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波三折的秘密
作者: 张学伟
唐代诗人岑参有一首诗《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诗人去往西域,依依不舍地离开长安,乡愁难收,不停地回头东望。思乡的眼泪怎么也止不住,以至于泪湿双袖。恰在此时,遇到从西域入京的使者,一阵惊喜袭上心头——终于可以捎信给自己在长安的亲友了!可惜,“马上相逢无纸笔”,军务在身,时间匆忙,连一支笔一张纸都没有!只能交待几句,让使者捎个口信,报个平安。
大诗人就是不一样。短短的28个字里,竟然藏着诗人内心情感的几次转折:从离乡的不舍,到遇到入京使的惊喜,再到“无纸笔”的失落,最后是“凭君传语报平安”的无奈。短短的诗句,小小的画面,藏着心情的起起落落,读来令人唏嘘。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也是如此——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你问我什么时候回家啊,我伤心地告诉你归期未定。今夜,看着窗外绵绵的秋雨淅淅沥沥,池塘里的秋水一点点上涨,我心中的思念也如池水一样蔓延……此时此刻,我在揣想:未来的某一天,假如我们重逢了,在那个秉烛夜谈的晚上,我一定会告诉你今夜我面前的秋水涨池,今夜我心中的绵绵思念。
怎么样?一问一答,停顿,转折,跌宕有致,离愁之苦融化在夜雨绵绵和秋池漫漫之中。诗人眼前的画面是有转折的,从眼前的夜雨秋水一下子跳到了想象中的剪烛夜话,突然又跳回到眼前的雨夜。情感也是变化的,忽而羁旅之愁,忽而幻想重逢之暖,忽而又回到现实,思念更重,毕竟“归期未有期”啊!
李商隐是绝代高手,这首诗真是胆大。写一首28个字的诗,一般的诗人会怎么做?那肯定是避免重复用字。可是这首诗,第一句“君问归期未有期”竟然用了两个“期”字,最出人意料的是全诗中“巴山夜雨”四个字竟然又重复了一次。可是,我们读来却毫不知觉,只觉得诗中的愁绪一下子击中了我们的内心。
看看,好的诗,词短意长,这其中最大的秘诀就是——变化。
千百年来颇受争议的是杜甫的《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历代评选七绝,多次将这首诗首先排除在外,原因就是它虽然一句一景,有了画面的变化,却缺少内在的情感波折,因此就显得色彩有余而韵味不足。杜甫的一些写景诗确实是情感单一的,如另一首《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只有春意融融的欢喜,情感略嫌单薄。杜甫最好的可能还是叙事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就无比精彩——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其中突闻官军胜利的消息,诗人惊喜得以至于“涕泪满衣裳”,这是泪的“狂流”;进而是近乎癫狂的行为——“漫卷诗书”“白日放歌”“纵酒”,这是人的“狂态”;再后来是想象回家——“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人还没走,心已归乡,这是心的“狂想”!这层层推进的情感的撞击,就像浪潮一波接着一波,令读者掩卷之后仍心潮难平。
一波三折,让诗意在字里行间流淌,激荡。
《水浒传》最光彩照人的人物自然是武松,打虎英雄的形象深入人心。可是,问题来了,梁山人物中打虎的不止武松一个,千百年来文学作品中打虎的英雄也不止武松一个(《说唐》中有雄阔海打虎,《残唐演义》中有李存孝打虎),为什么我们只把“打虎英雄”的美誉给了武松?这样吧,我们来看一段《李逵打虎》的描写——
话说李逵将水取来,却不见了娘。李逵心头一惊,忙连声叫唤,却无人回应。李逵顿时心慌,四处查看,只见不远处的草地上有团团血迹。李逵见了,就趁着那血迹寻去,寻到一处大洞口,只见两个小虎儿在那里啃一条人腿。却不是老娘的尸身是什么?李逵顿时须发竖起,将手中朴刀一挺,一刀一个就结果了两只小大虫。
这时那母大虫从外回来。李逵心道:“正是你这孽畜害了我娘!”放下朴刀,抽出腰刀。那母大虫到洞口,先把尾去窝里一剪,便把后半截身躯坐将入去。李逵看得仔细,把刀朝母大虫尾底下,尽平生气力,舍命一戳,正中那母大虫粪门。李逵使的力重,和那刀把也直送入肚里去了。那母大虫吼了一声,带着刀往涧边跳去。李逵拿了朴刀,赶上前去。那老虎负疼,直往山下奔去。
李逵恰待要赶,只见树边卷起一阵狂风,吹得败叶树木如雨一般打将下来。那一阵风起处,星月光辉之下,大吼了一声,忽地跳出一只吊睛白额虎来。那大虫望李逵猛一扑。李逵不慌不忙,趁着那大虫的势力,手起一刀,正中那大虫颔下。那大虫退不到五步,只听得“轰”的一声,倒在地上登时死了。
李逵怕还有大虫,又到虎窝边看了一遍,洞中的大虫却已被他杀得干干净净。
(注:选文有改动)
金圣叹批注说李逵“怒人”,就是说他知道老虎咬死了母亲,一怒之下,将老虎灭门。这里面的描写当然是有变化的,毕竟施耐庵是大作家,描写李逵杀死几只老虎的过程也颇具变化,然而,人物的心态是单一的,一个“怒”字到底,几乎没什么变化。再加上李逵持刀杀虎,和武松赤手空拳打死老虎,不可同日而语,于是,李逵就失去了和武松竞争“打虎英雄”称号的资格了。
反观武松打虎的章节,简直是波澜起伏:先是喝酒,三碗不过冈,店家怕武松喝醉,不给倒酒,武松硬要,终于喝得十八碗酒。酒醉了不歇下,不信山上有虎,硬要上山(读者读到此处未免替他担心)。果然,半山腰看到官府的榜文,终于相信店家所言是真。武松心里开始犹豫——
武松读了印信榜文,方知端的有虎。欲待发步再回酒店里来,寻思道:“我回去时,须吃他耻笑,不是好汉,难以转去。”……(武松)存想了一回,说道: “怕甚么!且只顾上去,看怎地!”……武松自言自语说道:“那得甚么大虫!人自怕了,不敢上山。”
上山已经波波折折,打虎也是惊心动魄。好不容易躲过了老虎的三招“扑掀剪”,轮到武松反击了,一动手就把唯一的武器哨棒打折了!这下子,波澜又起,读者的心再次揪起来了。直到最后“老虎不再动了”,大家才放下心来。
从宕开一笔写“喝酒”,到“上山”的反复纠结,再到“打虎”过程的悬念迭出,读者的心情跟着剧情的发展起起伏伏,甚至让人大气都不敢多出一口。这样的故事,这样的阅读感受怎能是一马平川的叙述可以比的?李逵比不过武松,其实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作者更爱武松,因此让他打虎的过程波波折折,一“怒”到底的李逵当然自愧不如。
武松打虎“秒杀”李逵打虎,原来“一波三折”才是制胜的法宝。
《刷子李》的故事一波三折。文章是从徒弟曹小三的角度展开的。传说刷子李一袭黑衣,刷好一间房子,全身无一个白点。曹小三半信半疑。一日,随师傅刷墙,果然见刷子李动作潇洒,技术精湛,一顿操作下来,无一白点。曹小三顿时叹服。然而最后一面墙刷毕,竟见师傅的裤子上有一个白点!“刷神”的形象轰然倒塌!故事最后,曹小三却又发现,那个白点竟是一个破洞,只是白衬裤露了出来。“刷神”又重新归位!看看,有了这个破洞,故事就有了曲折,文章就好看了。
文似看山不喜平。平铺直叙的文章是没有人愿意看的。学生写《第一次××》,不能让事情一顺到底,什么都一学就会一做就成,文章就失去了神采。这中间必须要出现困难,然后克服困难,有了波折,才有味道。写一篇游记,不是平铺直叙,却有节外生枝,甚至最后游览不顺,留有遗憾……这样的故事才与众不同。
文章之道,忌平忌俗,看到开头就能猜到结尾,一定会让人索然无趣。奇峰迭起,曲折蜿蜒,则自有一番味道。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附属临安小学)
责任编辑 郭艳红
张学伟
著名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兼职导师。任职于中国传媒大学附属临安小学。“全国名校联盟”秘书长。小学语文“十大青年名师”评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