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视野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方式的转型

作者: 鲍国潮

2022年版课标十分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把其作为课程内容的重要载体形式,要求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课程内容应占到60%~70%。如此数量的传统文化内容落实到不同的学习任务群,就会有不同的情境、路径与实践方式,研究在不同学习任务群中的传统文化学习,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过去的做法常常是以记忆、吟诵等方式展开学习,有论者认为,儿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经典,可以不求理解,先记诵,储存起来,之后随着年龄增长自然会逐步理解。问题在于,随着社会的快速变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赖以依存的情境、实物、习俗等正在快速消失,学习的支持性条件正在失去,这就需要在学习方式上转型。在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跨学科学习正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方式转型提供了支持与条件。跨学科学习注重参观、体验、观察、设计、调研等具身学习,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可以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综合性和开放性,激发出传统文化的浸润优势,为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发挥独特的课程价值。

一、从文化视角建构学习主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根据课标要求,小学语文课程中出现的传统文化主要载体有汉字、书法,成语、格言警句,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历史故事、民间故事、民族团结故事,古代诗词、古代散文、古典小说,古代文化常识、传统节日、风俗习惯等。但是在过去的教学中,儿童常被当作被动的接受者,影响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教师需要以儿童视角建构学习主题,推动学习方式的转型。

1.从儿童看得见的物质遗存建构

语文学习之所以有较强的历史性,原因在于其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物质遗存。从这些遗存出发,建构学习主题,可以让儿童亲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例如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以“艺术之美”作为单元主题,选编了《文言文二则》《月光曲》《京剧趣谈》三篇课文,均为可见可听的艺术作品遗存,同时又安排了关于书法的口语交际内容,是进行跨学科学习的好材料。据此,可以设计学习主题为“沿着作品追寻艺术美”,设计任务之一“讲讲艺术作品感人的故事”,引导学生从观、听、思入手,先欣赏《兰亭序》等书画作品,再欣赏京剧作品,然后欣赏古琴曲《高山》《流水》,展开后续任务。

2.从儿童感知到的文化习俗建构

习俗是一种特定的、超越日常的生活方式,凝聚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心理结构,其背后是文化心理。结合习俗建构学习主题,可以引导学生设身处地体验传统文化。如《观潮》一课,农历八月十八钱塘江观潮是浙江人的习俗,根据这一习俗可以设计学习主题“感受勇立潮头的精神”,设计任务“我来介绍钱江潮”,分为四个学习步骤:(1)科学探究钱江潮为何成为天下奇观。(2)学习课文如何描述钱江潮的壮观。(3)搜集关于钱江潮的历代名句,与课文比较阅读。(4)我用我的方式来做钱江潮的介绍人。

3.从儿童探索出的文化认知建构

儿童是在文化的滋养中长大的,也是在文化学习中形成文化认知的。基于学生已有的文化认知建构学习主题,可以更好地促进学习的结构化。例如学习完《宝葫芦的秘密(节选)》之后,学生认识到靠宝葫芦不劳而获,带来的不是幸福而是烦恼。在此认识前提下形成学习主题“所想即所得,好吗?”,学习任务为“所想即所得之我见”,包括以下实践活动:(1)在其他故事中寻找类似宝葫芦的物品。(2)寻找歌曲、诗歌、绘画等作品中“所想即所得”的祝福,说说看法。(3)寻找互联网搜索、购物等平台中“所想即所得”的存在,说说看法。这一跨学科任务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用进阶任务浸润文化要素

跨学科学习通过结构化的学习任务统整资源,促进学生实现传统文化学习经验的重构。在多种学科融汇的情况下,要从资源中提炼出文化要素,通过文化要素的浸润,增加学生在不同学科情境中接触、理解、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机会,在按计划推动任务进阶中,逐步加深对传统文化的感知。

1.任务的跨度要驱动多种学科资源

文化是一个整体,包含多种文化要素和学科资源,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多种学科资源的支持。通过跨学科任务,可以驱动多种资源,提升学习效果。例如《牛郎织女》一课,学习任务涉及天文、美术、语文、历史等学科:(1)观察星空,认识牵牛星和织女星星座,并根据星座的形状展开想象,形成对古代男耕女织生活的初步认识。(2)阅读故事,并能复述故事,在此基础上思考:织女为什么希望留在人间,而不喜欢住在天上?(3)将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牛郎织女”故事版本进行比较,探究这个故事有怎样的发展变化。(4)牛郎织女绘画大比拼。

2.任务的梯度要符合文化内在逻辑

任务是由一系列具有一定梯度的实践活动组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决定了其有着内在的逻辑,因此在安排任务时须注重活动的梯度要符合其逻辑。比如《扁鹊治病》一课,文章虽小,但故事的背景与中医文化密切相关,设计任务时要充分考虑。首先,学生了解中医在我国的发展,并重点了解“望闻问切”的诊疗方式、中医对“表里”的认识;其次,学习复述扁鹊为蔡桓侯治病的故事;最后,再学习扁鹊关于“治未病”(注:这里“治未病”是指中医擅长于在人未发病时预见到有可能生病的情况)的故事,进一步理解故事中的道理。这个梯度既符合学习的规律,又符合中医文化的内在逻辑。

3.任务的难度要符合文化认知规律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是一个逐步深入的积累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小学生对传统文化以感知体验和适度理解为主,任务的难度要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不可拔苗助长。如《墨梅》一诗,可让学生在复习王安石《梅花》的基础上,抓住“凌寒”“暗香”体会梅花的特点,欣赏王冕的《墨梅图》,抓住“淡墨”“清气”体会梅花的品格;再拓展阅读关于“梅兰竹菊”的诗词,欣赏画作,聆听音乐,体会花中四君子的共同特点。在大量的多学科体验中,活化梅花在学生心中的形象,而不作太多的分析诠释。

三、以整合情境支持文化实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儿童的经验距离较远,因此需要有真实的情境作为文化实践开展的场域,让文化学习扎根于情境,使之成为有源之水。跨学科学习为传统文化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情境支持,在多重学科整合的更加广阔的情境中学习和实践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就会生动起来,吸引学生参与其中,从而获得整体的感知和深刻的体验。

1.整合日常生活情境,理解文化意象

以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有利于学生加深对传统文化当代意义的理解,也更有利于推动传统文化的深度学习。如《红楼春趣》一课,先让学生了解中国的风筝文化,知道风筝飞行的原理;再读课文,理解文本是以风筝为载体,表现不同人物的个性;然后再结合“阅读链接”,体会名著中对风筝的不同描写;最后引导学生设计一个风筝,画一张设计图,用风筝寄托自己内心的想法。从风筝到人的性格,再从人的想法到风筝,从而实现深度学习。

2.整合历史文本情境,推动文化理解

许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以文本的形式传承下来的,学习传统文化就需要从资料中还原出情境进行体验,所以要在占有各种性质文本的基础上进入文化体验情境中,支持学生深度学习课文。如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走近鲁迅”,其学习情境建立在了解鲁迅的生平上,可以通过阅读鲁迅传记、参观鲁迅故居、网络查找资料等方式,以了解鲁迅的童年经历,从而更好地理解《少年闰土》;了解鲁迅的中年经历,从而更好地理解《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了解鲁迅的创作特点,从而更好地理解《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和《好的故事》。以四篇文章与鲁迅的生平相互印证学习,帮助学生走向深度理解。

3.整合学科交叉情境,支持文化创意

跨学科学习核心在一“跨”字上,其学习情境是学科交叉而形成的混合情境,促使学生调用多种学科知识,活化运用,提高学习的效能。如《故宫博物院》一课文化信息量很大,涉及历史、美学、文学、政治等多种学科,可以运用故宫的平面图作为学习情境的载体,根据平面图开展小导游、小设计师、小历史学家、小科学家等介绍故宫的活动,注重从不同的角度收集不同的信息来支撑活动。

四、创可见作业表现文化素养

2022年版课标在“学业质量描述”中,明确要以多种可见的载体来作为跨学科学习质量评价的关键性证据,如图片、图表、视频、研究报告、活动实施方案等,以此关注与评价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类作业没有标准答案,需要学生不断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超越思维上的自我限制,促进自我更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中,可见的作业让学生更加有机会表现其素养,通过表现性评价,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1.整理类作业梳理文化信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积淀深厚,常常有许多文化信息是作为背景性的、基础性的存在。这些文化信息若是梳理运用得当,可以成为支持学生深入学习的拐棍。通过安排整理类的作业,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清晰地“看见”文化。例如,学习《送元二使安西》,可要求学生从这些角度整理:(1)整理几首唐人的送别诗,体会这些诗在情感上有什么区别。(2)整理几首涉及“阳关”的诗歌,想象“阳关”的景致。(3)整理几首王维的诗歌,体会王维诗歌的特点,再品味本诗的独特味道。通过这些整理活动,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信息,体会送别诗的风格。

2.分析类作业探索文化内涵

分析有利于清晰展现内涵,有利于学生通过思维活动观察文化,有利于学生触摸到文化内涵。如《古人谈读书》一课,涉及读书的理念、策略、方法等,有着丰富的内涵,可以让学生先收集各种不同的读书故事,如“不耻下问”“读书有志”“诲人不倦”等,特别要注意收集不同学科优秀人物的读书故事,让故事与读书认识相互印证,体会中华读书文化的内涵。在此基础上,绘制读书方法表格,把收集的故事按“读书人物”“取得成就”“读书故事”“读书方法”“获得启示”等栏目分类归纳,形成图表,展现读书文化的深刻内涵。

3.创意类作业深化文化互动

学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主体,需要让他们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与文化内容互动,在参与中增强文化体验,产生文化责任感、使命感以及对文化的兴趣。如《西门豹治邺》一课,可设计如下创意类作业供学生选择完成:(1)给西门豹写一封表扬信,表彰他在治邺中的突出表现。(2)代西门豹调查后写一份邺地贫穷落后的汇报信。(3)代西门豹给邺地的老百姓写一封公开信。(4)把这个故事改编成课本剧,并表演。这些活动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并拓展历史视野。■

(作者单位:浙江绍兴市柯桥区教师发展中心)

责任编辑 郭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