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趣”引思维 “读”懂小语
作者: 彭才华 陈美言一、勾连生活,“趣”读课题
师:同学们好!我是谁?
生:彭校长。
师:要是在大街上看到我,还可以怎么称呼?
生:彭叔叔。(学生笑)
师:彭叔叔这个称呼,我觉得特别亲切!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题目叫——
生:棉花姑娘。
师:老师来写“棉花姑娘”。这棉花的“棉”什么偏旁?
生:木字旁。
师:怎么会是木字旁呢?
生:因为它是一种植物。
师:对了,其实“棉”的右边也是一个字——
生:mián。
师:不对,它念bó,就是“布”的意思。如果棉花做成布,这个布叫什么?
生:棉布。
师:如果把棉花塞到被子里面,那它叫——
生:棉被。
师:如果把棉花塞到衣服里面,那叫——
生:棉衣。
师:是的,棉衣、棉被、棉布都跟棉花有关系。(板书:花)同学们刚才说叫我叔叔,那为什么课文不叫“棉花叔叔”,而叫“棉花姑娘”?
(生笑)
生:可能她是女的,而且还没达到那个岁数。
师:还很年轻是吧?那我们学校有一个500多年的大榕树,我们可以叫它——
生:榕树爷爷。
师:棉花白白的,年龄还不大,像是一个女孩子,我们叫她“棉花姑娘”。看老师写“姑娘”两个字。(板书:姑娘)
师:这个词连起来的时候最后一个字要读轻声,一起来读题目。
生:(拖音读)棉花姑娘。
师:不要拖调,棉花姑娘还小呢,轻快地读。
生:(轻快地读)棉花姑娘。
二、情趣识字,理“趣”读文
师:我们读了课文,棉花姑娘怎么了?
生:生病了。
师:“病”字怎么写?
生:一个病字旁,里面要把“两个”的“两”其中一个“人”去掉。
师:是的,很会想办法。这里边其实也是个字,有没有谁认识?
生:丙。
师:是的。你们最近学了形声字,“病”字外边是形旁,里边是声旁。(边说边板书“病”,把“丙”字写得特别大)
生:(惊讶地喊)啊?
师:怎么啦?
生:里面的那个“丙”太大了。
师:太大了真不好看,我改改。(第二次板书“病”,把“丙”字写得很小。)
生:(抢着说)也不好看!
师:还是不好看,是吗?又太小啦!这个字的结构是——
生:半包围。
师:半包围的字,里边部分大小要合适,那老师再改。(第三次板书“病”)这下好看了吗?
生:好看了!
师:棉花姑娘生病了,课文里怎么写的?请你找到棉花姑娘生病的部分,读一读是怎么回事。
(生读完端坐)
生:(读)棉花姑娘生病了,叶子上有许多可恶的蚜虫。她多么盼望有医生来给她治病啊!(声音洪亮,一字一顿,语调平。)
师:读得准确又流畅。可是听你这么一读,我感觉这棉花姑娘没病,身体好着呢!读课文不仅仅是动眼睛看,动嘴巴念,还要动脑筋哦!不是说棉花姑娘生病了吗?生病的时候什么感觉?
生:我生病的时候身体软软的,感觉很难受、没力气。
师:来,听听你读。
(生读,“生病了”三个字读得轻。)
师:特别好,感觉棉花姑娘真的没什么力气了!肯定很难受。你也来试试。
(生读,强调了“可恶”两个字。)
师:读得多好啊!你见过蚜虫没有?
生:蚜虫很小,粘在叶子上边,密密麻麻的。如果没有把它清除掉,叶子就会慢慢地被咬出洞来,植物就会枯萎。
师:你是真的很了解!眼下这个棉花姑娘就被这么多的蚜虫给咬得病殃殃的了。谁还想读?
(生读,“生病了”读得慢,强调“可恶”“多么”两个词。)
师:读得真好!尤其是第二句里有一个词他读得很重,你听出来了没有?
生:“多么”。
师:是啊,她多么盼望!这个蚜虫咬得她太难受了,你听——
(生读,读得很好。)
师:掌声送给她!棉花姑娘盼来了谁啊?请同学们拿起笔来,自由读课文,看看棉花姑娘都遇到了哪些医生,把他们圈出来,注意他们说了些什么。
(生读)
师:大家读好了。棉花姑娘一共遇到了几个医生呀?用手势告诉我。
(生举起四根手指)
师:哟,这么多人都对了。请你说说他们都是谁。
生:第一个是燕子,第二个是啄木鸟,第三个是青蛙,第四个是七星瓢虫。
(师依次板书:燕子、啄木鸟、青蛙、七星瓢虫)
师:七星瓢虫我不会写,谁教教我“七”字怎么写?首先是一撇对吗?(生摇头喊“不是”)那是什么?
生:横。
师:这一横长长的,再写竖弯钩。第二个字是“星”,怎么写?
生:上面一个“日”,下面一个“生”。
师:嗯,“日”字扁扁的。(板书完毕)同学们一起来说,棉花姑娘遇到了——
生:燕子、啄木鸟、青蛙、七星瓢虫。
师:他们都是干什么的呢?
生:医生。
师:刚才的“病”字是半包围结构,医生的“医”也是半包围结构。大家伸出手来教我写。
生:一笔横,二笔竖。
师:有没有不同答案?
生:二笔撇。
师:同意二笔撇的同学举手,(部分学生举手)这些同学太棒了!医生的“医”,先写一横再写一撇,半包围结构,里边的字大小要合适。这个念“矢”。(边板书边讲解,生书空。)
师:你们也来练习写一遍,写完就坐好。
(生练写)
师:都练好了,那我们一起来看看棉花姑娘跟这些医生都说了些什么呢。拿起书来,把课文的第2、3、4三个自然段自由读一读。
(生读)
师:请大家把课本翻到第101页的课后习题。谁会捉哪里的害虫?请你拿起笔来把图片和文字连起来。
(生连线)
师:习惯真好,拿尺子连线,而且连得又快又好。连好的同学举手。(生齐刷刷举手)好,请这位同学说说谁会捉哪里的害虫。
生:燕子会捉空中飞的害虫,啄木鸟会捉树干里的害虫,青蛙会捉稻田里的害虫,七星瓢虫会捉棉花叶子上的害虫。
师:全部正确!连对的同学请举手。(生举手)太棒了!接下来我找三位同学读读医生们是怎么告诉棉花姑娘的。请你们三个,分别是燕子、啄木鸟和青蛙。
生1:(读)我只会捉空中飞的害虫。(语气平淡)
生2:(读)我只会捉树干里的害虫。(语气平淡)
生3:(读)我只会捉田里的害虫。(语气平淡)
师:读对了,但是还差一点。因为没读对感觉,他们三个都是不一样的呀!树干里的害虫只有谁能捉?
生:啄木鸟。
师:啄木鸟怎么捉的?做个动作试试。
(学生一起做啄木鸟捉虫子的动作,发出“哒哒哒”的声音。)
师:是的,啄木鸟的嘴巴和脑袋跟别的鸟不一样,啄起来“哒哒”响,好快!其他的鸟能不能这样?
生:不能!
师:(演示)“哒哒哒”,要是我们也这样,早就晕了,对不对?(生笑)燕子在空中飞,嘴巴一张一合就捉住空中飞的害虫。那么,青蛙怎么捉虫子?
生:青蛙是用舌头把那些虫子卷起来吃掉的。
师:是的,青蛙是不是像人类一样,把舌头伸出来就可以吃掉那些虫子?
生:不是的!
师:这是个科学常识,有没有谁知道?
生:它的舌头非常软,一伸出来很容易就能粘住那些虫子。
师:说对了一大半!其实青蛙的舌头跟我们人类不一样,它的舌根长在前边,眼睛看不清静止的东西,只有对方动起来,它才能感受得到。然后,它就把带有黏液的舌头快速伸出来,把害虫卷起来吃掉。青蛙这么能干,能不能抓高空中飞的害虫?
生:不能。
师:能不能捉树干里的?
生:不能。
师:所以大家都是不一样的。(指前面朗读的三名学生)来,你们三个人上来。
师:燕子、啄木鸟、青蛙,你们再来读一次。
生1:我只会捉空中飞的害虫。(强调读“飞”字)
师:他强调了哪个字?(生齐声说“飞”)读书很会动脑筋!
生2:我只会捉树干里的害虫。(强调“树干”)
师:掌声送给她。她强调了哪个词?(生齐声说“树干”)
师:你要强调的是捉树干里的害虫,那你呢?(指向讲台第三位学生)
生3:我只会捉田里的害虫。
(强调“田里”)
师:对,我们一起来跟着他读。
(生跟读)
师:这次读得真好!所以说读书得动脑筋!接下来请同学们自己想一想,你想做哪个医生?谁来读?
(生读)
师:太棒了!还有谁想读?
(生纷纷举手)
师:来!我们分成四个小组,第一组我们全都当燕子,第二组我们来当啄木鸟,第三组我们全都当青蛙,第四组的同学我们来当棉花姑娘。棉花姑娘三次说的话语气应该是怎样的?
生:生病了,软绵绵的。
师:好!不过,虽然棉花姑娘每次说的话都是一样的,但是可别小看了这几句话。也要动脑筋才能读好呢!我们先练习练习。
(生自由练习朗读)
师:好了,前三组同学请拿着书起立站好。接下来请大家来分角色来读,老师来读旁白。
(师生合作读。师相机指导。)
师:真好!学会动脑筋读书了!
三、咬文嚼字,“趣”品语言
师:真好!听大家朗读,老师发现了一个问题:你们看看第1~4自然段,棉花姑娘说了几次话?
生:三次。
师:可是,有一次说话跟另外两次不一样,是哪一次?
生:第4自然段是棉花姑娘“高兴地说”。
师:是啊,好奇怪,为什么前面都没有,只有第4自然段是“高兴地说”呢?
生:因为她以为青蛙可以在她的叶子上捉害虫。
师:好,这是第一个理由,但是这个理由还不够充分。
生:她可能觉得这是最后一个医生。
师:是啊,前边的都不能帮
忙,棉花姑娘一次又一次地失望,终于看到青蛙来了,于是她就“高兴地说”。我们来读——
生:(齐读)棉花姑娘高兴地说:“请你帮我捉害虫吧!(强调“高兴”两字)
师:接下来,老师还有更难的问题。想不想挑战?
生:想!
师:这“高兴地说”能不能放在第一次说话那里?
(生自由讨论)
生:我认为可以。
师:为什么?
生:因为她终于盼到有医生给她治病。
师:你强调了“终于”这个词。请你找一找,前面有没有哪里告诉我们棉花姑娘很盼望有医生来?
生:(读)她多么盼望有医生来给她治病呀!(强调“多么”)
师:是啊!她“多么”盼望啊!现在终于盼来了,棉花姑娘可不可以高兴地说?
生:可以。
师:那么,第二次,啄木鸟来了,可不可以“高兴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