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好“总钥匙”:吕叔湘语文教育思想的校本实践
作者: 史仁忠吕叔湘先生是丹阳教育推崇的五大本土教育家之一,而我在吕叔湘先生的母校(丹阳市实验小学)工作20年,从一名普通语文教师到教育管理者,吕叔湘语文教育思想一直陪伴我成长,是我从事语文教学实践和教育教学管理的行动指南。吕叔湘先生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如果说一种教学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作‘活’。”我们认为:“总钥匙”是基于具体方法又高于具体方法的一个方法论概念,是“纲”,具体方法是“目”,纲举则目张。多年来,我们一直坚持用好“总钥匙”,校本实践着吕叔湘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
一、立足核心素养,构建“活”课堂
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的问题,说到底是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他提出语文教学要追求“精、实、活”。在“实”和“活”的关系上,他还指出:“要实而不死,实而能活,活而不乱,效果就很好。”的确,虽然历经教改多年,但是当下语文教学课堂依然现状堪忧,依旧存在着“满堂讲、被动学、效率低、评价歪”的问题。破解这些问题,立足核心素养,构建“活”的课堂显得十分必要。“活”的课堂,“精、实、活”是三大原则,我们理解为:目标要精,效果要实,过程要活。
1.“教学生学”
吕叔湘先生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 “总的原则是变被动为主动,学生要主动地学,教师要主动地教”。这应该是回答了“教什么”的问题。活的课堂就应该让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提升学习能力,而非简单知识传授。因此,我们在校内推行“任务驱动,自觉先学,小组合作,反馈交流,当堂作业”的校本课堂教学模式,其目的就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习在课堂内真正发生,立足做中学,立足核心要素,破解“被动学”,打造充满活力的课堂。
2.“少讲多练”
吕叔湘先生说:“讲解和练习都是为了教好、学好语文,很难分主次。但如果要追问两者之间的关系,恐怕只能说是讲为练服务,不能说是练为讲服务。”吕叔湘先生认为:“训练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很重要的环节,强调少讲多练,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这些话给出了“怎么教”的答案。当下的问题是讲得太多,练得太少,甚至出现了“满堂讲”的现象,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搞得荡然无存。我们在校内就“活”的课堂作出了一些“土规定”,比如必须留出8分钟的时间给学生当堂完成作业;课堂上必须保持教、学、练的一致;等等。
3.“用教材教”
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材应该符合循环出现、螺旋上升的规律。无论知识、能力都不是一条直线前进的。”这是吕老的教材观。教材编写建议中指出:教材要致力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整体提升。因此,教材是教学活动中的抓手,是为发展学生服务的。我们要遵循教材编写规律,但也不能囿于教材,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当下,大量教师捧着教材一课一课往后教,缺少对教材的整合处理能力。活的课堂,我们倡导“跨学科学习”,引导学生在广阔的生活情境中学语文、用语文;我们进行主题研究,围绕一个语文主题,用一篇带动多篇,将各科同类内容进行重组,引导学生对比、发现、探究。我们对同一篇课文从不同维度切入,对文本进行开放性解读,实现教材学习多元化。
二、开发课程资源,探索“活”方法
吕叔湘先生说:“老师给学生的最宝贵的礼物,就是给他一把钥匙,他拿了这把钥匙能够自己开箱子,开门,到处去找东西。”他还说:“学习语言不是学一套知识,而是学一种技能。语文是一种技能,跟游泳、打乒乓球等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而“任何技能都必须具备两个特点:一是正确。二是熟练。要正确必须善于摹仿,要熟练必须反复实践。技能的获得要通过学生的活动。”这些论述,都是立足于学习语文的方法指导,对我们今天的教学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1.打造“活”环境,在生活中学
吕叔湘先生提出“把社会语文生活和语文课堂教学有机统一起来”“语文课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边有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都可以学语文”。他告诫我们,学好语文不仅仅是语文老师的事情,所有学科老师都要重视。因此,我们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文化标语的呈现、标点符号的使用、汉语拼音的规范、通知的行文、活动中的讲稿发言等等,无不规范使用语言文字;我们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走进场馆,走进自然,开展研学活动;我们举行体育节、读书节,举办成长礼、毕业礼,开展“节气、传统佳节”主题综合性学习;我们举行“识字、查字典、课本剧表演、诵读、演讲”等小型多样的语文竞赛活动。
2.构建“活”范式,在模式中学
吕叔湘先生在“教”学生“学”的过程观中提炼和开掘了“正确模仿,反复实践”的方式。关于识字拼音,他说:“让拼音和汉字一起从头就互相配合,通过阅读注音读物,带动汉字的学习。”关于口头和书面作业,他说“用口头作业来代替一部分书面作业,或是先作口头讨论再往本子写,这样不仅增加了口语训练的机会,对口语能力的提高大有好处,也是将口头训练与书面训练相结合,全面发展语文能力。”2022年版课标在各学段中要求按照“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对课程目标的内容进行划分,我们遵循吕叔湘先生的教育思想,构建课堂范式,探索“活”的方法。识字教学,我们探索“多认少写,四位一体”的范式;写字教学,我们探索“示范领写、练习体悟、评点矫正”的范式;课堂教学,我们探索“任务驱动、自觉先学、小组合作、反馈交流”的范式;课外阅读,我们探索“入目、入心、入行”的范式;习作教学,我们探索“发现、模仿、创意”的范式;口语交际,我们探索“倾听、倾诉、对话”的范式……
3.用好“活”评价,在评中导学
吕叔湘先生说:“教师培养学生,主要是教会他动脑筋。”思维能力是核心素养四个方面之一,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引导学生勇于探索创新,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是2022年版课标提出的要求。我们应该将“学生有没有动脑筋”作为评价教学的重要指标。教学中,学习任务应是真任务,要具有思维驱动力;学习任务之间要层层递进,存在思维的逻辑关系;要把思维与听说读写能力培养进行整合,协同发展。
吕叔湘先生说:“学生的语文课学好没有,要看他阅读的能力如何,写作的能力如何。而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必得多练习才能提高。”“但现在语文课里的练习有三个缺点:一是少,二是偏,三是死。” 其一,他把阅读与写作界定为学好语文的标准。我们知道“听说读写”是语文的基本能力,其中听与说相应,读与写相连,因此,语文的应用能力归根到底就是“读”的能力、“写”的能力。写作能力展现的是“用语文”的能力,我们坚持从规范语言出发,以生活语言为根,引导学生形成富有时代气息的语言表达。其二,多练习才能提高,这告诉我们语文能力的提高需要过程。坚持过程性评价是2022年版课标的评价建议。我们应该关注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性表现,用好学生成长档案;应该重视增值评价,关注学生个体的进步,多一把尺子多一种成功;要结合任课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感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进行评价,彻底转变唯分数现象。其三,指出了练习的三个缺点。尤其是作业的偏、死,也不符合现在“双减”背景下作业管理的要求。2022年版课标指出:作业评价是过程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业设计是作业评价的关键。今天的作业设计要坚持“教—学—练—评”一体化原则,针对性要强;要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要分层设计;要与学生生活相连,设计出灵活有创意,有探究性和开放性的实践作业。
三、推进课外阅读,建设“活”校园
吕叔湘先生说:“ 好的语文教师总是鼓励学生课外多读书。课外阅读范围很广,不限于文学作品……有些学生课外书看得很多,他的知识就丰富,知识面很广。”他指出:“开展课外阅读,对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非常重要,一定要给予足够的重视。……我回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是得之于课外阅读。课外阅读对语文课来说,绝不是可有可无的。”今天,坚持课外阅读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我们学校也在大力推进书香校园建设。
1.必读书目坚持教师指导
吕叔湘先生说:“ 教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不能放任自流,要加以适当指导。……特别是对于那些指定课外读物,也不可放任自流,得同样提问、讨论、测验……”2022年版课标中“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也要求,制订阅读计划,分享阅读心得,交流研讨中的问题,积累整本书阅读经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现在,我们的学生每学期有四本全市统一的必读书目,每周有一节专门的阅读指导课,读前指导、读中交流、读后分享。用课时保证时间, 指导学生掌握浏览、略读、精读等不同阅读方法,通过朗诵会、故事会、情境表演等方式交流读书心得、分享读书经验。
2.循环阅读保证有书可读
吕叔湘先生指出:“大量阅读是好事,但是学校要有充分的图书设备……”他有个具体设想:在学校组织一个专供学生用的图书馆,跟老师用的分开。有条件的,还可以一个班组织一个小图书馆……今天,我们的阅读条件大为提高,但是图书的流动性不强。我们的做法是强化班级图书角的建设,图书室借出一部分和学生自筹一部分,保证书源充足。班班开展循环阅读,专人负责借阅登记,每月进行读书能手的评选,有效促进学生的自主阅读。此外,每个年级都建有“漂流书屋”,既是营造氛围,也是让学生闲暇之余随时可读。
3.内外连通提升读书成效
吕叔湘先生曾就课外阅读的实施有一个设想:可以把课本里的阅读课文抽出来,跟课外读物(精选)合起来印成一本(篇幅约为精读课文的三到五倍)。这样,阅读教学也许更方便些。他的这一设想体现了课内外阅读相结合的教学思想。这编印的读本是一座由易到难、由课内通向课外的桥梁,也为广大教师选择推荐阅读书目指明了方向。编印读本之后,也有利于开展读书交流,把阅读引向深入。随着修订版教材的敲定,这项工作也将列入我们的工作计划。
总之,有人说一个“活”字即为吕叔湘先生语文教改思想的灵魂所在。我们用好这把“总钥匙”,践行吕叔湘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一直在路上。
(作者单位:江苏镇江丹阳市丹北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郝 帅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 2021 年度立项一般课题“用好‘总钥匙’:吕叔湘语文教育思想的当代实践”(D/2021/ 02/436)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