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问学课堂“问向”的引导和转化
作者: 时珠平儿童问学课堂的学习以学生自主悟学提出问题为起点,以梳理、转化问题,设计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并完成自主建构为落点。在“双新”和“双减”背景下,儿童问学课堂的实践已进入深水区。在儿童问学课堂中,学生可以安全地问、自由地问,学生的问题决定着课堂的方向,但在儿童问学课堂的实践过程中,我们也要重视对“问向”的引导。所谓“问向”,即“问”的方向,强调的是问的指向,是学生朝着指定学习内容核心知识与能力方向形成自我问题的过程。提问方向是学生对学习材料感知程度的体现,也是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的直接体现。这些问题还对教师设计学习活动的有效性和学生展开学习过程的深刻性有着重要影响。
一、低层次问题的引导和转化
在语文学科中,通常拿到一份学习材料,学生主要会从“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等角度提出问题,这些当然是正确的问向。高质量的问题既包含对文本细节处的提问,更有整体的、本源性的提问。而对于低层次的甚至是方向偏离的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引导呢?
1.在小组交流中促进学生自我反思
儿童问学课堂在梳理问题阶段,主要分两步走:第一步,小组内成员各自汇报自己提出的问题,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并解决其中低层次的问题(指一读课文便知答案的问题或能直接从文中找到现成句子作为答案的问题),最终提出小组的问题(小组成员都认为有价值,且小组通过初步讨论不能解决的问题);第二步,师生共同梳理各小组提交的有挑战性的问题,并给问题分类,确定课堂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那些问题总被淘汰的学生进行思考:为什么自己提的问题又被淘汰了?我自己是怎么发现问题并提问的?……当学生对自己的思考过程和结果进行再思考,这就实现了对提问的元认知。在此过程中,学生会自觉抵制那些低层次的问题,而提出一些有思维力度的、能引起同伴思考和探究兴趣的问题,从而让自己的提问向更高层级迈进。
2.在方法指导中促进问题层次的提升
低层次问题中常见的一种是封闭性的问题,如类似“是什么”“是不是”“好不好”等问题,这类问题都指向一个结果。当学生提出此类问题时,教师可以给予具体的方法指导。
一是以追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再思考。如在“是什么”的基础上提示学生进一步思考“从哪里可以看出来”“这些地方有没有让你产生新的认识”等。追问时,最好能让学生自己或同伴来追问,然后要求学生再反思自己的初始问题,重新审视并更新自己的问题。二是以具体的方向引导学生再思考。如指向“运用”的问题、指向“评鉴”的问题、指向“批判”的问题等,用这些问题引导学生体会文本中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引导学生评鉴文本内容、语言形式,引导学生对文本中的现象、形象和道理等进行批判和质疑。三是运用评价激励学生进行再思考。即使学生提出一个封闭的问题,教师也应保持兴趣,并仔细倾听学生的提问,不仅注意问题的内容,还要关注学生的思考方式,在肯定学生提问行为的同时,引导学生在提问前要更充分地阅读、思考、观察、回忆、比较,以便打开自己的思维之窗。
3.在“问点”比较中促进问题层次的提升
每一篇课文都有一些固定的“问点”,如题目、人物、写法、结构、主旨、标点、联系、感受等。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针对某一个点的所有提问罗列出来,让学生在比较中加深对高层次问题的理解和操作。如在《爱的教育》整本书阅读交流前,学生针对这本书的题目提出了以下问题:
问题一:《爱的教育》的题目是什么意思?
问题二:这本书是写安利柯的生活,可书名为什么叫“爱的教育”呢?
问题三:在作者的眼中,“爱的教育”到底是指什么?
问题四:为什么书名叫“爱的教育”,而不是原来的名字“心”?
问题五:“爱的教育”,谁是教育者?最终教育成功了吗?
这些问题都是围绕作品的题目提出的,都反映了学生初读作品时的基本思考,但提问的层次明显不同,有“是什么”的问题,有“为什么”的问题,有“比较联系”的问题,也有“怎么样”的问题,还有批判性的问题。教师可以将这些问题整体呈现,并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和点评,找出最有讨论和交流价值的问题。通过交流,学生发现这些问题表面上聚焦了作品的题目,实际指向的是作品主旨或情感。只不过问题一更多指向对小说主旨的笼统理解,问题二和问题三分别指向的是学生自己和作者对题目的理解,既能走进去,又能跳出来换一个视角思考。而问题四不仅关注到题目,还关注到了作品的“序言”,将原来的题目“心”与中文翻译的题目进行比较,反映了作者和译者甚至还有读者对作品的不同认识,从而探索作品更为丰富和细腻的情感和主题表达。而问题五则是一个更具本源性、整体性和思辨性的问题。它能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探索“爱的教育”的内涵,在爱的教育中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到底是谁,作品中哪些人是受爱的教育成功的典型、失败的个体,以及更深广的思考。在阅读分享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比较,并筛选出最有价值的问题作为阅读交流的核心问题,学生在这种比较和交流的过程中加深了对高层次问题的认知。当然,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对题目这个问点,我们还可以从质疑题目的合理性角度、题目中修辞手法的运用、题目所体现的文体特点等角度来提问,对学生进行更为丰富的“问向”指导。
二、指向不明问题的引导和纠正
还有一类是指向含糊的问题。这类问题有的是缺乏逻辑性,有的是问题表述不清楚。对于此类问题,我们可以做以下引导:
1.重视并纠正问题本身的错误
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和学生在梳理学生的问题时,要能关注问题本身。因为提出问题、写下问题也是语文能力的体现,如问题中有没有错别字、有没有语病、有没有说清楚,甚至是标点等细节都会影响同伴对于问题的判断和理解。教师除了让学生互相指出并纠正问题中的错误,还可以自己给学生做好某一类提问的示范,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提问,如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多角度提问,可以是分析型提问(为什么这一段文字要放在开头呢);可以是演绎型提问(《爱的教育》中除了主人公,还有哪些人物可以证明教育是成功的,表现在哪里);也可以是拓展应用型提问(《爱的教育》给了我们很多成长的智慧,如当我们闯了大祸时应怎么办?当我们与同学发生小摩擦时怎么办?等等,你能不能从书中找到应对的策略)等。还可以是层递型提问、矛盾型提问、想象型提问等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大胆而明确地发问。
2.保证提问的时间和空间
在儿童问学课堂的实践过程中,教师总提醒学生秉持“书不读熟不提问,不经思考不提问”的原则,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提问时间,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潜心阅读和思考,并在阅读中发现问题、组织问题、提出问题,且课前、课中、课后都要给学生创造质疑问难的机会。同时,我们还让学生在学校专门开辟的“儿童问学园”“问学角”“审思苑”等地方提出自己的问题,从课内到课外,极大地扩展了学生的问学空间。上课时,教师还会按照类别,挑选有代表性的高质量的问题放到课件中,并在问题前面标注学生姓名,激励学生积极提问,从而引导学生更有方向地问。
3.明确“说清楚”的基本标准
什么样的问题是“清楚的问题”?一是问题必须是完整的,二是学生提出的问题中所有的词语都是可以被理解的,三是问题能明确指向学习内容中的重要环节,四是问题必须基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经验,并与学习内容产生了断裂,能引起同伴一起产生修补和探究的愿望。教师平时应及时指出一些方向不明的问题,并引导学生重新理清提问思路,抓住关键来提问,把问题说清楚。如在《爱的教育》整本书阅读推荐课中,学生针对这本书的版本提出了以下问题:“我和同学们读的不一样,哪个好?”这个问题就不太容易看懂。是读的版本不一样呢?还是自己的阅读方式与别人不一样?还是其他的不一样?确实让人困惑。经过简单交流,学生最终将自己的问题修改为:“我发现自己阅读的《爱的教育》与许多同学阅读的版本不一样,版本太多,不知道哪个版本更好。”这就便于教师在推荐时,设计“版本对比”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比较不同版本的语言风格和译者对原著理解的差异。
三、偏离中心问题的引导和转化
如果学生的提问未经指导和实践,也会出现随心所欲提问的现象。笔者曾在一所从未经过儿童问学实践的学校执教《爱的教育》整本书阅读交流课。课前,我让学生提出阅读这本书的困惑。经过梳理,全班同学最终提出了五个问题:
问题一:小说中多次出现《圣经》,这是一本什么书?
问题二:万灵节的来源是什么?意大利还有什么节日?
问题三:这本书一共有多少人物?他们都有怎样的特点?
问题四:这本书为什么要多次写“每月例话”?
问题五:这本书为什么叫“爱的教育”?
尽管在儿童问学课堂中,学生提出的问题都有价值,但价值也有大小之分。有些问题,我们可以让学生课后直接去网上或工具书中找解决方案,如问题一、二,因为这样的问题完全偏离了整本书阅读交流的中心,这样的问题未能指向作品的语言、人物、主旨、写法和启发等。这种提问需要加以引导和转化,如对于问题一,我们可以这样转化:
在问题一中,我们看到问题题干的前半部分其实是有惊喜的,因为学生关注到了小说中多次出现的场景或环节。作品中多次出现的场景或环节往往具有重要作用:可能是作品的叙事或情感线索,也有可能是制造悬念、强化情感共鸣、铺垫等作用。但问题的后半部分却走向了另一个方向,且与《爱的教育》整本书阅读与交流的关系不大。所以,在课上,我先是表扬这个同学能勇敢地提出问题,更主要的是表扬他在读书时能关注到小说中多次出现的场景或事物,继而开始追问:这本书中,除了多次出现《圣经》,还多次出现了哪些场景或事物?学生很快发现这本书中“每月例话”和“信”也是多次出现的。接着,本次交流的一个重要任务就产生了,即理解小说中“每月例话”和“信”的作用。这也很顺利地过渡到对问题四的教学反馈中,学生分别从“‘每月例话’写的是什么内容?”“‘每月例话’中让自己印象深刻的细节”和“能不能从‘每月例话’中看到更丰富的‘爱’的内涵”三个方面由浅入深展开交流和汇报,最终达到了提高整体认知能力、丰富阅读体验的整本书阅读交流的目的。
当然,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将提问向单篇或单元的学习目标、单元的人文主题、语文要素等方向转化,还可以向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关联处转化,从而保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中围绕与核心目标相关的“问点”进行更充分的语文实践。
儿童问学课堂“问向”的引导,不在于让学生按教师的需要来提问,而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深入、更有方向地去思考,更明确、更有目的性地发问,在不断的独立思考、自我反思中大胆提出新问题、勇敢发表新见解,为自身语言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提升,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中华中学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 郝 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