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株待兔》(三下)教学及评析

作者: 鱼利明 黄靖懿

一、阅读回顾,梳理导入

师:同学们好,还记得二年级时我们学过哪些寓言故事吗?

生:记得,有《亡羊补牢》和《揠苗助长》。

师:没错,分别是出自于《战国策》中的《亡羊补牢》和《孟子》中的《揠苗助长》。而这个单元(出示单元目录)汇集了更多的寓言故事,不仅有中国寓言故事——

生:《守株待兔》《陶罐和铁罐》。

师:还有外国寓言故事——

生:《鹿角和鹿腿》《池子与河流》。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翻开两千多年前的古书

《韩非子·五蠹》,去读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

生:《守株待兔》。

二、文字积累,理解题意

师:文言是中国传统文化一笔宝贵的财富,和我一起恭恭敬敬地板书课题——“守”,宝盖头读“mián”,表示“房屋”的意思,“寸”是“手”,(出示甲骨文“守”字),你知道“守”的意思吗?

生:就是用手守护大门。

生:就是用手守好家庭,不让别人随便进来。

师:你还知道哪些带有宝盖头,与房屋、家有关的字呢?

生:我知道字典中的“字”,安家的“安”,还有客人的“客”。

生:我知道“宇宙”,宇宙就像一个大房屋。

生:《蜘蛛开店》中有“寂寞”,也和房屋有关。

师:(出示“字家它/官害安寒/宽察客宿/寄宵审穴实宇宙室寂寞”)这是我们从一年级到现在学过的带有宝盖头的字,与房屋都有着直接和间接的

关系。

(生读)

师:(板书:兔)长长的耳朵、健壮的身体、强有力的后腿加上一个短短的尾巴,这不就是活脱脱的一只兔子嘛。(出示“兔”字甲骨文)你能试着猜一猜这些图像是哪些文字吗?(出示十二生肖甲骨文)

生:第二个图像猴子,可能是“猴”字。

生:第三个字像羊的头,应该是“羊”字吧。

生:第六个图像牛的角,我觉得是“牛”字。

生:第五个像蛇。

师:(出示正确答案)看看,和你们猜得一样吗?我们的老祖先充满智慧,他们仰观宇宙、俯察大地,根据动物的特点,取其局部或外形轮廓画出来了很多文字——这就是象形文字。所有与动物有关的字都是象形文字。

师:(出示课文)故事,同学们课前都读过,守株待兔的意思是什么?

生:守着树桩等待兔子。

师:这是字面的意思。

生:这个耕田的人守着树桩,

等待兔子继续撞死,好不劳而获。

师:从题目读懂了寓意。

三、初读文言,理解大意

师:这是小学阶段的第二篇文言文——

生:第一篇是《司马光》。

师:没错,读文言文首先要读通,所谓“通”就是不能读错。谁来试试?

(生读)

师:读文言文其次要读顺,所谓“顺”就是要读得流畅,不能磕磕绊绊。谁能读?

(生读)

师:掌声。文言文的朗读还要注意读好停顿,不要急,在你认为要换气、停顿的地方,适当地延长。谁会读?

(生读)

师:书读百遍,而义自见。谁能借助注释说说这个故事的大意?

(生说,略)

四、文本细读,理解背诵

师:这个故事一共有几句话?

生:一共有五句话。

师:(出示“宋人有耕者”,生读)第一句话的意思是——

生:宋国有一个耕田的人。

师:学会变通,用自己习惯的方式,还可以怎么说?

生:有一个宋国的种地的人。

师:耕者就是耕田的人、种地的人,耕地、种地就必须要用农具,你在文中找到了吗?

生:我觉得是“耒”。

师:你在哪句话中找到的?

生:因释其耒而守株。

师:(出示“耕”和“耒”的象形文字)用耒在井田边劳作,就是——耕。

师:打鱼的人,可以说——

生:渔者。

师:跳舞的人,可以说——

生:舞者。

师:唱歌的人,可以说——

生:歌者。

师:有学问的人,可以说——

生:学者。

师:当老师的人,可以说——

生:师者。

师:(出示“田中有株”,生读。)你在插图中找到“株”了吗?圈一圈。

生:“株”的意思就是树桩。

师:其实“木”字很神奇,瞧,(出示象形字“本”)木字下方有一横,指树木的根,这个字就是——

生:本。

师:(出示象形字“未”)木字上方有一横,指树梢,这个字就是——

生:未。

师:把这一横变成长横,你再想想——

生:是 “末”字。

师:树根和树梢相对,“本”和

“末”颠倒,有一个成语就叫作——

生:本末颠倒。

师:不对,就差一个字——

生:我知道,是本末倒置。

师:本末倒置的意思就是,把主次——

生:颠倒了。

师:把轻重——

生:颠倒了。

师:做事如果本末倒置,我们将得不偿失。(出示“兔走触株,折颈而死”,生读。)结果是——

生:兔子死了。

师:谁能根据这句话的意思,

分析一下这只兔子的死因。

生:“折颈”说明兔子的脖子断了,脖子是大动脉的地方,所以它受伤很重,可能瞬间就死了。

师:“颈”就是脖子,“折颈”说

明受重创的不是大动脉,而是颈椎断了。

生:“株”是树桩的意思,很硬,所以这只兔子撞死了。

师:“撞”在文中是哪个字?

生:触。

师:仅仅是撞在硬物上就能死了吗?

生:还得有一定的速度。

师:谁能和我来表演一下“兔走触株”?我就是“株”,(生笑)此株非彼猪哦。你就是“兔”。

(师生表演“走”)

师:你这是“行”,还不是“走”。文言文中的“行”是走,而“走”是跑。

(师生再表演)

师:“走”的速度很快,“触”的

力度不够,那是因为你怕伤着老师。谢谢你。文言文就在我们的生活语言中,你还知道哪些含有“走”字的成语呢?

生:走马观花、飞禽走兽、远走高飞、东奔西走。

师:还有——(出示飞针走线、落荒而走、不胫而走、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吃不了兜着走……)

师:你还知道哪些含有“走”字的诗句呢?

生:在《宿新市徐公店》中有“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师:还有诗人李贺在《马诗》中写道——

生:(读)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因释其耒而守

株,冀复得兔”的意思。

生:因为那个耕田的人放下劳动工具守在

树桩旁,希望能再得到兔子。

师:“因”可不是“因为”的意思。

生:是“于是”。

师:理解古文,在借助注释的基础上学会

“变通”,就是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文言文的大意。谁再来说一说?

生:于是那个种地的人放下自己的农具守

在树桩旁,希望兔子再撞死在树桩上,好继续捡到兔子。

师:“其”在原文中指的是谁?

生:那个种地的人。

生:耕者。

师:对,就是代词。相当于他、她、它或者他(她、它)们的。《司马光》一课中也有代词,还记得吗?(出示“光持石击瓮破之”)

生:“之”字,指的就是瓮。

师:对。文言文中的代词还有很多,今后我们要慢慢地去发现。“释”是放下的意思,让我们拿起笔写一写这个字。(师指导书写,略)

师:看看这些成语,你能大致说出它的意思吗?(出示:手不释卷、爱不释手、如释重负、杯酒释兵权)

生:“手不释卷”,就是指手不放下卷子。

师:“卷”是书的意思,比喻勤奋好学。

生:“爱不释手”是说特别喜欢,舍不得放下。

师:你们都有过爱不释手的经历吧?剩下的成语请同学们摘抄下来,回去查一查它们的意思,注意“释”字的书写。

师:哪有那么巧的事情呀,(出示“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生读)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生:撞死的兔子是不可能再得到的,这件事成了宋国人的笑话。

生:这样的事只是偶尔发生的,每天守株待兔,肯定会成为别人的笑话。

师:也就是说这事是偶然发生的,是低概率事件。而这个种田的人却认为是——

生:必然发生的,大概率事件。

师:瞧,小朋友们都懂的道理,他却不知道。你觉得这里的“笑”可能是——

生:我觉得是嘲笑,笑这个种田的人这种愚蠢的行为。

生:我觉得是大笑,人们知道了这件事后禁不住哈哈大笑。

生:我觉得是讥笑,笑这个种田人,有讽刺的意思。

师:不仅仅在讽刺这个种田的人,可能还在讽刺所有与他有相同思想和行为的人。

生:我觉得是捧腹大笑,宋国人路过地里,看见还在等兔子的人,都忍不住捂着肚子大笑起来。

师:(出示:捧腹大笑、哭笑不得、哄堂大笑、哑然失笑、贻笑大方、付之一笑)是呀!路过的人捧腹大笑、哭笑不得,听到的人哄堂大笑、哑然失笑,想不劳而获,却闹了个贻笑大方的结局,咱们也只能付之一笑了。

生:老师,我还想到别人都在议论这件事的时候,那个种田的人只能强颜欢笑了。

师:这个词很有画面感,我都能想象到此时的种田人恨不得在人群中找个地缝钻进去。

师:古时候的文言文是竖版排列,没有标点的,谁会读?(出示竖版排列的课文)注意节奏。

(生读)

师:我请了一位小朋友根据五句话的意思

绘成了一组连环画,可是画的顺序是错乱的,你知道吗?(出示错乱的连环画)考一考你的眼力和记忆。

生:第一幅画是“田中有株”。

生:第二幅画是“宋人有耕者”。

生:第三幅画是“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生:第四幅画是“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生:第五幅画是“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生:按照课文内容排列的顺序应该是——

②①⑤④③。

师:谁能根据重新排列好的连环画提示,把

这个故事背诵下来。

(生背)

五、讲好故事,学习劝说

师:《守株待兔》出自于《韩非子·五蠹》,原文故事还有第六句话。(出示: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生读)

师:谁能借助注释,用变通的方法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

生:今天想用以前的国王的治国方略,治理现在的农民,全部都是守株待兔。

师:“王”是指君王,“民”指所有的百姓。谁再试试?

生:今天用过去的君王治理国家的方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