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读“清贫” 入“情”三分 以文化人

作者: 杨修宝 黄国才

三读“清贫”  入“情”三分  以文化人0

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承载着反映理想信念、爱国情怀、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顽强斗争和英勇无畏等革命传统,是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重要载体。革命文化类课文的教学,教师必须坚定信念、又动真情,引导学生认真潜入故事,努力走近时事,进而走进人物内心,以情激情,方能实现以文化人、培根铸魂,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

杨修宝老师执教的《清贫》一课,以自己对革命先辈的无限崇敬和真挚情感,烘托情境、感染学生,并通过精心设计的文本“三读”,环环相扣,引导学生层层深入解读“清贫”,逐步走进方志敏的内心,感受方志敏等革命先辈的崇高品质,使学生受到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把课上到了学生的心里去。

一读“清贫”:言为心声——言谈是内心的想法

不管是阅读还是阅读教学;也不管是普通阅读教学还是革命文化题材类阅读教学,通过阅读理解主要内容(包括语言、思想、情感、道理,还包括写法等),建构意义,受到启发等都是基础性工作。换言之,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杨老师这样引导:

师:课文都读过了?

生:读过了。

师:好,课文既然都读过了,精神饱满地跟我一起来上课。一起读课题。

生:(读)《清贫》。

师:五年级了,读课题干净利索,不拖长音。再读一遍。

生:(读)《清贫》。

师:你知道“清贫”是什么意思吗?(生默不作声)不太知道,来,迅速地看课题下面的阅读提示。(生默读阅读提示)看清要求了吗?

生:(读)默读课文,说说你从方志敏的自述中体会到他怎样的品质,再和同学交流你对“清贫”的理解。

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完成的重要任务。同学们开声地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生自由读课文。师巡视,参与部分小组交流。)

师:请你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

容,越简单越好。

生:课文讲述了方志敏被国方士兵俘虏了,国民党士兵希望从他的身上搜出什么物品,但是,最后也只搜出了一只时表和一支自来水笔,其他没搜出任何的物品。后来,他们又问方志敏家里有没有一些财产,方志敏说他家有几套旧的汗褂裤与几双缝上底的线袜。最后,让我们知道了共产党员的朴素以及清贫。

师:你说得特别详细,能不能用一两句话来概括?

生:本文用简洁朴素的语言,叙述了方志敏被俘虏后,国民党士兵在他身上搜集钱财,但是最后只搜出了一只时表和一支自来水笔,体现了方志敏的朴素节俭,还体现了他坚贞不屈的精神。

师:你好厉害,这小脑袋瓜里面装的全是智慧。前面已经有两个同学说了,他(指向第一位学生)几乎把课文复述了;他(指向第二位学生)说得更简洁一些。谁能用一句话来说?

生:方志敏有一次外出,被两个国方士兵俘虏了。

师:开头第一句话就挺长的,好像在铺垫。第一句话就是方志敏被——(生:俘虏。)对,

被俘。

生:方志敏被俘了,两个国民党士兵想在他身上搜出什么东西。但只搜出了一只时表和一支自来水笔。

师:然后就没了?

生:然后,体现了方志敏生活的朴素节俭。

师:方志敏被俘以后国民党士兵搜身,用一个词说——

生:一无所获。

师:因为方志敏的身上一无——

生:一无所有。

师:请同学们齐读题目。(生读)当你知道这是讲述方志敏一无所有的故事时,再读“清贫”,会关注哪个字?

生:贫。

师:“贫”是什么意思?

生:贫穷。

师:我们看看字典里的解释,“贫”就是穷,收入少,生活困难。是与“富”相对的,“贫”和“穷”都会共同指向一个字,就是国民党士兵想要的——(生:钱。)这个字你再大声地说一遍。

生:钱。

师:既然都跟钱有关系,那请你拿出笔来,圈出这篇课文中带有“钱”字的7句话,并标上序号。

(生圈画)

师:7句话都画完的同学,请你找出哪些话是方志敏说的,然后在旁边标上一个“方”。剩下的就是谁说的?(生:国民党士兵说的。)国民党士兵说的,标上“兵”。看看这7句话里有几句话是国民党士兵说的。

生:5句。

师:每个人说的话就是这个人的内心想法。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和神态描写,体会人物的——(生:内心。)

师:请同学们拿出学习单,认认真真读一读国民党士兵说的这5句话,抓住他们的动作、语言和神态,猜想一下他们的内心会说些什么,会想些什么,把他们的心里话写在这句话后面的空格里。为了能够更好地来描述国民党士兵说的心里话,请大家自己默读对方志敏的基本了解。(出示方志敏的照片及简介)

师:了解了方志敏,你会有更深的感受。请同学们猜想后抓住语言、动作、神态体会人物的内心,用简短的语句概括其内心的想法,填在空格中,写一写国民党士兵的心理。(出示学习单)

师:你们认真学习的样子太可爱了。每一个同学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真正地走进了国民党士兵的内心。刚才杨老师在5个同学的学习单上画了“√”。请这几位同学按我标注的顺序到台上来。我来读国民党士兵的话,你来读他们的心里话,其他同学认真听,看能听出什么。

师:(读)他们于是被激怒了,猜疑我是把钱藏在哪里,不肯拿出来。

生:不可能,大官都有钱。不可能没有钱的,如果找不出来,那肯定是藏起来了。

师:(读)他们之中有一个,左手拿着一个木柄榴弹,右手拉出榴弹中的引线,双脚拉开一步,做出要抛掷的姿势,用凶恶的眼光盯着我,威吓地吼道:“赶快将钱拿出来,不然就是一炸弹,将你炸死去!”

生:当官的都怕死,一定能吓住他,让他把钱拿出来。

师:(读)“你骗谁!像你这样当大官的人会没有钱!”拿榴弹的兵士坚决不相信。

生:难道他们当官的不是为了发财吗?这是藏不住的。

师:(读)“绝不会没有钱的,一定是藏在哪里,我是老出门的,骗不得我。”另一个兵士一面说,一面弓着背将我的衣角裤裆仔细地捏,总企望着有新的发现。

生:不可能没有的,以前都有呀!上回搜的都有,这次也会。

师:上回搜都有?上回一定是搜错人了。上回搜共产党员也没有。(读)“后来彼此说定表和笔卖出钱来平分,才算无话。”

生:看来他真是个穷光蛋,算了,表和笔也能卖点儿钱,咱俩分吧。

师:你们跟他们写得差不多吧。这5句话特别清楚地告诉我们,国民党士兵的目的就是——(生:要钱。)他们好像掉在了——(生:钱眼儿里。)他们当兵的目的可能就是——(生:赚钱。)你看,我们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就能够走进他的——(生:内心。)通过这些内心活动,我们能够看出国民党士兵的形象——(生:贪财。)

生:我感觉他们就是特别贪婪,有一副丑恶嘴脸。

(评析:一读“清贫”的环节,杨老师的目标非常清晰,在了解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紧扣语文要素,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体会人物的内心想法,获得对“国民党士兵”的印象,以反衬方志敏的形象。具体分三步走:第一步了解并概括主要内容;第二步聚焦人物语言,想象人物内心;第三步师生对话表现人物形象。如此,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地走进文本,既重视理性思维又重视感性思维,突出语文特点。)

二读“清贫”:语为心境——语言是思想的体现

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的教学,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贴近人心,仅靠有限的课文资源是不够的,必须适当补充资料才行。但是,资料“茫茫”,何为我用?杨老师做足功课,不仅精心挑选且精心组织资料,使之结构化,发挥最大功能。杨老师这样组织:

师:请你读一读方志敏说的这两句话,(出

示)你会发现国民党士兵和方志敏对于钱财截

然不同的态度。

经手的款项,总在数百万元;但为革命而筹集的金钱,是一点一滴都用之于革命事业的。

“你们要相信我的话,不要瞎忙吧!我不比你们国民党当官,个个都有钱,我今天确实是一个铜板也没有,我们革命不是为着发财!”我再次向他们解释。

(生自由读文中方志敏说的两句话)

师: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两句话,请你阅读材料一,相信你读完之后肯定有话要说。(出示)

资料一:

1931年,闽浙赣苏区支援中央苏区黄金650两;1932年1月,又送去黄金350两;1933年1月,调往中央苏区的红十军给中央苏区带去了大量的金银和物资,不久,方志敏又派警卫连送去金条2箱、大洋48箱,有力地支援了中央苏区。对此,周恩来、朱德非常高兴:“方志敏同志不简单,为中央苏区解决了大问题!”毛泽东也对闽浙赣苏区赞誉有加,称其为“方志敏式根据地”,对方志敏在政权建设、土地革命以及扩大武装力量方面的成绩给予高度肯定。

师:读完之后你想说什么,请做一个简单的评述。

生:方志敏并不是没有钱,他要是想要钱的话,随时都可以拿一点钱去补贴家用,但他没有。他把所有的钱都用于革命事业。

生:方志敏对金钱毫无私心,钱都是用于革命事业,自己一点都不会挪用。他对金钱没有一点儿私心,他甘于贫穷,具有伟大人格。

师:为了更好地理解方志敏说的第二句话,请你阅读材料二。相信你读完之后,还会有更深入的理解,还会有话要说。(出示)

资料二:

回绝母亲

赣东北信江8县苏维埃成立后,方志敏担任苏维埃主席,有人劝方母去讨些钱,老人也觉得他的饷银当姆妈的理当用得。于是,她第一次也是惟一的一次找方志敏要饷银来了。方志敏很清楚他的学费,从小学到大学,连本带利,父母就欠债达700元之巨!方志敏参加革命后,家又被敌人烧劫十余次。母亲是迫于无奈,来向他要钱。

方志敏内疚而诚恳地对母亲说:“姆妈,我是当主席,可当的是穷人的主席,哪里是官?饷银嘛,将来会发,现在没有。信江苏维埃刚建立,革命才有个起头,我们每日的饭钿才七分呢!”方母听了,说:“晓得了,晓得了。姆妈这一趟没有白来,明白了仔是当穷人的主席,我苦点也舒心啦!”

节约每个铜板

方志敏经常到基层去,但从来不准迎来送往,不许搞招待,谁搞招待就批评谁。他从不接受礼品,也不允许别人和红军部队、苏维埃机关接受任何礼品。为了节约每一个铜板,他作报告、开会、讲话,甚至从不喝茶,只喝白开水。有一次老百姓送来一些茶叶,警卫员泡好了茶,端给他。方志敏严肃地说:“以后不准收老乡送来的东西,他们也很困难,让他们留着卖几个钱吧。”然后拿出几个铜板,让警卫员送给老乡。而这几个铜板,就是方志敏一个月的津贴费。

拒收棉袄

一年冬天,方志敏从弋阳去参加贵溪苏维埃代表大会。当时,召开苏维埃代表大会就是当地最大的喜事,而方志敏仍然穿着一件薄薄的旧棉袄。代表们要给他换件新的,方志敏不同意。代表将新棉袄送来,方志敏执意不收,还反复给来人讲“要节省,要减轻群众负担”的道理。警卫员实在看不过去,就劝道:“一个苏维埃主席,穿件透风的破棉袄,未免太寒酸了。人家好心好意地送来了,就收下吧。”方志敏回答说:“我是苏维埃主席,更得事事在意。如果一不留意,就会影响苏维埃政府的形象,那可不是我一个人的事!”

师:读完后有话想说的同学请举手。

生:方志敏自己没有留财产,他回绝了他的母亲,是因为他所有的钱都用于革命了。他告诉母亲,他是当了主席,可是当的是穷人的主席,所以他想等到革命胜利了再去回报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