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园地二”教学设计
作者: 马芮
教学目标:
1.认识“辆、匹、册”等 7 个生字,正确认读“一辆车、一匹马”等 6 个数量短语,初步养成正确使用量词的习惯,知道不同事物需用不同量词。
2.在熟练背诵《字母表》的基础上,正确认读每一个大小写字母,能将大写字母和小写字母一一配对。
3.正确认读已学过的生字“明、星、早、阳”和“过、时、对、村”,能根据分类发现它们带有同一部件的特点,拓展更多带有“日”“寸”的汉字,学习用“加一加”“换一换”等方法识记生字。
4.展示在生活中自主识字的成果,激发自主识字的兴趣,积累古诗《春晓》并背诵。
5.正确、流利地朗读《阳光》,感受阳光的美好,体会阳光的作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展思维,能说出其他因阳光而发生变化的事物。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1.趣味导入
(1)播放一段有各种交通工具、动物、物品等画面的视频,视频中配有相应的数量短语旁白,如“一辆汽车在马路上行驶”“一匹骏马在草原上奔跑”等。播放结束后,提问学生听到了哪些有趣的词语。
(2)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语文园地二”的内容,特别是“识字加油站”部分。
(设计意图:利用生动有趣的视频,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吸引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自然地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含有量词的词语内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2.学习“识字加油站”
(1)展示图片,呈现一个小朋友在房间里整理物品的场景,物品旁边有对应的带拼音的生字卡片,如“辆、匹、册、支、棵、架”。让学生自由认读,教师巡视并纠正读音。
(设计意图:借助直观的图片,结合带拼音的生字卡片认读,符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帮助他们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生字,降低认读难度,提高自主认读的积极性。)
(2)细讲量词。
“辆”:展示一辆汽车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辆”字的结构,左右结构,左边是“车”,右边是“两”,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记忆,组词“车辆、一辆车”,强调车的量词用“辆”。
“匹”:出示一匹马的图片,介绍“匹”是独体字,读三声,组词“马匹、一匹马”,让学生感受“匹”用于计量马等动物。
“册”:拿出一本画册,直观展示“册”字的形状与画册的相似之处,讲解其为独体字,组词“画册、名册”。
“支”:展示一支铅笔,告诉学生“支”也是独体字,可组词“一支笔、支出”,并与“只”进行简单区分,如“一只鸟”“一支歌”。
“棵”:结合一棵大树的图片,分析“棵”字是“木”加“果”,表示植物,组词“一棵树、一棵草”。
“架”:指着书架或衣架的图片讲解“架”字,组词“书架、一架飞机”。
“铅”:将“铅”字与“沿”字对比呈现,让学生观察偏旁的不同,强调根据偏旁区分字义,“铅”是金属,组词“铅笔、铅球”。
(3)去掉拼音,让学生再次认读生字,然后进行开火车读字游戏,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4)出示书上的六个词语“一辆车、一匹马、一册书、一支铅笔、一棵树、一架飞机”,每个词语配一张图,引导学生正确认读,重点关注“一册书”的读音。
(5)开展游戏:教师拿出一些实物图卡片
(如玩具车、小玩偶马、书本、铅笔、小塑料树、飞机模型等)和对应的量词卡片,让学生上台进行匹配,匹配正确给予表扬。
(6)拓展练习:教师展示一些新的事物图片,让学生填写合适的量词,并说说理由。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巩固所学的量词与事物的搭配知识,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互动性,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3.学习“字词句运用”,找一找,连一连
(1)带领学生复习背诵《字母表》,按顺序背诵后,让学生打乱顺序背诵。
(2)展示大写字母和小写字母卡片,引导学生观察字母大小写的规律,如字形完全相同的“C”和“c”,“O”和“o”;有细微变化的“F”和“f”,“T”和“t”等;同时提醒学生注意一些差别较大的字母,如“A”和“ɑ”,“B”和“b”等。
(3) 开展“字母找朋友”游戏:在黑板上贴出大写字母卡片,给每位学生发放一张小写字母卡片,让学生上台将小写字母与对应的大写字母连线,边连边读字母的大小写,其他学生进行监督和评价。
(设计意图:游戏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大小写字母的配对知识,通过读字母和互相监督评价,进一步强化记忆,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与评价意识。)
第二课时
1.学习“字词句运用”,读一读,想一想
(1)出示词卡,上面有两组字“明、星、早、阳”和“过、时、对、村”,让学生先自由认读。
(2)引导学生同桌之间讨论交流:你发现了这些字有什么特点?
(3)请学生代表发言,教师总结归纳:第一组字都有“日”字,“日”表示太阳、时间等,所以这些字都与时间有关,如“日+月=明”,表示明亮;“日 + 生 = 星”,星星在夜晚的天空闪烁与时间有关;“日+ 十 = 早”,早晨是一天中的较早时段;“双耳旁 + 日 = 阳”,太阳带来阳光。
(4)拓展其他含有日字旁的生字,如“晚、晨、旦、旭”,展示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字义,如“晚”是晚上,太阳落山了;“晨”是早晨,太阳刚刚升起;“旦”是太阳从地平线升起,表示新的一天开始;“旭”是初出的阳光。
(5)同样对于第二组字,引导学生发现都有“寸”字,是给“寸”加不同的偏旁组成新字,如“过”是走之底加“寸”,表示走过;“时”是日字旁加“寸”,与时间有关;“对”是又字旁加“寸”;“村”是木字旁加“寸”,与村庄有关。总结这种“换一换”部首可以识记新字的方法。
(6)学生拿出作业纸,进行汉字开花练习,写出几个带有“日”和“寸”的字,然后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汉字开花练习,运用所学的识字方法自主拓展汉字,巩固对构字规律的理解。同桌之间的交流评价促进学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培养他们的评价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学习“展示台”
(1)展示生活中各个场所的指示牌:电影院、卫生间、餐厅等,检测学生是否认识。
(2)学生自由发言。
(3)教师进一步引导:在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可以识字。展示超市购物小票、路边广告牌、公交站牌、餐厅菜单等生活场景图片,让学生说说在这些地方可能认识哪些字。
(4)请几位学生上台展示自己在课外认识的字,可以是通过阅读课外书、看动画片字幕、玩识字游戏等途径认识的,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学习。
(5)给学生发放作业纸,让学生在纸上积累自己在课外认识的字,写下来并与同桌分享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让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识字成果,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同时为其他学生提供学习借鉴的榜样。通过写下来并与同桌交流分享,进一步强化学生对课外识字的重视,培养积累意识,教师巡视指导则能及时给予帮助,保证活动的有效性。)
3.学习“日积月累”
(1)教师播放古诗《春晓》的动画朗读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古诗的意境和韵律。
(2)结合视频,教师简要介绍作者孟浩然,如他是唐代著名诗人,其诗歌风格清新自然等。
(3)教师朗读古诗,同时在多媒体上依次出现春天早晨的景象,如花朵、小鸟、人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春眠不觉晓”:春意绵绵好睡觉,不知不觉天亮了。“晓”在这里是天亮的意思。
“处处闻啼鸟”:猛然一觉惊醒来,到处是鸟儿啼叫。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夜里迷迷糊糊,似乎有沙沙风雨声,花儿不知吹落了多少。
(4)带领学生以多种形式朗读古诗,如齐声朗读、分组朗读、个别朗读等,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韵律。
(5)开展古诗背诵比赛:让学生先自己练习背诵,然后同桌之间互相背诵检查,最后请几位学生上台背诵,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评价,教师给予奖励。
(设计意图:多种形式的朗读可以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加深对古诗的记忆和理解,体会古诗的韵律美。背诵比赛的形式能够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背诵积极性,通过同桌互背和上台展示评价,促进全体学生参与,提高背诵效果,同时培养学生的倾听和评价能力。)
第三课时
1.导入新课
(1)谜语:“天上一伙伴,相貌常在变,正面光灿灿,背面永不见。”让学生猜猜这是什么。
(2)揭示谜底是太阳后,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课文《阳光》,学生齐读课题。
2.读课文,感受阳光的美好
(1)教师播放《阳光》的朗读视频,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生字的读音和句子的停顿,同时在文中圈出生字。
(2)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可以小声读、大声读、同桌互读等,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指名按自然段读短文,师生共同正音,重点关注“像”“长”“更”等字的读音。
(4)教师提问:阳光洒向了哪里?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答案,(田野、高山、小河)并让学生用横线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5)自由读第 2 自然段,思考问题:禾苗、小树和小河因为有了阳光,发生了哪些变化?学生读完后交流回答,教师总结并板书:禾苗更绿了,小树更高了,小河像长长的锦缎了。
(6)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你觉得阳光有什么作用?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然后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总结补充,如阳光能让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促进生长、开花、结果;能给动物和人类带来温暖和光明;能使水蒸发,形成雨滋润大地,孕育生命;适量的日光浴对人体健康有益;等等。
3.拓展延伸
(1)教师引导:想一想,还有哪些事物因为有了阳光而发生了变化呢?展示花朵盛开、冰雪融化、小朋友在阳光下玩耍等图片,启发学生思维。
(2)让学生在作业纸上进行填空练习,然后同桌之间互相交流答案并分享自己的想法。
花朵( )了,因为有了阳光。
冰雪( )了,因为有了阳光。
天空( )了,因为有了阳光。
教师总结:阳光不仅作用大,而且是无私和宝贵的,我们要珍惜阳光,热爱大自然。
4.布置作业
(1)课后和家人一同去公园、学校、街道找一找阳光还带来了哪些变化,并用简单的图画和文字记录下来,下节课与同学们分享。
(2)把古诗《春晓》朗诵给家人听,并和家人一起讨论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感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阳光》给家人听,让家人评价自己的朗读。
(作者单位:广东珠海市香洲区翠微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