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情境:“语言实践型课堂”的贯穿线索与中心动力

作者: 梁俊

2022年版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可见课标非常重视真实情境的创设。那么,什么是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为什么要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怎样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这三个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思考和实践。

一、学习情境的内涵特征

对情境的理解分为广义、中观意义和狭义三个层面。课标中提到的学习情境指向的应是一种狭义的情境,即针对既定目标,经过系统设计的、包含特定问题的、具有一定召唤力结构的场景;是具有待完成性,能有效唤起学生的认识不平衡感、问题意识及认知冲突的场景。这类场景比较干净与纯粹,没有生活情境中的众多干扰性信息,有时甚至会向学生提供一些学习支架,让他们按照某种程序、策略逐步克服困难,完成任务。

课标中多次提到的“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其“真实”指向的是情境的创设是为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服务的;而“有意义”则强调应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学习与生活之间的关联、学习的价值与意义,从而积极地调动起所有的知识、方法、策略去解决问题,完成任务,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应具备以下特征:

1.典型性

典型性是学习情境的首要特征。课标中提到的学习情境并不能等同于真实的日常生活场景,而应是基于课标对语文学习的相关要求、教材编者意图以及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真实需要,借助多样的日常生活场景和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对应、筛选、提取、转化、整合等方式创建的情境。这样的情境能够模拟回溯知识产生的过程,帮助学生顺利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运用。

2.语用性

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应该紧扣语文关键能力的培养,以语言文字运用为核心,通过设计包裹核心知识的驱动性问题或任务,让学生在言语实践中发展言语智能,受到情感熏陶,得到审美启发,最终实现语文素养的提升。即使是跨学科学习情境的创设,也要聚焦语文学科的特质,为培养语文核心知识与关键能力服务。

3.驱动性

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应能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引发学生内在认知冲突,调动起所有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让他们都能够参与到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情境中来,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发现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形成在真实情境中运用语文知识、方法、策略、思维等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情境应能成为引发学生经验重构的契机或条件。

二、学习情境的价值定位

学习情境是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无论是价值观、品格还是能力,只有在情境中稳定表现才能称其为素养。而这样的语文核心素养只有在真实而富有意义的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建构,并通过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进行迁移和具体运用才能真正形成。

1.学习情境使学习回归本源

学习情境的创设可以让学生在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中自主自愿地阅读、听讲、理解、思考、研究,并进行合作与探究,从而获得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和社会化水平,最终形成语文核心素养,使学习回归本源。

2.学习情境为学习赋予意义

学习情境的创设关注学习过程中认知与情感的统一,通过为学生提供多元的角色与视角,制造矛盾与挑战,让学习过程富有召唤,从而产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学习情境的创设让抽象的学习内容情境化,将抽象的知识融入到具体的运用条件中,让学生看见所学与所用之间的关系,看见所学的价值,从而激发和保持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动机,为他们的学习赋予意义。

三、学习情境的创设路径

1.学习情境的核心要素

要探讨如何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语文学习情境,首先要明晰学习情境的核心要素。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笔者认为教学目标是情境的灵魂,语文学习情境应由服务于目标的背景(场景)、对应目标的问题,以及达成目标的任务三个核心要素组成。

(1)服务于目标的背景(场景)。

服务于目标的背景(场景),是指基于本次学习目标,经过筛选、剪裁和组装的主题、人物、事物、事件及其关系,可以是真实发生过的社会事件,也可以是一段文字、一幅图片。背景(场景)是建构学习情境的材料,不能等同于学习情境。

(2)对应目标的问题。

对应目标的问题,是指基于本次学习目标,在建构的特定场景下设置的问题、矛盾等。这些问题和矛盾决定了学习情境是否能够撬动学生的认知过程,是构建学习情境召唤力结构的核心。学习的真正发生正是在学生调动自己所有的经验、前备知识、方法策略克服一个或一系列障碍中得以实现的。

(3)达成目标的任务。

达成目标的任务,是指基于本次学习目标,对设置的问题、矛盾解决方式的具体化和梯度化。也就是学习情境中明确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按某种要求做的具体的事情。在任务设计时,有时有必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学习支架,方便其由浅入深,逐步完成任务。

2.学习情境的创设路径

基于学习情境的基本特征,关照学习情境的核心要素,笔者在实践的基础上梳理了学习情境创设的基本路径:

第一步:聚焦目标,提炼语文知识。

真实而有效的语文学习情境是让学生在具体的场景中,利用语文知识,像专家一样探究和解决问题,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通过与知识的对话、与同伴的对话、与自我的对话,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形成语文能力。现实教学中很多学习情境之所以创设得不理想,就在于没有找准这一次需要利用和掌握的关键语文知识,并基于这样的知识创设还原知识产生过程的情境。学习情境只是在新课导入等某一教学阶段为了激发学习兴趣而出现的。因此,创设学习情境的前提和基础是提炼达成这一目标的语文知识。那么,如何提炼语文知识、创设学习情境呢?下面以四年级上册《蟋蟀的住宅》一课为例进行说明。

基于学段目标、单元特点和文本特点,本课确定的教学目标之一是“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过程,感受其是‘伟大的工程’”。如何理解住宅的特点呢?这就需要学生聚焦相关文字,在自己的头脑中模拟建构出蟋蟀的住宅;如何感受其是“伟大的工程”呢?这就需要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在头脑中还原蟋蟀建造住宅的动态画面。这一切的背后其实蕴含的语文程序性知识就是阅读时需要边读边想象画面,聚焦关键词语推敲、联想。根据这一程序性知识,教师基于文本语境,创设了让学生化身小蟋蟀,建造住宅的生活情境,通过“辨一辨,选择‘选址的图纸’”“演一演,确定‘施工的过程’”“标一标,完善‘内部的装修’”三个任务的设计,让学生转化视角,基于自己的需要去阅读、想象、揣摩、对比,在听、说、读、写、思、演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理解了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过程,感受到其真的是“伟大的工程”,并在这个过程中运用、习得这一程序性知识,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步:对比筛选,确定情境特质。

在聚焦语文知识创设学习情境的过程中会发现,有许多可与之相对应的情境。这时就需要对这些情境进行比较、筛选,选择最具典型意义的事件作为学习情境。这样的情境除了所包含的问题最适合本次语文知识教学的需要之外,还应该从以下三个维度进行考量。

维度一:顺应所属任务群特点。

不同任务群承载着培养学生不同能力的使命。“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整合有价值的信息,能根据具体交际情境和交流对象,清楚得体表达,有效传递信息。创设生活真实情境,让学生在生活场景中进行语言实践,培养学生应对生活情境的日常语言运用素养。“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则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提高审美品位,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思考。更适合创设文学想象情境,让学生在文学作品阅读中体验丰富的情感,尝试进行创意表达,打通真实与虚拟的关联通道。因此,在创设情境之前,首先应考虑本次教学内容从属于哪一类任务群,根据任务群的特点,创设适合的学习情境。

维度二:顺应文体特点。

文本的文体特点也是教师在设计学习情境时需要关注的维度。散文是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的个性化表达,蕴含着真情实感。教学散文适合创设文学想象情境;剧本是演员表演的必要工具,本就是为表演服务的文体,课堂上适合创设表演这一生活情境;故事强调情节的生动、连贯,较适于口头讲述,教学时则适合创设讲故事的生活情境。

以五年级下册《田忌赛马》为例,基于历史人物故事这一文体特点,笔者设计了讲故事这一学习情境,通过“一讲故事——简单介绍故事,二讲故事——讲好听众感兴趣的内容,三讲故事——讲明白听众有疑惑的地方”这三个层层递进,具有内在逻辑顺序的任务,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主动推想过去比赛的情况,合作推导孙膑想出计策的思维过程,在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的过程中梳理观点,有条理、有证据地表达。

维度三:顺应学生的认知水平。

学习情境固然需要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召唤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但这样的学习任务必须是贴近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是学生能够理解、能够抵达的。正如课标所言:“建立语文学习、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之间的关联,符合学生认知水平。” 因此,在创设学习情境时,还要顺应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

以四年级上册《西门豹治邺》设计的学习情境为例,甲乙两位教师都创设了演课本剧的情境。甲老师布置了表演的任务,让学生试着根据“阅读链接”中的剧本开头改编课文,并小组合作表演这个故事。而乙老师则布置了指导表演的任务,并提出建议:可以从动作、神态、语气、心理活动等方面给演员讲戏。比较两位老师的学习情境设计,演戏这一任务对于非表演专业的学生来说很难完成,且容易让学生陷入外在表演的误区,而指导表演可以让学生更多地关注语言文字本身,分析西门豹言行的原因,感受其高超的斗争智慧。指导表演这一任务更顺应学生的认知水平。

第三步:整体规划,构建学习情境。

语文学习情境的创设需要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探究任务。任务的设计要进行整体规划,遵循由易到难的学习逻辑。一个大情境下可以设计一个大任务,若干个富有内在逻辑的小活动,也可以设计具有梯度的一步步达成目标的不同的小任务。在任务中,教师需要嵌入提炼的语文知识或是设计的学习支架,作为工具和资源,引导学生有序完成,让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理解和内化知识,形成能力。还需要设计多维度评价标准,让学生依据标准对所生成的言语作品(作业) 进行审视、评价和反思,从而进一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以五年级下册《牧场之国》为例,笔者在“探究真正的荷兰”的大情境下设计了从易到难的三个任务,即一读文章——说说作者眼里的荷兰,二读文章——品品作者笔下的荷兰,三读文章——理解“真正的荷兰”。这三个任务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推动着学生从初读感受荷兰的牲畜多,到再读感受牲畜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到最后体会到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引领学生从文字的表面走向文本的深处。在每个任务中,笔者还嵌入了不同的学习支架,例如“三读文章——理解‘真正的荷兰’”中引导学生借助表格梳理人和动物的表现,通过横向和纵向的对比,感知人对动物那份尊重。

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的创设需要我们深入体会其内涵,并由此整体着眼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才能真正使学习情境成为撬动语文教学变革的支点。<D:\会刊\2024\5\尾标1.tif>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雨花台区教师发展中心)

责任编辑 张 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