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学生的学习密码:参与

作者: 盛新凤

解密学生的学习密码:参与0

学习科学诞生是以1991年第一届学习科学国际会议的召开和《学习科学杂志》的创刊为标志的。世界进入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高新技术发展时期,知识经济给人类社会各个领域带来冲击,为迎接挑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四种基本“学会”作为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可以说,学习已经成为当今研究的热门话题。

我的和美教学研究经历了五个阶段:诗意—求和—尚美—导练—雅学,和美教学的研究经历了从“雅教”到“雅学”的转型。为了研究“学”,近几年读了一些关于“学习”的著作,如《人是如何学习的》《精准学习》《高度参与的课堂》等。这三本有关学习的著作都是近十年的研究成果。对于专业书籍,我采用的阅读方式是“行走式阅读”,就是自己的阅读跟着自己的研究节点走,研究的触角伸到哪个领域,阅读随即跟进。因为有研究的任务驱动,所以这样的阅读就特别高效,能够真正把枯燥乏味的理论书籍“读进去”。

《精准学习》一书是法国斯坦尼斯拉斯·迪昂的力作,向我们介绍了脑科学的研究成果:认知心理学、神经科学、人工智能和教育科学的最新进展,使我们拥有了当下关于人脑如何学习的系统认知。提出教育要与神经科学“联姻”。揭开了人脑接受信息,促进学习的规律。

在本书的第三部分,作者重点介绍了学习的四大核心支柱:注意、主动参与、错误反馈、巩固。

其中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第二大学习支柱“主动参与”。书中介绍了一个经典的“旋转木马”实验,这个实验引出了一项重要发现:“对世界进行主动探索是我们视觉功能得以正常发展的关键。”“被动的有机体无法学习。”“有效学习意味着拒绝被动,主动参与,努力探索以及主动地生成假设并在现实世界里去验证它们。”而且“加工的深度越深,学习的效果越好”。这启示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要提供丰富的信息载体,给学生主动加工信息的机会,要展开学习的过程,从而把学习引向深入。也就是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但作者又认为“发现教学法是失败的”。他引用了心理学家理查德·迈耶的话:“最成功的教学方法是去激发学生的认知活动而不是行为动作,是去进行教学指导而不是纯粹放任学生自己去发现,并且在课程设计上会有所侧重而不是全部随意探索。”这说明,凡事都要讲究一个“度”,所有的“极化”都会导致“异化”。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也要与教师有效的指导结合,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呢?书中谈到主动参与的一个基本条件是好奇心,即求知欲,或者说求知若渴。倘若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就已经成功了一半。“好奇心是促使动物走出舒适区去学习知识的决定性因素。”“好奇心是驱使我们去探索的推力。”“人类对知识的渴望,哪怕只是对一个简单知识点的好奇,都会激活多巴胺回路。”“你对知识的渴望程度决定了记忆的强度。”也就是说,“想要知道”是学习动机的源泉,但这种好奇带来的吸引力也是不断变化的。“当我们掌握了曾经对我们而言有吸引力的事物后,它们就失去了吸引力,我们又会将好奇心转向新的挑战。”所以,教师的责任在于为学生提供一个设计合理的教学层级,不断激励他们去追求新知识和新事物,逐渐引导他们到达顶峰。

书中还谈到学校可能扼杀学生好奇心的三种行为:1.可能是因为学校提供的认知刺激与他们的需要并不匹配。2.当他们好奇时却被惩罚了。3.知识的社会传递。当我读到“一个孩子对探索的渴求会被太过死板的教学策略摧毁”这句话时,不禁有点心悸,我们的课堂一直在变革,但总体上还是太过于死板,很多时候,我们一节又一节堆砌而成的刻板课堂,正在慢性煮杀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所以“课比天大”,建设自己富有魅力的生命课堂,应该是每位老师的使命和追求。

关于“主动参与”的问题,在另一本专著《高度参与的课堂》中有了更为具体的阐释。

《高度参与的课堂》是美国教育专家马扎诺研究中心创始人的倾情力作,本书的主题“让学生高度参与成为一种课堂常态”。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可以用四个问题来衡量检测。一是我感觉如何?探讨学生的学习情绪;二是我感兴趣吗?研究学生对课堂活动的感兴趣程度。这两个问题合在一起,定义了我们所说的专注力。三是这重要吗?探讨了如何将课堂目标和学生的个人目标联系起来;四是我能做到吗?研究学生拥有或培养自我效能感的程度。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一直被认为是高效教育的核心。什么是“参与度”?动机、参与、兴趣、努力、热情、参加和加入。斯金纳等人将以下情绪与高度参与联系起来:热情、兴趣、享受、满足、骄傲、活力、兴奋。此外,他们还将以下情绪与缺乏参与或“不满”联系起来:无聊、不感兴趣、沮丧、愤怒、悲伤、担忧或焦虑、蒙羞、自责。影响参与的因素很多,如学生的精力水平,教师的积极态度,学生的接受度。

书中列举了很多提高学习参与度的有效策略,如保持课堂节奏的平衡;展现对所教授内容的热情;带领学生将身体运动融入课堂;营造恰如其分的幽默课堂氛围;与学生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利用游戏激发学生的情境兴趣;发起友好的争论,帮助学生深入课堂;提供让学生倍感意外的有趣课外信息;采用回应率更高的方式进行提问;将课堂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相联系;将所学知识和学生的人生抱负相联系;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复杂任务;助力学生追踪与研究学习进度;教导学生有关自我效能感的知识。这些策略方法,都能帮助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值得我们借鉴和活用。

《人是如何学习的》一书由美国约翰·D·布兰思福特等编著,书中的主要观点也是振聋发聩,强调“新知识的建构必须来源于已有知识”“学习科学的进展也强调帮助人们对学习进行自我调控的重要性”“新学习科学正开始提供知识来显著地提高人们作为主动学习者的学习能力”。特别强调:为了能在需要时提取,知识必须“条件化”,否则它就是惰性的。

读了这几本关于学习的书,引发了我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问题的思考。好的课堂首先是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但我们引导学生参与,要真实参与、享受式参与、深度参与。我想起了自己一次公开课的经历。当时,我事先跟主办方报了上课的课题,结果上台后得知这个班的学生已经学过课文了,书本上已经留下了密密麻麻的学习痕迹,我顿时非常紧张:这可怎么办?临时换学生、换课文显然不太可能。可带班老师凑到我耳边悄悄安慰我:没关系,我让他们假装没上过。结果,学生全程非常配合,完全一副没上过的姿态,假惺惺地配合我上完了40分钟。尽管课堂氛围很好,学生的参与非常积极,可以用“小手如林”来形容,估计台下的听课老师根本没发觉。但对我来说,这40分钟是可怕的煎熬,我是在心虚、尴尬、内疚、惭愧中度过的。其实,像这样的“假参与”现象,在一些公开课上是很常见的,我们在课堂上看到的“小手如林”的热闹风景,很多也许是背后“做了手脚”。

深度参与是与我们设计的活动有无“驱动力”相关的。在杜威看来,我们并没有尽全力使学生在有意义的情境中学习,使学生觉察到事物的意义或联系,而解决的关键即以情境激发学生思维的发展。衡量一节好课的标准是:情境功能大不大?任务动力足不足?活动效度高不高?设计能搅动学生深度思维、有驱动力的学习任务非常关键,有了任务驱动,才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深度参与,否则,哪怕“小手如林”,学生的思维、语言也仅是做浅层次运动。学生深度参与的课堂,才能享受高峰体验,外在的表现是,不仅“小手如林”,可能还会“小脸通红”。故而,真实参与、深度参与,都是享受式参与。优化了学习过程,学生才能享受学习。

总而言之,人类已经进入了创建学习科学的新纪元。正如高文教授所描述的:“当今世界正面临着一场学习的革命。我们将彻底改革几个世纪以来人们习以为常的、旧的、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创造出一种在真正意义上尊重人的主体性、激发人的创造性、相信并注意开发人的潜力,便于人与人交际与合作的崭新的教育观念和学习模式。”教学的研究重点已从如何教转向如何学,从结果转向过程,从机械操练转向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学生不再被看成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知识的建构者和生成者。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研究学习、了解学习。这三本有关“学习”的著作,让我明白了学习是如何发生的,优质的学习需要哪些推力。我们的教学设计、课堂推进都要把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作为主要目标,教学要千方百计把学生“卷入”学习现场,进行深度“参与”。学生只有自己的“心”在场了,才能全身心投入、沉浸式学习,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真正享受学习的过程。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变革,任务群教学、单元整体教学,目的都是变革“学教方式”。变革学教方式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优化学,能够使我们的课堂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参与。故而,我们的“雅学”研究是以系统思维做观照,遵循学生真实学情进行“结构化”教学设计,通过“丰化、趣化”语文学习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动力、潜力、内驱力,努力“深化”学习体验,提高课堂参与度,并能呈现课堂“生长”的学习。相信这几本书中的观点,都会助力我们的课堂教学研究。

(作者单位:浙江湖州市吴兴区教育局教学研究与培训中心)

责任编辑 吴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