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习惯:创新人才培养不可忽视的语文教学内容

作者: 黄元虎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大国博弈的核心要素是人才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能力的竞争。[1]小学阶段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奠基作用。“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面对著名的“钱学森之问”,许多人将其根源归结于体制、文化等客观因素,但较少涉及思维习惯的培养。“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叶圣陶先生从教育的本质出发,一语中的地指出习惯的重要性。长期以来,人们往往片面、单纯地将“习惯”解读为“日常行为习惯”,而忽略更为重要的“思维习惯”。所谓思维习惯,是指人们在长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和自觉性的思维方式及方法。2022年版课标在“课程目标”部分,阐述“核心素养内涵”时,对思维习惯的培养提出了明确的定位及要求:“有好奇心、求知欲,崇尚真知,勇于探索创新,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这就将思维习惯的培养提升到了语文课程核心目标的高度。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将学生思维习惯的培养融入日常教学,为创新人才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试结合具体案例,谈几点做法。

一、提供支持,呵护好奇心理

人的好奇心理是与生俱来的,是对新鲜、奇异的事物开展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是推动人们主动、积极地观察世界、寻求奥秘的内部动力。异想天开是儿童的天性,受好奇心理的驱使,他们往往会提出“为什么”“还会怎样”等意想不到的问题,有的问题甚至教师都难以回答。无数事实证明,伟大发明、重大发现常常源自于好奇心理,瓦特改良蒸汽机、牛顿发现“万有引力”正是从对日常现象提出“为什么”开始的。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未能珍视学生好奇心理的价值,甚至以“不要问为什么”等斥责式话语应对,泯灭了学生好奇的天性,最终导致学生懒于思考,疲于接受。因此,呵护学生的好奇心理,需要教师提供支持,既要营造和谐、民主的氛围,充分肯定学生的勤于思考、乐于提问,又要不拘泥于原有的教学设计,依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会自主发现答案。

例如,教学《草船借箭》(五年级下册)一课时,教师紧扣“神机妙算”一词,引导学生从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巧安排四个方面感悟诸葛亮的形象特征。学生从一点切入,向多方探究,侃侃而谈,表达流畅。正当教师兴致勃勃地准备对学生的发言小结时,突然,一个学生提出了一个出乎意料的问题:“诸葛亮请鲁肃一同坐船去借箭,为什么不和鲁肃下棋,而要喝酒呢?”这是学生好奇心理的表现,是教师备课时没有预设到的。教师随即好奇地问:“你怎么会想到这个问题呢?”学生回答:“课文结尾通过周瑜的长叹,赞扬诸葛亮神机妙算。既然诸葛亮神机妙算,每一步安排都有自己的用意,那他与鲁肃喝酒的用意又是什么呢?”面对学生的提问,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的积极思考,继而将球抛给学生:“你提的问题非常有意思!老师一下子也弄不明白。请大家读读课文,讨论讨论吧!”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议论纷纷,最终形成了三种观点:一是从主观方面猜一猜,诸葛亮可能喜欢喝酒,不喜欢下棋。二是结合前文品一品,鲁肃完全按照诸葛亮的要求去做,并且保守秘密,没有透露给周瑜,诸葛亮请鲁肃喝酒更能表达谢意,同时进一步证明他识人心。三是联系课文内容、生活经验、科学知识探一探,曹操派出的“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射向诸葛亮率领的船队,船两边就会有轻有重,发生倾斜。诸葛亮可以根据杯子里酒的平面倾斜程度来判断船的倾斜程度,估计受箭重量,从而及时“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让船的另一边受箭。这时,教师在充分肯定学生积极思考、乐于探究的基础上,实施不同评价:持有第一种观点的学生,可以读一读《三国演义》整本书,验证猜想是否正确;第二种观点有合理性因素,以酒答谢是人之常情;第三种观点是主要原因,更能体现诸葛亮思维缜密、足智多谋。此案例中,教师从三个方面提供支持,一是氛围支持,建构了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二是时间支持,教师不是“虚晃一枪”,留待学生课外讨论,而是关注需求,呵护学生的好奇心理,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深入讨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三是评价支持,实施差异性、增值性评价,肯定三种观点的不同价值,促进学生优化发展。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问题的引领下,自主探究,多方思考,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呵护了学生的好奇心理,促进学生主动提问,积极思考。

二、展示魅力,激发求知欲望

知识是人类在实践中认识世界(包括人类自身)的成果总和。知识的魅力在于,它不仅能够拓宽我们的视野,提高我们的认知能力,还能够淬炼我们的思维,培养我们的判断力,甚至可以推动我们预知未来的世界。创新人才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他们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在于始终保持着对知识和未来世界的向往,保持着旺盛的求知欲望,在探索中不断从已知走向未知。语文教学中涉及的知识,既有语文学科本身的知识,也有用语文表达出来的各门各类的知识。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准确把握知识,在教学中充分展示知识的魅力,吸引学生触摸知识、体验知识,激发求知欲望,保持思维在场,养成积极思考、持续思考的习惯。

例如,教学《赵州桥》(三年级下册)一课时,有学生提出问题:“赵州桥已经有1400多年的历史,为什么仍然这么坚固?”教师首先肯定学生积极思考,问在了关键之处。然后鼓励学生在文本中寻找答案。学生先联系上文理解赵州桥在设计上的独特之处: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各有两个拱形小桥洞。水位不高时,河水直接从大桥洞流过;水位较高时,河水还可以从小桥洞流过。然后,学生联系下文揣摩这种设计的巧妙之处: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避免了桥身被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但至此,学生仍对赵州桥采用拱形而不是平直的设计感到困惑。这种设计其实含有建筑学方面的科学知识,限于行文需要,课文未作描述。求知的欲望已经被点燃,为了帮助学生解除困惑,教师通过科学模拟实验,引导学生开展跨学科学习:第一步,教师取出一张卡纸和一本书,让学生掂一掂它们的重量,认识到前者较轻、后者较重。第二步,教师追问:“你认为较轻的纸能不能撑起这本较重的书呢?”学生脱口而出:“不能!”于是,教师用纸做成桥面,桥面平直时,纸无法撑住书。第三步,教师再问:“你有什么办法能让较轻的纸撑住这本较重的书呢?”在学生充分讨论后,教师将纸做成拱形桥面,学生发现较重的书居然被稳稳地撑起。第四步,教师启发学生思考:“这个实验说明什么?”由此,学生通过观察深刻体会到:拱形承受的力量比平直的状态所能承受的力量大得多,正是这种拱形设计使赵州桥变得更加坚固,这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建筑问题的聪明才智。这样的教学,教师在学生联系上下文品味关键语句的基础上,组织跨学科学习,向学生展示了科学知识的魅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力也悄然生长。

三、树立典范,倡导崇尚真知

真知往往蕴藏在种种现象之中,获取真知需要自主探究。这些现象有的是纷繁复杂的,有的是司空见惯的,还有的甚至已经形成看似权威、实则错误的结论。因此,我们需要帮助学生建立对真知的崇尚心理,养成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习惯,从而透过现象看本质,持续探索获真知。古往今来,在人类历史上涌现出了一大批崇尚真知、探索真知的典范。梳理语文教材,我们会发现有不少课文与这样的典范有关。教学中,教师可以发挥语文教材以文化人的优势,引导学生感悟这样的典范,让典范形象在学生心目中真正“立”起来,从而培养学生崇尚真知的科学精神与见贤思齐的人文情怀。

例如《不懂就要问》(三年级上册)一课,叙述了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时,不满足于背诵课文,主动请求先生讲解课文意思的故事,表现了他不懂就问、崇尚真知的精神。教学时,教师可以抓住课文中的四个问题,引导学生感悟孙中山的典范形象:一是“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文“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样”“摇头晃脑”“照例”等词语,体会同学们确实学得“糊里糊涂”,而孙中山有独立思考的精神,对先生的做法产生了质疑。二是孙中山“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究造成不理解知识的原因——先生只让同学们读背、不讲解意思,再引导学生比较同学们和孙中山的不同态度——同学们死记硬背、不懂装懂,孙中山善于思考、敢于提问。三是“先生拿着戒尺,走到孙中山跟前,厉声问道:‘你会背了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先生前后态度的变化——从“拿着戒尺”“厉声”到“收起戒尺”“摆摆手”,体会先生被孙中山勤学好问、崇尚真知的精神感化了,先生说话时的动作、语气和内容表明他是喜欢学生不懂就问的。四是“有个同学问孙中山:‘你向先生提出问题,不怕挨打吗?’”,教师可以紧扣孙中山“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的回答,引导学生展开思辨:在从来没人提问的私塾里,少年孙中山就萌生了追求新的学习方式的决心和探索真知的勇气。作为新时代学生,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也要做一个不懂就问、崇尚真知的好少年。这样的教学,教师发挥教材优势,引导学生在深入研读文本中感悟人物精神,使孙中山勇于探索真知的这一形象在学生心目中真正“立”了起来,从而有利于学生形成崇尚真知的价值取向和勇于探索的行为动力。

四、给予机会,鼓励大胆创新

通过观察,我们不难发现,求新求异其实是儿童的天性,但是学生往往在低年级时创新意识、创新精神较强,而随着年级升高,往往不进反退,越来越弱。原因何在?主要是教师在教学中未能给予学生足够的机会,未能充分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导致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逐渐泯灭,创新思维的火花逐渐熄灭。因此,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不应停留在言语层面,而应落实在教学行动层面,而最重要的是充分给予机会。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课文情境、生活情境、问题情境、思维情境等多样化的情境,创造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勇于表达,自主展示,点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例如,教学《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四年级下册)一课,教师结合课文重点部分,引导学生找一找:课文写到了我们身边哪些地方使用了纳米技术?想一想:作者介绍纳米技术时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这样写好在哪里?如果你也掌握了纳米技术,会运用到生活中的哪些地方?试着用上这些说明方法,发挥想象说一说。有的学生说:“我要用在房屋建造上,让房屋更加坚固,防水防塌。”有的学生说:“在公共厕所用上纳米技术,可以杀菌除臭。”还有的学生说:“我害怕打针,把纳米技术用到注射器上,用纳米针注射,打针就再也不疼了。”这样的教学,教师找准契机,提供机会,鼓励学生走进生活,大胆创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学生不仅深刻感悟到科技提升生活质量,而且学会了运用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培养了想象与表达能力,有利于养成积极思考、大胆创新、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

五、关注过程,助推积极反思

反思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活动,可以帮助个体认识自我,改进自我,提高学习效率,形成学习经验。元认知理论认为,反思性学习就是学习者对自身学习活动的过程,以及对活动中所涉及的有关事物、材料、信息、思维、结果等学习特征的反向思考。[2]思维活动追求结果,但就教学而言,更应关注过程。长期、连续地开展反思性学习,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孕育和发展学生的质疑与批判精神。因此,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坚持指向结果、关注过程,助推学生积极主动地反思,在失败中吸取教训,在成功中积累经验,不断改进自己的思维习惯,提升思维水平。

例如,《月光曲》(六年级上册)一课开头部分写道:“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学生就此提出疑问:“琴声为什么会断断续续呢?”这是学生积极思考的表现。教师因势利导,将球抛给学生:“同学们非常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大家来猜一猜吧。”学生的兴趣被进一步激发出来,思维趋于活跃,提出了四种可能性:一是贝多芬此时距离兄妹俩所在的茅屋较远,因此,琴声传来时有一种断断续续的感觉;二是课文写到这是一台旧钢琴,难以保证每个键都正常发音,盲姑娘弹奏时有的键无法出声;三是姑娘毕竟双目失明,有别于正常人,难免按错键,导致声音断断续续;四是音乐家谱写的曲子一般比较难弹,贝多芬又是大音乐家,这首曲子或许难上加难,所以盲姑娘弹得不熟练。教师依据回答,引导学生简要概括出四种原因:①距离远;②琴键坏;③按错键;④曲难弹。教师继续启发:“这些原因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呢?请同学们读读下文并思考。”学生继续研读,逐步领会:猜想②和③是错误的,因为如果琴键坏了,贝多芬弹奏时也应该是断断续续的;姑娘虽是盲人,但一直勤奋练习,不大可能按错键。猜想①有合理性因素,因为贝多芬起初离茅屋较远,在远处听,琴声高低起伏,有一种断断续续的感觉;猜想④是主要原因,因为这首曲子确实十分难弹,盲姑娘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这样的教学,教师不是直接告知结论,而是关注过程,引导学生先提出猜想,再阅读求解,验证猜想,最后在反思中归纳出结论。学生经历了完整的思考与探究的过程,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将课文前后勾连、融会贯通、综合领悟的探究方法,从而有利于养成积极思考、自觉反思的思维习惯。[3]

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包含着丰富的创新内涵,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学科。无论何种方式的语文学习都离不开思维,因此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也应成为语文教育的重要使命。学生养成了良好的思维习惯,就能够持续助推思维类型的优化、思维能力的发展、思维品质的提升,从而为成长为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欧阳玲,王飞.拔尖创新人才基础培养的实践与思考——以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为例[J].中国教育学刊,2023(12):91-97.

[2]郭冬娥.新课程背景下反思性学习的发展价值[J].教学与管理,2008(18):76-77.

[3]黄元虎.《月光曲》教学新探[J].教学与管理,2004(11):53-54.■

(作者单位:江苏扬州市广陵区教研室)

责任编辑 郭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