科知识,学习日常观察和记录。” 上述“种植圈的小idea”跨学科主题学习回应了课标要求,以项目化的形式展开,学生真实体验了生活情境中选种、种植、养护、观察等过程,将跨学科知识融入到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中,产生“种植计划”“观察日记”“阅读摘记”“音诗画集”等系列学习成果。

综上所述,学习情境创设的进阶动力来自对情境、实践、素养三者关系的探索。学习情境的“嵌入”“互耦”让学科实践全程有意义、有生成地推进,促进学科素养可见地生长;学习情境的“脱嵌”让学科实践与生活创造紧密相连,促进学科素养综合地跃升。项目化学习更是立意于素养,立基于实践,只有发挥学习情境的进阶势能,才会催生出持续的探究和涌动的智慧。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一中江北新区教育集团第一小学)

责任编辑 杨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