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学生问得精彩
作者: 虞大明某日,听一位年轻老师执教《黄山奇石》。老师出示课题后,让学生针对课题提问。不一会儿,两个学生相继提出问题:“黄山在哪里?”“黄山上怎么会有奇石的?”老师顿了顿:“还有什么问题吗?”片刻,老师见没有学生再举手,便微笑着说:“感谢这两位同学,为我们提出了很好的问题。接下来,我们自由地读读课文……”我感觉得到,此时的老师的微笑,很勉强;此刻的老师的表扬,很牵强。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在当下的课堂上,老师经常让学生提出问题,毋庸置疑,这是好事。但问题是,学生有了自主质疑的意识,还缺乏提出好问题的能力。就如前面说到的两个学生针对《黄山奇石》提出的问题,我认为这一定是真问题,但不一定是好问题——至少不是值得语文课花大力气探究的好问题。
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问得精彩呢?我认为除了保障学生有提问的机会之外,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掌握一些提出好问题的方法。有了方法层面的保障,假以时日,相信学生会问得越来越精彩。
还以《黄山奇石》为例。我想老师可以这样点拨:“抓住最关键的字词,往往能提出好问题,‘黄山奇石’中最关键的字是哪个?”我相信学生一定会锁住“奇”字,从而,也能顺利提出好问题:黄山奇石“奇”在哪里?课文是如何写出黄山奇石“奇”的特点的?在这个案例中,“抓住最关键的字词往往能提出好的问题”就属于方法层面的点拨和引领。
当然,提出好问题的方法还有很多。
比如,抓住关键句(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中心句等)往往能提出好问题。《珍珠鸟》的中心句是:“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可以提出问题:“‘美好的境界’指什么?”“美好的境界为什么是信赖创造出来的?”“冯骥才为什么要用上‘往往’二字?”
又如,抓住矛盾点(冲突点)往往能提出好问题。《乡下人家》中有这样的描写:“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朴素”和“华丽”看似矛盾,那么问题就有了:“乡下人家房前种的花为什么既朴素又华丽?”
再如,抓住言语表达秘妙处往往能提出好问题。一篇篇课文就是一个个精彩的、典型的例子,因此,有很多精妙的修辞、细致的刻画、独特的描写都值得细细咀嚼、反复品味。只有关注了这些语句、语段,然后以“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好在哪里?”这样的问题来驱动思维,阅读理解才会深刻,迁移运用才能最终达成。
当然,提出好问题的方法无法穷尽。最后不得不说的是:虽然问贵有法,但不可束缚于法。问得真实、问得真诚,也是一种精彩。毕竟,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天真烂漫、充满好奇心的孩童。■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市新世纪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