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春江晚景,品乐观人生

作者: 黄健汶

教学目标:

1.识写生字“惠、崇、芦、芽”,读准“蒌蒿、芦芽、河豚”等词语。

2.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意境与情感,感受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体会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赞美。

3.让学生感受苏轼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寻春江晚景

1.了解“题画诗”,识写“惠崇”

(1)呈现诗题,提出疑问。

①“惠崇”二字是什么意思?

②学生结合注释了解“惠崇”。

③识写生字“惠、崇”。书写指导要点:

“惠”:上下结构明,上部横匀停。竖画正且直,心部钩弯灵。三点如三角,稳托显平衡 。

“崇”:上下紧相连,山扁竖居先。横画有长短,示稳竖钩悬。点撇对称美,重心立中间 。

书写“惠崇”,班内展示,同伴点评。

(2)学生读注释,并理解诗题中的“春江晚景”是惠崇画作的名字。

(3)理解题画诗:这是苏轼看了惠崇的画作《春江晚景》后,诗兴大发而作的一首诗。

(4)激发想象,明确任务:这幅画究竟画了什么美景能够让苏轼为它亲笔作诗呢?接下来我们就走进诗中一探究竟。

(设计意图:以诗题入手,在读诗题、理解诗题的过程中落实识字写字,让学生理解题画诗,建立诗画联系,为后面读诗想象画面打基础。)

2.初读古诗,寻找春景

(1)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同桌合作读古诗,比一比谁能读出古诗的韵味。

(3)学生朗读展示。教师相机指导学生读好“崇”的翘舌音,“蒌蒿”的读音,“豚”的前鼻音等。

(4)默读古诗,边读边找出诗中描写的景物,圈画出来。

预设:竹、桃花、春江、鸭、蒌蒿、芦芽、河豚。相机出示图片解释:蒌蒿、芦芽、河豚。

(5)小结: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一起赏一赏这春江晚景吧。

(设计意图:通过自由朗读、同桌互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读准每一个字音,感受古诗的韵律美;通过圈画景物,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春江晚景图的初步轮廓,为后面的想象画面做铺垫。)

二、赏春江晚景

1.利用视觉想象画面

(1)自由读古诗,边读边想象景物的样子,从视觉角度来想象景物的颜色、形态、所处的位置、动作等。

①学生汇报。

②教师示范引导:我们还可以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来丰富我们的想象,比如高高瘦瘦的竹子、像孩子绽开的笑脸般的桃花。

③学生在汇报“桃花”时,引导学生关注数量词“三两枝”,引导学生理解“三两枝”是一个虚指,表示有很多枝的意思。

④列举其他诗句来理解数量虚指:“万条垂下绿丝绦”“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引导学生利用刚才补充的语句,来说说每句诗的画面。

(设计意图:学生第一次用视觉来想象画面,需要老师“搭架子”,“扶”着一步一步往前走,所以通过“补充语句”这一招,从词语到语句,从颜色到形态,从静态到动态引导学生想象。在想象画面的过程中理解诗句的大意。)

2.利用听觉、嗅觉、触觉想象画面

(1)再次自由读古诗,边读边想象景物的样子,如果要求从听觉、嗅觉、触觉来想象景物的样子,你认为哪些诗句适合用听觉想象,哪些诗句适合用嗅觉想象,哪些诗句适合用触觉来想象?有没有诗句适合两种或两种以上感官来想象?请补充你的想象。(出示)

读到“____________”这句诗,我仿佛(听、闻、感受)到                                                   

(2)小组合作交流:用上“四感法”(视觉、听觉、嗅觉、味觉)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这一幅《春江晚景》图。

(3)学生上台汇报。

(设计意图:经过上一个环节的训练,学生已经掌握了从视觉角度来想象画面的方法,所以本环节的“三感”可以放手让学生自由想象,同一句诗可以从不同角度来想象。接着,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让学生整合全诗想象画面,自由表达,有效落实语言运用这一核心素养。)

3.利用想象感知意境

这幅《春江晚景》图带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预设:充满生机、活力、希望、温暖。

(设计意图:最后学生从画面的想象中感知整首诗的意境。)

三、品人生态度

1.呈现图片,引发思考

(1)出示惠崇《春江晚景》图,看看是否和你们想象的画面一样。

(2)“指景说诗”:请学生指着屏幕上的景物,说出相对应的诗句。

(3)引发思考:为什么少了河豚?画上没有河豚,为什么苏轼诗中会有河豚?

预设:这是作者的想象。

(设计意图:通过《春江晚景》图与诗句的结合、对比,可以检验学生是否理解诗句的大意,也可以检查学生的背诵,最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诗中“正是河豚欲上时”是苏轼的想象,并非画中景。)

2.在美食的向往中,了解苏轼的人生态度

(1)联系日常生活思考:当你看到“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这些春天常见的景物时,会想到什么?

预设:鸟语花香、春光明媚等春天的典型景物。

(2)提出疑问,引发思考:苏轼为什么想到的是一种我们平时很少见的“河豚”?

(3)了解河豚,理解苏轼。

①借助注释,理解“河豚”是一种美食。

②苏轼从美景想到了美食,可见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吃货”。

③出示苏轼描写美食的诗句,坐实“吃货”称号:

当他被贬官到黄州时作“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初到黄州》)“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猪肉颂》)还创造了“东坡肉”这道流传千古人人爱吃的名菜。当他被贬官到惠州时作:“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④读到这里,你还觉得苏轼只是一个“吃货”吗?

预设:在他“吃货”外表下,藏着的是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设计意图:从苏轼想象“河豚”引发思考,拓展苏轼写美食的诗句,让学生了解苏轼“爱美食”的特点,从而理解苏轼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4)拓展苏轼的诗句,进一步理解诗人。

苏轼是一个乐观、豁达的人。任何困难都打不倒他:

①当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他与友人郊游归途中遇雨,众人狼狈,苏轼却淡定从容地说:“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②被贬黄州的苏轼穷困潦倒,但苏轼以“一点浩然气”为精神支撑,对抗人生磨难,表现出在逆境中保持浩然之气的乐观精神:“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③苏轼被一贬再贬至海南儋州。他虽历经磨难,但却将被贬海南的经历视为奇绝之旅,体现了其豁达乐观、随遇而安的心境:“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5)小结:苏轼从一幅画想到了美食,想到了生活的美好。他想告诉所有读过这首诗的人,生活处处充满美好和惊喜,只要心存乐观与希望,我们就不会被困难打倒。让我们一起把这首诗背下来,当你遇到困难时,这首诗会给你力量。

作业设计:

1.必做:背诵并默写《惠崇春江晚景》。

2.选做:根据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发挥想象,将这首诗改编成一段话,并尝试为这首诗配上一幅画。

(作者单位:广东东莞市沙田镇教育管理中心)

责任编辑 吴丽萍

下一篇: 补白·留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