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的,文学的,哲学的,生命的
作者: 彭才华 向爱平
教学版本:《昆虫记》(武汉人民出版社)
一、学情检测,引入课堂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聊聊《昆虫记》这本书。一起看屏幕,第一关“对错我来判”,看看这些说法对不对。(出示)
1.《昆虫记》的作者是法国的法布尔。
生:我认为是对的。
师:声音不大,但听得出很坚定。正确。我们继续——(出示)
2.法布尔用了50多年时间,一共写了22篇关于昆虫和生物学方面的文章。
生:这是对的。
师:同意的举手。
(部分学生举手)
师:有些人拿不定主意,不盲目跟着别人举手。虽说是整本书阅读,其实,有的时候不用把整本书全部翻看完,因为有些地方可以帮助我们很快掌握一些信息。比如说,我们可以——
生:看卷首语。
师:是啊,卷首语。赶快翻翻看。
(生翻阅、查找)
生:这种说法是错的。法布尔一共写了200多篇关于昆虫和生物学方面的文章。
师:大家找到这句话没有?拿起笔来,把这句话标记出来。卷首语,不要错过。《昆虫记》不仅仅是我们手头的这一本书啊。翻译家陈筱卿也说——(出示)
这个译本基本上是独立成篇的,读者既可以从头往下看,也可以根据目录,先挑选自己最感兴趣的昆虫去看。
师:我们可以——
生:从前往后读,也可以选自己喜欢的读。
师:爱读哪篇读哪篇。继续看这道题——
(出示)
3.法国剧作家埃德蒙·罗斯丹说,法布尔这个大科学家,像哲学家一样思考,像美术家一样观察,像文学家一样去感受和表达。
生:正确。
师:我们仍然可以在卷首语里找依据。
生:(翻阅)找到了。卷首语当中的原话。
师:好。第4题。(出示)
4.法布尔对自然万物的赤子之心,像极了我们的童年:天真、纯净、童趣、美好、温馨。
生:我觉得是对的。
师:你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感受到了,是吗?
生:是的。
师:你刚才特别提到“我觉得”,真好。读书就要找感觉,你的“觉得”很重要。来,最后一道——(出示)
5.《昆虫记》除了真实地记录了昆虫的生活,还透过昆虫世界折射出社会人生。种种描写,无不渗透着作者对人类的思考、对生命的关爱和对万物的赞美。
生:我感觉还是对的,
师:好。又一个“感觉”。没错,读一本书,刚开始我们大多就是朦朦胧胧的感觉。当然,也希望今天这节课后,我们不仅仅是“感觉”而已,好吗?一起来读一读。
(生读)
师:第二关来了——“昆虫我来认”。读了一本《昆虫记》,不要说你不认识它。(出示:蜣螂)第一种动物,喊出它的名字来。
生:蜣螂。
师:蜣螂又叫什么?
生:屎壳郎。
师:还叫什么?(出示:神圣甲虫)
生:神圣甲虫。
师:继续——(出示:白面孔螽斯)
生:白面孔……
师:彭老师本来也不认识。没错,有些昆虫长得怪怪的,连它的名字也是怪怪的。一起跟我说——白面孔螽斯。
(生读)
师:继续——(出示:西西弗)
生:西西弗。
师:继续——(出示:樵叶蜂)
生:樵叶蜂。
师:继续——(出示:西班牙犀头)
生:西班牙犀头。
二、悟科学之眼:客观精准
师:接下来,我们看图来猜。(出示狼蛛、条纹蜘蛛、蟹蛛的图片)
(师引导学生逐个猜认)
师:看来,大家的阅读非常细致。当然,我们还要感谢这些文字,感谢法布尔细致的描写。在有的同学笔下,别说不同类的蜘蛛了,就是猫和狗也长得一个样。这样的外形描写有用吗?
生:没有用。
师:是啊。我们一起读——(出示)
法布尔这个大科学家,像哲学家一样思考,像美术家一样观察,像文学家一样去感受和表达。
(生读)
师:像美术家一样观察。美术家那双眼睛特别锐利,是吧?他看得总是比我们细致。比如这一处——(出示)
蝉找到合适的细树枝,就用脑部尖利的工具,在它上面刺一排小孔——这样的孔像是用针斜刺下去的,把纤维撕裂,使其微微挑起。如果它不被打扰与损害细枝,常常在根枯枝上刺上三四十个孔。蝉的卵就产在这些小孔里,这些小穴是一个个斜下去的狭窄的小径。每个小穴内,一般会有十个卵,所以总数在三四百个。
师:大家自由读读这段话。看哪一处描写是你想不到的。
(生自由读)
生:我来说说这一处。每一个小穴一般会有十个卵,总数在三四百个。他连蝉卵都数得这么仔细。
师:这卵有多大?
生:只有一丁点儿大。
师:有没有鹌鹑蛋那么大?(没有)有没有黄豆那么大?(没有)有没有芝麻那么大?(没有)连芝麻那么大都没有啊。
生:……用脑部尖利的工具,在它上面刺一排小孔,就连这个针都能看得见。
师:这针有没有缝衣针那么大?
生:没有。
师:如此小小的细微的针,都被法布尔看到了。
生:孔像是用针斜刺下去的,把纤维撕裂,使其微微挑起。
师:什么纤维?(植物纤维)把植物纤维撕裂,使其微微挑起。你觉得怎么样?
生:十分细致,把常人看不到的东西都写出来了。
师:好一个“把常人看不到的写出来”。法布尔真不是个常人。我们看——(出示)
我用了两个星期的时间,每个小时我都很认真仔细地照顾着他,不知疲倦地守候着他。我真的是一点儿也不想错过小螽斯从卵里孵化出来的情形,以解答之前遗留在我心中的疑问。
师:你们看看哪个细节还可以看出他不是个“常人”。
生:我想说说第一句。这里体现出了他的耐心比常人要多得多。两个星期的时间就是半个月,而且他还是每个小时都很认真仔细,真是不知疲倦。要是我,根本就做不到。
师:给她鼓掌。这才叫用心体会,这才叫切己体察。我想请问一下,你们看过昆虫吗?比如说蚂蚁搬家,你看多久?
生:两分钟。
生:几十秒。
生:我只看几下就跑了。
师:是的。我们没能像法布尔这样子,是吧?法布尔真不是“常人”。我们继续看——(出示)
松毛虫继续着,他们已经走了好几个钟头的征程……
他们已经走了十个小时,一定又累又饿……
第二天早晨,当我再去看他们的时候,他们还是像昨天那样排着队……
第三天,一切也还都没有变化。
一天就这样过去了,在这以后又过了一天。
第六天的天气很好,我发现有几个勇敢的领袖,实在热得受不了了……
生:他这里说第六天的天气很好,说明他连着观察了整整六天。
师:六天,连续六天呀。就看小小的松毛虫啊,一天又一天,一天又一天。接下来给大家一个小小的挑战,你们找找,这些句子在书里的哪一处?快。翻书也是一种能力。
(生快速翻阅)
师:这些句子,跨越了多少页?
生:10页。
师:小小的松毛虫,法布尔观察了多久啊?你觉得法布尔是“常人”吗?
生:不是常人。
师:不仅仅如此。大家还记得吗?关于“砂泥蜂是如何发现灰毛虫在地下的藏身之处”这个问题,法布尔是怎么研究的?我们一起看——(出示)
……这绝不是视觉的问题。到底是他的什么器官在起作用呢?是他的嗅觉吗?
……如果要说昆虫确实拥有较强的嗅觉器官,那么就必须知道他的嗅觉器官究竟生长在他身体的哪个部位……他并不是靠着敏锐的嗅觉来感受气味的。那么,难道他是依靠听觉吗?
听觉也跟嗅觉一样,完全被排除了……那触觉到底在起什么作用呢……现在我不清楚,而将来能否搞清楚,我也不敢奢望……
生:从嗅觉开始,再想到听觉,再想到触觉。
师:就这样一步步不厌其烦地推想、猜测。
(稍顿)砂泥蜂怎么明白灰毛虫在哪个地方的秘密,法布尔最后清不清楚?
生:不清楚。
师:从这里你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生:谦虚。
师:还不够准确。
生:我觉得他是个严谨的人。
师:好。严谨。或者说——
生:尊重事实。
师:好。我们再读——(出示)
法布尔这个大科学家,像哲学家一样思考,像美术家一样观察,像文学家一样去感受和表达。
(生读)
师:表扬这位同学,他敏感地察觉到法布尔这种严谨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其实,无论是看蝉产卵还是去琢磨砂泥蜂发现灰毛虫的秘密,法布尔不仅观察仔细,而且态度极其严谨。这是值得我们敬仰的地方。
三、悟文学之笔:生动多姿
师:说起严谨的科学态度,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认识一种昆虫——(出示螳螂图)这叫什么?
生:螳螂。
师:法布尔是怎么描写螳螂的?赶紧翻书找找,这考验你对这本书熟悉的程度。
(生查找)
生:(朗读)他竖起前半身,立在被太阳灼烧的青草上,态度很庄严。他那宽阔、薄如轻纱的翼,前腿形状如臂,伸向半空,好像是在祈祷……他就是一个虔诚的女尼。
师:戴眼镜的就是有学问,连翻书都比别人快。一起看大屏幕,(出示学生刚刚读的文字)读一读。
(生齐读)
师:当然,也有人这么写螳螂——(出示)
前足腿节和胫节有利刺,胫节镰刀状,常向腿节折叠,形成可以捕捉猎物的前足。
——搜狗百科
师:请问你更愿看第一种文字,还是第二种?
生:第一种,因为语言更生动有趣。
师:哪儿有趣?
生:他把螳螂比作是一个虔诚的女尼。
师:好。我们知道《昆虫记》这本书里,这样的描写很多很多,其实,主要是因为他用上了很
多——
生:修辞手法。
师:比如——
生:拟人。
师:比如——
生:比喻。
师:还有很多,对吧。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进行一个比赛,拿起笔,看看《昆虫记》里有多少地方用到修辞手法。在哪个页码?什么句段?赶快翻书,每发现一处,立即在旁边做个批注。
(生翻阅,查找,批注。)
师:如果找到了6处,请跟身边几位小伙伴交流一下,聊一聊修辞手法。
(生小组交流)
师:同学们,停一下。这本书里用到的修辞手法有没有10处?
生:有。
师:有没有100处?
生:也有。
师:有没有200处?
生:……
师:我可以确定地告诉你,肯定不止200处。俯拾即是。你们觉得整本书里用得最多的一种修辞手法是什么?
生:(自由应答)拟人。
师:看来,英雄所见略同。一起看——(出示)
在一顿拳打脚踢的痛捶之后 ,再加上前番万分的恐惧,蝗虫头脑的运转能力逐渐下降,动作也渐渐地迟缓下来,也许是因为如此重创使他头脑发昏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