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整体把握单元特点,因“材”而教读诗写诗
作者: 冯洁珏 黄国才教学目标:
1.认识“漫、涛”2个生字,会写“繁、漫”等8个生字,重点学写“繁、藤、膝”3个难写字且了解其音、形、义之间的关系。
2.以“朗读”作为重要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重点学习《繁星(七一)》,进而初步了解现代诗富有节奏、蕴含想象、饱含感情的特点。
3.合作迁移学习《繁星(一五九)》,结合具体语境和现实生活理解两个“风雨”的意思。
4.仿写小诗;搜集、摘抄自己喜欢的诗歌,注意写清楚作者和出处。
5.补充《繁星·春水》中的小诗和《寄小读者》原文,深刻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启发整本书阅读。
课时安排: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对比发现,开启综合性学习
1.课前朗诵学过的“童真”主题的古诗和现代诗。
每页课件左边先后出示古诗《所见》《小儿垂钓》《池上》,右边先后出示《小小的船》《一个接一个(节选)》《繁星(二)》。
2.初步认识现代诗。
3.开启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读诗、品诗、写诗、编诗集、开诗歌朗诵会)。
二、聚焦诗题,了解作者
1.揭示课题:短诗三首。
2.聚焦诗题,相机介绍《繁星》和作者冰心。
3.板书作者和出处,根据汉字音、形、义之间的关联,重点教写“繁”字且要求组词。
提示:繁,上下结构,下半部分“糸”表示“丝线”的意思,它在汉字的左边就是“纟”。丝线多又互相缠绕,就是“繁”。可见繁和“丝”有关,有“多”的意思;繁可组词为“繁多、繁杂、繁殖、繁荣”等,这些词都有“多”的意思。
三、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1.自主朗读,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2.巡视指导读好“啊”的变音。
提示:“母亲啊”读“哪”,“大海啊”读“呀”。
3.着眼学生的感觉,聚焦有节奏感的诗句,具体指导“读出节奏”,初步读出情感。
4.生齐读,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四、绘声绘色,读出韵味
活动一:跟着诗人去想象
1.共读《繁星(七一》),交流疑问和发现。
2.理解“永不漫灭”的意思。
永不漫灭:永不磨灭,永不忘记。
3.聚焦破折号,指导朗读,体会想象的丰富和悠远。
提示:体会“这件事——”中破折号的妙用,指导朗读:“‘这件事’拉长音,读得意味深长,边读边想象。”
4.关注“永不漫灭的回忆”,读出具体诗句,思考“这些回忆发生在哪里?这些场景间是什么顺序关系?”,发现场景由远及近、从上到下的关系。
“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这三处地点按照由远及近,从上到下的顺序排列,越来越聚焦。
5.启发想象:这些事到底指哪些事?请联系整首诗,边读边展开想象。
6.交流看到的画面,启发联系现实生活进行想象,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这首诗含蓄、留白的特点。
提示:冰心在母亲的膝上可能会做些
什么?想些什么?和母亲说些什么?你有这样的经历吗?
7.出示《寄小读者》中相关文字资料,联系《繁星(七一)》说感受。
“已经三岁了,或者快四岁了。父亲带你到他的兵舰上去,大家匆匆地替你换上衣服。你自己不知什么时候,把一只小木鹿,放在小靴子里。到船上只要父亲抱着,自己一步也不肯走。放到地上走时,只有一跛一跛的。大家奇怪了,脱下靴子,发现了小木鹿。父亲和他的许多朋友都笑了。——傻孩子!你怎么不会说?”
母亲笑了,我也伏在她的膝上羞愧地笑了。——回想起来,她的质问,和我的羞愧,都是一点理由没有的。
——节选自冰心《寄小读者》
提示:指导学生读得慢一些,读出回忆时柔柔的、暖暖的感觉,用渐弱的方式处理;现代诗不仅有节奏感,还充满丰富的情感。
8.观察对比“藤”“膝”,进行识字、写字整合教学。
(1)两个字都有肉月旁和右下这个部件,右下这个部件是“水”字的变形,注意它的笔画“竖钩、点、提、点、点”;“藤”字下面这个字“滕”,最初是“水向上腾涌”的意思;“膝”字中的“桼”是“油漆”的意思,油漆像水一样从漆树上滴下来。
(2)“藤”字,上下结构,草字头就是藤萝的叶子;“膝”字的肉月旁,就是母亲的身体;在这个月明的园中,冰心伏在母亲的膝上,仰头望见紫色的藤萝,陷入了无限的想象;请同学们工工整整地写一写这两个字。
活动二:跟着诗人去体味
同桌自学共研,学习《繁星(一五九)》。
1.过渡:同学们,如果说刚才你是为母亲的“膝上”所感动,在《繁星(一五九)》中你又最为母亲身体的哪个部位打动呢?(怀里)
2.自学共研《繁星(一五九)》。
(1)自主学习:边朗读边思考诗中的两个“风雨”有什么不一样?
(2)思考交流诗中的两个“风雨”有什么不一样,重点联系现实生活体会第二次“风雨”。
第一次“风雨”指大自然的风雨,第二次“风雨”指心中的波折;引导朗读,第四、五句比第三、四句情感更强烈,重读“我”,“怀里”读得慢一些。
(3)出示《繁星(三三)》,启发学生课后统计《繁星·春水》《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中“母亲的怀里”出现的次数,引导质疑:为什么她这么想回到母亲的怀里?
繁星(三三)
母亲呵!
撇开你的忧愁,
容我沉酣在你的怀里,
只有你是我灵魂的安顿。
(4)勾连《繁星(七一)》和《繁星(一五九)》,点拨学生领会冰心对母亲怀抱的依恋以及母爱给予冰心长远的力量,相机指导朗读,尝试背诵两首诗。
(5)聚焦自身体验说说父母或其他亲人的什么身体部位,给你留下深刻印象,自然渗透诗歌中的意象。
五、诗海拾贝,尝试创作
1.介绍冰心日积月累的写作习惯以及《繁星》的创作来源。
2.仿照三首短诗中的一首创作小诗或者摘抄。
明确要求:仿照三首短诗中的一首,聚焦亲人身体的某个部位进行创作;摘抄要求写清作者和出处,书写正确、工整。
3.开展班级诗歌朗诵会:分享仿写作品。
六、总结提升,延续综合性学习
1.阅读诗集《繁星·春水》或其他感兴趣的诗歌,并写阅读日记。
2.选做:小组合作统计冰心的《繁星·春水》《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中写了多少次“母亲的怀里”,且摘抄相关的诗歌或语句。
教学评析
笔者参与了冯老师《短诗三首》的备课,并且聆听了冯老师在不同学校、不同班级指导学生阅读《短诗三首》的课堂教学。总体感觉是:冯老师的课每一次都是新的,因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设计,努力做到因学而教、教而促学,不断提高学生阅读和欣赏以及创作现代诗的能力,难能可贵。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整体把握,体现单元特点
《短诗三首》是小学阶段第二次“综合性学习”单元,要求学生“轻叩诗歌大门”。上课伊始,冯老师带领学生浏览整个单元内容、了解语文要素、明确学习任务(阅读现代诗、创作现代诗、合编小诗集)等等,让学生对将要进行的学习心中有数,充满阅读期待。同时,将若干首古诗与现代诗并排在同一张课件上(一左一右),学生朗读诗歌,简单比较古诗与现代诗的不同,直观感受现代诗的外形特点,自然进入现代诗的阅读状态。
二、因“材”施教,体现短诗特点
课文《短诗三首》更为特别,所选三首诗均出自冰心的诗集《繁星·春水》。冰心先生的《繁星》诗集带有明显的涂鸦性质,但是,由于语言浅显、想象丰富、情感真挚,便有了开现代诗先河的价值。
诗贵自然,教学亦然。冯老师从最明显的不同处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每首诗题目‘繁星’后面括号中的数字代表什么”开始读诗,自然勾连冰心的诗集《繁星·春水》,自然联系诗人背景资料等等,开篇自然。
接着,朗读诗歌。重点关注“啊”的语流音变;关注“这些事——”中破折号的“声断气连”以引发读者想象;关注“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的句式以读出节奏;关注“哪一朵花没有香/哪一颗星没有光/哪一次我的思潮里/没有你波涛的清响”的韵脚以读出韵律;关注两个“风雨”内容之不同;以期“读得像诗歌”,自然熟读成诵。
再次,引导学生借助资料、联系自己的经历展开联想和想象,说说“这些事”是哪些事,说说两个“风雨”有什么不同,以感受诗歌的想象、留白、情感等特点。
最后,聚焦自己的体验,如,“父母或其他亲人的什么身体部位,给你留下深刻印象”,自然渗透“膝上、怀里、肩膀、脊背、发丝、目光、皱纹”等等,写入诗歌承载情感便是意象,尝试创作(或抄写)。
这几个环节步步深入、自然推进,可谓因“材”施教,体现短诗学与教的特点。
三、融会贯通,体现语文特点
语文教学要锚定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在此过程中训练思维、陶冶情操和审美,自然增强文化自信。如此,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语言、文字、修辞、逻辑等语文内容和听、说、读(含读整本书、多种媒介阅读)、写(写作)、书(书写)等语文能力是语文课之所以成为语文课的标志,必须认认真真地引导学习、扎扎实实地指导练习。冯老师的课很好地将语修逻文、听说读写打通融合,整体发展。
1.识字与写字教学,突出汉字特点,体现音、形、义结合和系统性,提高识字写字的文化意蕴。例如,教学“繁”字,读音不是问题,问题在其构形——为什么这样写。学生一经掌握了“繁”的构形意义,就既不会写错也不会用错,还会深深感受到汉字中蕴含的文化。冯老师先让学生仔细观察“繁”字并提醒书写时的注意事项(学生的现有水平是“上下结构”“‘每’的第四笔横折不能出头”等等。这只是汉字的皮毛不是本质);然后,冯老师提问“下半部分‘糸’(板书)读什么?什么意思?”(学生都不知道,说明需要老师教了。)冯老师教“‘糸’表示‘丝线’的意思,它在汉字的左边就是‘纟’。丝线多又互相缠绕,就是‘繁’”。接着,学生用“繁”组词(体现汉字的系统性)。如此将学生认知推向“最近发展区”。最后,动笔书写。
2.尝试创作诗歌,突出听、说、读、写、书的整体性、综合性。四年级的学生创作诗歌、学习有创意地表达,是尝试性的,模仿多于创作,甚至允许抄写。冯老师依据认知规律和编者意图制订精准的教学目标,只要求学生把创作当作业来完成,体验读诗写诗的乐趣即可。因此,要求“想写诗的同学就模仿着写一写;不想写诗的同学就工整地抄写一首诗”。(其实,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能工工整整地抄写一首两首自己喜欢的诗不亚于写诗。)但不管是写诗还是抄诗,冯老师都指导学生认真读诗,联系生活说说印象深的事,再模仿着写下来,最后朗读自己的诗。冯老师对学生的创作简单点评且以鼓励为主,顺势再次推荐阅读《繁星·春水》并要求写阅读日记。
(作者单位:福建省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
责任编辑 郝 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