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波看课
王林波
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教育部首批领航名师,教育部“十四五”国培专家,小语“十大青年名师”,陕西省特支计划教学名师,陕西师范大学及上海师范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倡导“指向语用,识体而教”,出版相关教学专著十余本。
在行外人看来,小学的所有学科里语文课是最好教的,但所有的语文老师心里更清楚:语文课是“模模糊糊一大片”,会让人有一种老虎吃天的感觉。的确,语文课别说要教得好,想要教得对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我们常常去听名师的课,特别是同课异构,都会有一种感觉:明明是同一课的教学,但两个人教学内容的选择却不尽相同。“教什么”要比“怎么教”更重要,但语文课到底应该教什么,应该如何把握好方向,有效选取教学内容呢?李翠芝老师执教的《鹿角和鹿腿》一课,能够带给我们不少启示。
深入研读课后习题,精准把握编者意图
进行语文教学,我们首先要清楚,每篇课文的课后习题并不是简单的练习题,它是编者意图的集中体现,因此,我们绝不能让学生把课后习题在作业本上写一写就了事。一定要深入研读课后习题,弄清楚编者的意图是什么,然后根据编者意图,有针对性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
教师在第二个教学板块中设计了“借助表格梳理故事发展的主要脉络”“借助表格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的环节,还设计了“抓关键词梳理鹿逃生的过程,把‘逃生片段’讲清楚”的环节。教师特别重视故事的讲述,甚至让讲故事的活动贯穿于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为什么要这样设计教学?我们从课后题中能够找到答案。课后第二题为:根据下面的提示,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可见,讲这个故事是编者的意图所在,因此,设计讲故事的教学活动是能够体现编者意图的。我们知道,这篇课文是一则寓言故事,既然是故事,那就可以讲,也适合讲。无论是从编者意图看,还是从课文的文体特点看,讲故事这个教学内容的选择是正确的,也是恰切的。
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还抓住了描写鹿心情变化的句子,引导学生圈画出关键词体会鹿的心情,并绘制出鹿的心情变化图,从而读出鹿的心情变化。这一教学内容的选择也是教师根据编者意图来设计的。我们看课后第一题:朗读课文,注意读出鹿的心情变化。编者希望学生能够读出鹿的心情变化,我们就应该从编者的意图出发设计教学。进行语文教学,我们要时刻谨记:要用课文来教语文,而不是简简单单地教课文。
这一课还设计了“观点交锋,联系课文内容和阅读经验说理由”的教学内容,这又是为什么?我们看到课后第三题:“下面的说法,你赞成哪一种?说说你的理由。”所给出的两个说法正是教师引导学生辨析的“美丽的鹿角不重要,实用的鹿腿才是重要的”以及“鹿角和鹿腿都很重要,它们各有各的长处”。设计这样的观点交锋活动,不仅是这一课编者意图的体现,同时也是“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所倡导的。
凸显语文学科属性,扎实落实语言运用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因此,只要是语文课的教学,我们就应该关注语言文字运用,突出综合性和实践性。语文课程的核心素养有四个方面,但我们更知道:“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都以语言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语言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只有真正关注了语言运用,落实了表达实践,我们的语文课才能体现出浓浓的语文味来。
李老师的这节课语文味还是比较浓厚的,生字的认读与书写,多音字的教学,这些最基础但也可能稍显枯燥的教学内容教师并没有放弃,而是有重点地进行了指导,这是值得肯定的。
这篇课文有三处描写鹿心情变化的句子,表达很有特点,作者不仅使用了语气词,还通过使用表情、动作作为提示语来展现鹿的心情,这种表达方法很值得学习。在本单元语文园地的“词句段运用”板块,也设计了相关的练习。教师能够关联前后内容,进行有机融合,设计了让学生想象鹿会在此刻如何赞美自己腿、抱怨自己的角的语言运用练习。这样的设计十分巧妙,一方面帮助学生掌握了典型的表达句式,另一方面也让学生辩证地认识了鹿角和鹿腿的长处和不足,为寓意的提炼奠定了基础。
我一直秉承一个理念:听别人的课,想自己的事。看到每一个环节的设计,我都在想:如果是我来上课,会怎样设计教学?教师的设计很用心,也挺巧妙,值得我们学习。如果换一个思路,我们还可以怎样设计教学?
一开课,教师创设了情境:学校准备举行“我是思辨小达人”活动,要求参赛同学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寓言故事,可以通过讲故事反省自己的言行,也可以运用故事劝诫别人。这个情境的创设不错,既体现了寓言故事的故事性特点,又体现寓言启示生活的特点。很可惜的是,教师话锋一转,说道:“三年级1班的小路同学跃跃欲试,可他在选择寓言故事时遇到了难题——他分不清哪些是寓言,哪些是童话……”这一句话,立刻让学生变成了旁观者,要去理性地辨析寓言与童话的不同。那一刻,我眼前甚至出现了学生兴奋的表情凝固的瞬间,“我是思辨小达人”活动原来不是自己参与啊,多么遗憾啊!
读寓言故事,我们应该领会其中蕴含的道理,并用来启示自己的生活。教学时,我们是否可以设计更有层次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层层推进的学习活动中更有效地进行反思,用寓意来启示自己的生活。首先,我们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身的可题。有的学生会因为自己又高又胖而烦恼,有的学生会因为自己眼睛小而苦恼,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每一种存在都有自己的价值,要学会悦纳自己。其次,我们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在集体中的价值。就像李老师所提出的问题:作为班集体的一员,你现在又会怎样看待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从理性看待自身不可改变的某些特质,到正确看待集体中的自己,学生从这个寓言故事中获取的是更为全面的启示。
讲故事是本课非常重要的一个教学目标,这是根据编者意图和文体特点设计的,应该说方向是正确的,但是,如何推进教学环节才更有效?我们必须用心思考,精心设计。教师在学生认识了生字词后,设计了借助表格梳理故事发展脉络,然后借助表格中的提示,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的环节,同时要求要把整个故事讲完整。教师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实际上,学生仅仅进行了课文的初读,扫清了阅读障碍,对课文内容并不熟悉,这时候要完整地讲故事是有难度的。而这之后,教师设计了“抓关键词句,读出鹿的心情变化”“借助心情变化图的提示,读出鹿的心情变化”“抓关键词梳理鹿逃生的过程,把‘逃生片段’讲清楚”等环节。我们知道,读熟课文是讲好故事的基础,讲清楚片段是讲好整个故事的前提,如果先扎扎实实地指导好朗读,讲述清楚片段,然后再要求学生完整地讲故事,不就更合乎学生的认知规律了?只有铺垫到位,层层推进,才能水到渠成,取得我们预想的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方向的选定以及教学内容的选择都极为重要,我们一定要领会编者意图,有效设计语文实践活动,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责任编辑 吴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