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文应该“范”什么
作者: 黄少卿 施茂枝一
长期以来,中小学写作教学一直借助范文,尤其是小学。一切的学习都从模仿开始,在总体处于起步阶段的小学写作教学中,无论如何强调范文的重要性都不为过,但不少教师对范文到底应该“范”什么认识模糊,却养成对它的盲目依赖,导致不当使用范文现象比比皆是。
这样的操作由来已久且司空见惯:简单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中关于本次习作的要求后,马上提供一两篇文章,让学生一仿了之。其结果是,全班习作从题材、主题、结构直到文字几乎雷同,名为模仿,却近于抄袭。这表面上是懒教的表现,实为对写作教学百般无奈的下策。对此,人们不难发现其不当,只是发现了也无计可施。但近些年情况有了改变,部分教师——主要是优秀教师,对范文“范”什么似乎有了清醒认识,致力于以它“范”写作知识——当然是狭义的,主要是写法,这一做法流行甚速,有成为主流的趋势。有篇文章题为《用“微阅读”培养观察力——以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习作〈我的植物朋友〉为例》,文中的做法是,让学生阅读五个描写植物的片段,意在从中得出观察方法:
片段一:寓楼的窗前有好几株梧桐树。……它们的主人,对于它们的局部状态也许比我看得清楚;但是对于它们的全体容貌,恐怕始终没看清楚呢。因为这必须隔着相当的距离方才看见。(丰子恺《梧桐树》)
其目的是从中得出“远看得整体,近观得局部”的观察方法。
片段二:从兴安岭到长白山,森林莽莽苍苍,无边无际,有红松,有落叶松,而我最喜爱的是白桦。这儿白桦也真多,如果她们生长在一大片碧绿浓荫森林之间,她那雪白的树杈就显得特别鲜明悦目;如果整个一大片都是白桦树林,这树林就显得特别轻盈活泼,远远看去像一片缥缈的白云。(刘白羽《白桦树》)
其目的是从中学习辩证地观察对象。
片段三:小河的这边岸上,几棵垂柳,嫩叶翠绿,而最嫩处仍带鹅黄;长条在轻轻摇曳,垂向水面。(姚雪垠《李自成》)
其目的是:(1)得出观察视角有多个角度,除了关注植物的形态、颜色,还可以关注动态。(2)初步感知“近观得局部”观察方法。
片段四:就在这土岗子的正脊梁背上,长着一棵老桑树。……树身子弯弯曲曲,树脑袋只剩半个了,好像一个驼背的老人,佝偻着身子,歪着头站在那里。走近了,就见树皮裂开来,浑身是疤,露着白光光的身子。虽然这样,它每年还是长出又肥又大的桑叶,结成又红又甜的子。(方纪《老桑树底下的故事》)
其目的是得出远看、近观相结合的观察方法。
片段五:那厨房的窗子上,也就爬满了那顶会爬蔓子的黄瓜了。黄瓜的小细蔓,细得像银丝似的,太阳一来了的时候,那小细蔓闪眼湛亮,那蔓梢干净得好像用黄蜡抽成的丝子,一棵黄瓜秧上伸出来无数的这样的丝子。丝蔓的尖顶每棵都是掉转头来向回卷曲着……(萧红《呼兰河传》)
其目的是:(1)理解什么是细节,初步体会细节的美。(2)得出“细察得细节”的观察方法。
如此费尽周章精选范例,从不同侧面授予观察方法,可谓殚精竭虑,用心良苦。但不得不说,如此使用范文恐怕事与愿违。若有读者对此结论存疑或不认同,最好将上述方案付诸实施,基于事实进行证伪,不建议仅用“我认为”来反对。
我们曾构建“静物观察习作教学模式”,学员用以执教此课。其教学步骤与范文使用如下:
第一步:引导学生观察和表达鸡冠花。首先,让学生整体观察视频中的鸡冠花,简要说出整体印象。再领着学生依序从数量、颜色、形状、气味等角度,分别观察鸡冠花的叶子和花朵,并运用学过的词语和其他语言材料说出来。然后引导学生述说感受。
第二步,总结观察和表达方法。师生快速阅读范文《我喜欢的植物朋友鸡冠花》,从中总结出“先总后分、从叶到花”的观察顺序和“看、闻、想”等观察方法以及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表达联想和感受的写法。
我喜欢的植物朋友鸡冠花
今天,老师带来一位植物朋友,它是一盆鸡冠花。茂密的叶子顶着火红火红的大红花,远远看去,就像昂首挺胸的大公鸡,美丽动人。
这盆鸡冠花,叶子密密层层的,把茎严严实实地遮起来,让人看不清茎的样子;颜色有些特别,不像其他植物绿油油的,而是绿中带点红,绿中带点紫。叶子薄薄的,长长的,尖尖的,最宽的地方大约有我们两三根手指那么宽,上面布满一对一对红色的条纹,一片一片挤挤挨挨,叶尖片片向下。
叶子中间看不见的茎顶起两朵大花,鲜红鲜红的,如同燃烧的火焰。其他花,每朵花都有多片花瓣,而一朵鸡冠花却只有一片,上面宽,下面窄,肥肥厚厚的,上面长着很多褶皱,就像仙女穿的百褶裙的褶皱。两朵花挨在一起,看上去,像一对手掌,像两面扇子,又像两把火炬,更像两只凤凰的尾巴。当然,最像头碰着头挤靠在一起的两只大公鸡的鸡冠,不然它怎么叫鸡冠花呢。
就是看着鸡冠花,吸上一口气,你也仿佛觉得有一股淡淡的花香扑鼻而来。
就这样,看着,闻着,想着,你仿佛觉得,眼前不是一盆花,而是两只大公鸡,面向东方,伸长脖子,“喔喔喔”地高声鸣叫,比赛谁的声音更动听。
啊,鸡冠花,美丽动人的大公鸡!
我真想把你放在我的房间,伴我睡觉和学习。深夜,你会吵醒我的美梦吗?清晨,你会催我早起学习吗?
我喜欢植物朋友鸡冠花!
——摘自《教容易 写不难——新模式新教材小学作文教学案例点评》
第三步,迁移运用学到的观察和表达方法,观察蝴蝶兰并写下来。要求:(1)按照“从整体到局部、从茎到叶子到花朵”的顺序,运用“看、闻、想”等方法观察蝴蝶兰。得2颗星。(2)把蝴蝶兰的形状、颜色、香味和自己的感受写清楚。得4颗星。(3)运用学过的词语和具有新鲜感的语言材料;学习使用比喻、拟人等手法表达自己观察时产生的感受或联想。得2颗星。(参见《可以不拘形式,还要因体施教吗——关于“猜猜他是谁”“我的植物朋友”的文体问题》,《小学语文教学》会刊版2024年第12期“施教授诊课”栏目。)
实践证明,在此方案中,多数学生有话可说、可写,能够比较顺利地完成任务,实现预期目标,其中范文的作用居功至伟。
二
以上两种教学方案虽然都使用了范文,但二者存在诸多不同。
第一,范文来源不同。方案一,范文截取自名家名篇的短章,为多个零散的片段。方案二,范文是教师亲自“下水”的完整文章。
第二,范文内容不同。这是易于看出的最大不同。方案一,除了“植物”外,范文表达的内容与学生即将或正在进行的学习活动——观察和表达活动无关。方案二的范文,系教师课前所撰,但因整个教学方案围绕范文设计,教学过程中学生深度参与,范文内容几乎为学生刚刚观察所得,从学生视角看,他们亲历了范文的再生产,这范文近似于集体创作的产物。
第三,学生观察和表达方法体验深度不同。方案一从范文中得出观察方法,三年级的学生本无观察的经验,对从纸上得来的观察方法缺乏真切体验。而方案二,范文内容与学生第一个环节的观察和表达一一对应,学生亲历其中,实践和体验过所涉及的种种观察和表达方法,获得了实在和真切的经验。
第四,使用时机和方法不同。方案一是在学生接受习作任务之前,或者刚接受了任务但并未进行完成任务的实质性活动时,就把范文提供给学生。方案二是在学生亲历一次实实在在的观察和表达活动之后才提供范文,用以总结第一个观察环节运用的观察和表达方法,并迁移运用于独立完成观察和表达任务。
上述四点不同处于表层,显而易见,需要挖掘的是深层次的不同——那就是教学思想。教学思想不同是造成上述两种方案教学实效差异更为关键的因素。
方案一的范文重在示范观察方法。这是当下盛行的重“怎么写”轻“写什么”写作教学方法的具体表现。一个片段示范一种观察方法,目的明确而集中;若将本方案付诸实践,学生实际从中所得一般也唯有观察方法,而难有其他。
方案二的范文重在示范写作运思。写作运思是一切写作活动当然也包括学生练笔活动的核心环节,是构思文章时所经历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写作运思涉及从构思到表达的每一个环节,包括素材搜集、选择、组合、加工,直至形成完整文章。良好的运思能力能够帮助学生确定表达意图,合理组织习作结构,层次分明,逻辑清楚,遣词准确,语句通顺甚至流畅。“范”运思的具体内容包括:
第一,“范”立意。写作运思一般是从关注生活、积累素材就开始,在教育情境下进行的练笔——习作有一定特殊性,其运思更多始于审题和立意。本单元教材安排的习作内容是“我的植物朋友”,“朋友”一词充满情味,显示“我”与“植物”的亲密关系,隐含着习作的情感基调或主旨,也框定本次习作体裁应是状物抒情文章。范文《我喜欢的植物朋友鸡冠花》据此立意和把握基本写作方向,这对于学生写“蝴蝶兰”的立意具有直接的示范作用。
第二,“范”选材。立意之后,写作运思的内容是取材。围绕主题去广泛搜集材料,并根据立意从纷繁复杂的材料精心挑选,使材料能够紧扣主旨。《我喜欢的植物朋友鸡冠花》从数量、颜色、形状等角度写观察鸡冠花的叶子和花朵之所得,这对学生写“蝴蝶兰”应观察什么和写什么也具有直接的示范作用。
第三,“范”布局谋篇。取材之后,写作运思的内容是谋篇布局。好文章不仅要有好的内容,还要有合理的结构,才能条理分明。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需要通过运思去合理规划习作的结构布局,确保各个部分之间能够紧密衔接,环环相扣。《我喜欢的植物朋友鸡冠花》先写对鸡冠花的总体印象,接着先后从数量、颜色、外形等角度写它的叶子和花朵,然后写自己的感受,层次井然,学生写“蝴蝶兰”可以模仿这种布局。
第四,“范”语言运用。语言是传递思想和情感的重要工具,学生需要以运思去选择和调遣语言,使思想和情感得以准确和清楚的传达,写作运思贯穿于语言运用的过程中。《我喜欢的植物朋友鸡冠花》运用学生学过的词语和其他语言材料表达观察到的鸡冠花的叶子和花朵的数量、颜色、形状等,运用比喻、拟人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感受,也对学生表达观察蝴蝶兰之所得做了直观示范。
第五,“范”写作方法。思想和情感的表达不能脱离写作方法,写作运思也包括对写作方法运用的思维活动,学生动笔过程借鉴范文的写作方法,可事半功倍。《我喜欢的植物朋友鸡冠花》中对观察鸡冠花的观察顺序和方法,也对学生观察蝴蝶兰做了强有力的示范。
方案一中五个片段的来源文章,由不同作者在不同背景下写就,表达了不同的主旨,从片段中能够获得的只是观察方法——属于广义上的写作方法,其中虽也包含运思成分,但过于单一,在教学中作用有限,而离开整体运思的观察方法,处于孤立状态,其作用又打了折扣。方案二所使用的《我喜欢的植物朋友鸡冠花》是完整的文章,可以在五个方面发挥其示范作用,比之于仅能发挥单一和有限作用的方案一范文,其效果高下立判。
三
运思是写作活动的重中之重,从构思的初步孕育到文章完整呈现,都离不开运思的引导与推动。它是文章质量的决定性因素,没有运思,便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写作。范文可从上述五个方面“范”运思,其中“范”立意地位尤为特殊,应给予足够重视。
立意即确定文章主旨或主题。主旨是深藏于文章中的精髓,始终领航作者的笔触,引导全部内容的铺展,如同导航之于密林探路、指南针之于船行大海;立意是动力源,赋予文章以活力与意义,如同发动机之于机器运转、灵魂之于躯体。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主脑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主旨不是文章开头、结尾或其他部位的所谓中心句、主题句,虽然那也集中体现了主旨。主旨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思想系统,一个意思的网络”(《高等写作思维训练教程》),从材料的选取到结构的布局,从句型句式的选择到词语乃至标点的选用,无不受它的指挥或操控。它虽往往看不见,但无处不在,藏于全部的字里行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