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任务引领学习,变被动为主动

作者: 张燕芳

以任务引领学习,变被动为主动0

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总的原则是变被动为主动,学生要主动地学,教师要主动地教。教师培养学生,主要是教会他动脑筋,这是根本,这是教师给学生最宝贵的礼物。就是给他一把钥匙,他拿了这个钥匙能够自己开箱子、开门,到处去找东西,你不给他这个钥匙,那有多少宝贝他也没有法子拿到手。”吕叔湘先生主张教学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而非现成的知识。要让学生在学习中,经历产生疑问、积极探索、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并能举一反三,获取能独立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成为主动的学习者。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结构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核心素养形成的内在逻辑,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说明任务设计要让学生获得实践体验感,认识到语文是一门语言实践运用的课程;“以学习任务为载体”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要通过完成任务来学语文。可见,语文学习任务群就是用完成系列学习任务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获取开启智慧的钥匙,体现了吕叔湘先生“变被动为主动”促进学习方式变革的思想。

以任务引领学习,是2022年版课标给出的新时期践行吕叔湘先生“变被动为主动”教学思想的新方向。帮助当下语文课堂由以阅读内容分析为主走向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的教学;由只注重教科书走向注重阅读与实践;由重视教师的“教”走向重视学生的“学”。

2022年版课标出台后,很多教师在以任务引领学习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尝试,既涌现出了一些好的经验做法,也暴露出了一些共性的问题。比如,任务设计仅用于课堂导入,不能贯穿于教学整体;任务设计新颖有吸引力,却跟学习语文没啥关系;任务设计脱离学生生活实际,是镜中月、水中花;任务设计空有“做什么”的架构,没有“怎么做”的渐进步骤……什么样的任务能真正引领学生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由被动走向主动,这一问题值得研究、思考。

一、基于语文实践活动的任务——立足学科

设计任务强调要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主线是必须要贯穿课堂始终的。为了区别于一般的实践活动,在设计时要凸显语文学科的特性,让实践活动充满语文味。哪些活动属于语文实践活动呢?2022年版课标明确提出了“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四种语文实践活动。以此为主线来设计任务,才是用语文的方式做语文的事,才能体现语文的学科特质。

如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由《大象的耳朵》《蜘蛛开店》《青蛙卖泥塘》《小毛虫》四篇童话故事组成。单元人文主题是“改变”,单元语文要素是“借助提示讲故事”。紧扣单元主题,围绕语文要素,我们以“讲在改变中成长的故事”为任务展开了学习。(见图1)

教学时,我们多次开展讲故事活动,有借助“关键句”,讲大象对自己耳朵改变认识的故事;有借助“示意图”,讲蜘蛛开店变了又变的故事;有借助“多种提示”,讲青蛙和小毛虫是怎样改变的故事;还有迁移运用“多种提示”分享自己改变中的成长故事。活动中,学生通过发现“关键句”、看懂“示意图、文字图”等方式,梳理探究,阅读鉴赏;借助一次又一次地复述故事、建构语言、表达交流,学生在“讲在改变中成长的故事”这一统领任务的指引下,课堂中读读写写、说说画画,实践着积累语言、梳理材料、鉴赏感悟、创意表达的语文活动,体现了浓郁的学科特点。

吕叔湘先生说:“上课的时候就应该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的活动应该压缩到最低的限度 。”本单元的教学,立足四种语文活动,让学生在反复“读”“讲”故事的任务中,自主实践与文本对话,不断梳理文本信息,内化建构讲述语言。在任务中,既习得了运用语言的能力,又培养了主动学习的习惯。

二、基于达成教学目标的任务——立足教材

教学任务首先具有目的性,也就是说,它应该具有较为明确的目标指向。紧扣目标设计任务,才能确保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任务引领学习视域下的目标制订,要统筹考虑单元和单篇之间的内在联系及编者意图,整体设计单元学习情境和学习任务,设计连贯的教学活动,并分阶段、分课时地有序实施。

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由精读课文《牛和鹅》《一只窝囊的大老虎》《陀螺》和口语交际“安慰”、习作“记一次游戏”、语文园地组成。人文主题是“童年啊!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语文要素有三:一是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二是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情;三是记一次游戏,把游戏过程写清楚。通过对教材的解读和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分析,我们确定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为:

1.以《牛和鹅》为主,“交流平台”为补充,学习做批注的方法和角度。

2.以《一只窝囊的大老虎》《陀螺》为材料,学习在不理解的地方、体会深的地方做批注,并借助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情;以安慰《一只窝囊的大老虎》中的“我”为任务,学习口语交际“安慰”。

3.模仿《陀螺》中介绍游戏、表达心情的方式,完成习作“记一次游戏”。

基于以上目标,我们紧扣批注整体设计了单元学习任务“悦读童年笑与泪,批注分享情与理”和五个相互关联、递进的学习活动。(见图2)

其中,活动二“读懂批注,感受童年的窘境”对应目标1;活动三“学写批注,体验童年的窝囊”和活动四“聊聊批注,品味童年的笑和泪”对应目标2;活动五“写写游戏,记录童年的笑和泪”对应目标3。每一项活动都与目标相对应,任务设计有指向,有实效。

吕先生认为:“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可以受用一辈子。”遵循编者意图,精准把握语文要素,将学批注、用批注作为教学主目标,学生在读批注、写批注、聊批注的自主学习活动中,不断经历“读—写—悟”学习提升的全过程,最终实现由“鱼”到“渔”的目标突破。

三、基于解决真实问题的任务——立足生活

语文学习要从教人学会做题转向学会做事。每个人都有解决问题的欲望,真实情境下的任务密切联结生活,以生活中真实问题作为情境的背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是习作单元,该单元要求学生了解课文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并且学习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努力“妙笔写美景,巧手著奇观”。根据单元习作主题,我们确立本单元的学习任务为“为镇江文旅‘上大分’——十佳游记征文活动”。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要完成一件事:为镇江文旅代言,用自己的游记带读者文游镇江,为镇江招揽更多的游客。能够按照游览顺序来“妙笔写美景,巧手著奇观”的学生,将被颁发“镇江十佳游记小作家”的奖状。

“为镇江文旅‘上大分’——十佳游记征文活动 ”这一任务,来自真实的生活情境,还符合全国各地文旅“争奇斗艳”的社会热点,一下就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参与感和为家乡文旅出力的责任感。为达成任务,我们设计了单元学习任务群(见图3)。

任务一:学前试写。通过摸底调研,了解真实学情,发现问题与不足,方便“以学定教”。

任务二:以读促写。针对学生初试身手时暴露的“顺序不清楚、过渡不自然、静态不具体”等问题,借助文本范例,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在反复欣赏和修改的过程中,从会读走向会写。

任务三:赏析发布。整体全面修改习作完成

后,让学生的习作在组内、组间进行轮转赏析,让更多的人从读者的视角来审视自己的游记,继而开展单元学习成果发布会,由全班同学投票完成十佳游记的评选与展示。

吕叔湘先生认为,应该把学生带到社会中去,让他们认识社会生活,而不是关在教室里写作。这个单元多个相关联的学习任务,把学生的习作和真实的语文生活联结在了一起,学生在为家乡文旅“上大分”的强大内驱力指引下,变被动为主动,一边学习运用语文,一边解决实际问题,一边提升学科素养。

用任务来引领语文教学,可以有效促进教师少讲、精讲,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多练、巧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学生在主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拥有智慧,获得解决问题的“金钥匙”,为终身自主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镇江丹阳市教师发展中心)

责任编辑 郝 帅

该文为2022 年度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示径课堂:丹阳教育家教学思想的传承与创生研究”(批准号为:B/2022/ 03/2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