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魂》(五下)课文欣赏与教学创意

作者: 余映潮

【教学警语】

随文渗透语文知识,特别是文学手法知识,能够表现出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

【课文美读】

这是一篇标题优雅隽永的美文,回忆往事的美文,写人、叙事、抒情的美文,咏物抒情、托物寄意的美文,有着美好线索的美文,首尾呼应、叙议结合的美文,巧做铺垫的美文,细节生动的美文,以时间为序的美文,详略有致、重点突出的美文,运用了“三”的取材手法的美文,表达怀念家园、热爱祖国之情的美文,等等。

本文非常重要的表达手法是铺垫。

作者细腻地描绘了外祖父这样一些细节:饱读诗书,能书善画,在文坛颇负盛名,不厌其烦地教“我”读唐诗宋词,吟读怀乡诗句时候的流泪,珍爱墨梅图,等等。这些描写表现了外祖父的文化品位、高雅情怀以及眷念祖国、思念家乡的真情和深情,为“我们”回国、外祖父赠送墨梅图及语重心长的话语表达进行了厚实的铺垫。

本文最艺术的手法是通过写“物”来表现人物的精神。

一般写人叙事的文章往往通过一件事或几件事来表现人物。但《梅花魂》不一样,写事的重点是外祖父对“清白的梅花”的珍爱,特别写了他“分外爱惜”的那一幅墨梅图。这幅图,作为描写、议论、抒情的线索贯串全文,明显地表现出了以物写人的艺术手法。特别是外祖父关于梅花的一番话语,更是表现出了托物寄意的味道。

本文在章法结构上、细节表达上的严密之处就是“照应”。

文题照应、首尾照应、“流泪”细节的照应、“一幅丹青”和“几朵血梅”的照应,对“外祖父”细节描写的照应,都表现了作者细腻的表达艺术。

本文在布局谋篇上的奇特之处是首先进行了非常厚重的铺垫,然后才详写“回国的那一天”的事。这是一种写法上的创新,尽管此文写的是旧事。

【新颖创意】

本课的单元主题是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课文是略读课文;课时安排为两个课时。

课时一

课始导入,介绍作者、文体知识,介绍“华侨”“丹青”等背景知识。

活动一   听读课文,朗读课文

安排学生倾听“中小学语文示范诵读库”中的专家课文朗读或教师的课文朗读音频。接着指导所有学生朗读课文,进入课文情境,感知文意。

活动二  字词认读,词语理解

读读写写:

漂泊   文坛   腮边   古玩   训斥

玷污   大抵   秉性   撩乱   衰老

手绢   稚嫩   丹青   眷恋

颇负盛名   能书善画   不厌其烦

风欺雪压   顶天立地   低头折节

词义理解:

冷艳:形容花耐寒而艳丽。

幽芳:形容香味清淡而芬芳。

颇:很;颇负盛名,就是名气很大。

古玩:可供玩赏的古代器物。

不甚在意:不太在意。

玷污:弄脏。

杭绸:杭州一带出产的珍贵的丝绸。

大抵:大多;大都。

骨气:坚强不屈的气节。

折节:屈服。

眷恋:怀念,留恋。

活动三  整体理解,文意把握

教师出示任务:写一句话,简说这是一篇什么样的课文。

学生动笔,概写,表达,师生对话。教师小结(见前面“课文美读”的内容),顺势渗透有关写法知识,学生做好笔记。

课时二

活动一   美说一个短语

请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说说标题“梅花魂”的含义。请学生观察课文内容,表达看法。

教师小结,点示:

梅花魂,即梅花的灵魂、品格、精神、骨气。根据课文内容可知,梅花的精神就是“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的精神,这也正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学生做笔记、圈画。

活动二   概述一个人物

教师出示任务:写微文,描述课文中的外祖父。

微文的标题是“眷念祖国”,请学生利用课文中的美词美句描述眷念祖国的华侨老人。

学生动笔,微写,交流,教师评说并强调:

外祖父是一位热爱梅花的人,他赞美梅花,把热爱祖国的情怀寄托在梅花身上;外祖父对祖国的眷恋也像梅花一样,坚贞不移,身处异国他乡,不变的是中国心。

活动三   背诵一个美段

所有学生背诵课文第13自然段。教师点示此段的表达之美及其表达作用:

这段文字美在写物抒情,以物喻人;美在层次清晰,句式生动;美在表达了外祖父的思乡意、爱国情,美在深化了文章的意境和意味。

学生做好课中笔记。

下课之前,教师给学生讲讲本文的“铺垫”手法:外祖父教“我”读唐诗宋词、外祖父珍爱墨梅图、外祖父的哭等等,都是美好厚重的铺垫,都是为表现外祖父浓浓的深深的爱国之情服务的。

嘱学生做好笔记或批注,收束教学。

责任编辑 吴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