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问”成为“学”的助推剂

作者: 张颖

让“问”成为“学”的助推剂0

儿童问学课堂,旨在激发和保持学生内心对知识的好奇和渴求。在儿童问学课堂中,教师将问的权利归还给学生。问,在精不在多,那么在每节课都要提问的情况下,教师要思考如何保持学生的提问热情,防止学生为问而问,真正实现思维的启迪。以下笔者以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整体教学为例,谈如何真正让“问”成为“学”的助推剂。

一、视野的开阔性

儿童问学课堂在课前、课中、课后等环节,都会让学生提出问题,时间久了,部分学生的提问便渐趋形式主义。例如,学习《古诗三首》时,学生提问: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学习《“诺曼底号”遇难记》时,学生提问: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表现了哈尔威船长怎样的精神品质?学习语文园地“日积月累”时,学生提问:这几句名言是什么意思?看起来是对全文或者细节在提问,但属于“套路”问题,对于多数课文都能这样发问,并且当中大多为稍加思考或者简单交流就能解决的问题。针对此现象,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开放时机,以问激学

在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时,笔者基于单元整体,在教学之前,便让学生结合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提出自己的问题:“浏览整个单元,你有什么想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解决的问题?”教学《挑山工》时,将提问设置在课前:“预习课文时,你产生了哪些问题想与大家探讨?”在教学《“诺曼底号”遇难记》时,将提问环节设置在第一课时结束时:“在意外面前,所有人都被恐惧支配着。下节课如果让你当小老师,你准备设置什么样的问题带同学们来学习呢?”在教学《古诗三首》时,将提问环节设置在学完课文之后:“诗中有作者的气节。学完这几首诗,你有仍未解决的困惑吗?”将指导学生提问环节设置在随机的节点,让学生边学边问,边问边学,提问时机的开放,让学生的问更有针对性。

2.扩大范围,以问导学

课前提问,可以促使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提前了解与课文相关的知识。课后提问,可以促使学生补充了解相关知识,拓宽同一类文章的阅读面,让学习从课内走向课外,真正激发学生的求知探索欲。语文学习不仅在课堂,课堂上的知识只是例子,能将课堂延伸出去,从而触发更多的知识和学习方法,用问引导学生学习,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才是儿童问学课堂的目标。如单元教学结束时,可以引导学生将问的视野从课内引向课外,从课堂引向生活,更深入地思考、总结:“学习了这个单元,我又产生了哪些新的问题?”

二、提问的整体性

课堂的提问还要注意整体性,一是单篇与单元的结合,注重单元整体性感知和质疑;二是提问以学生为主,但也要发挥教师提炼和转化问题的作用。

1.单篇与单元相结合

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以“人物品质”为主题,从不同方面展现了人的精神追求和高尚品格。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可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人物的品质是如何通过人物的言行表现出来的?”。教学时以课文为例引导学生提问,学生在提问时会更加关注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语句与人物品质的关系,从而提出着眼于单元整体、紧扣语文要素的问题。如学习《黄继光》一课,学生提问:黄继光已经身负重伤,常人难以忍受,为什么还能站起来呢?描写黄继光的语句用了很多感叹号,有什么作用呢?当学生提出与单元语文要素相关的问题时,教师应予以肯定与鼓励,培养学生的综合思考能力,让提问更有价值,让学习更有深度。

2.师问与生问相结合

学生的问,让儿童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的问,让儿童在学习中明晰方向,发散思维。师问与生问相结合,在提示中让学生关注单元整体学习,让语文要素由学习到运用,学以致用,问以致用。如“我的‘自画像’”习作教学片段:

生:这个单元的学习要关注人物品质,但这次作文为什么没有让我们写自己的品质呢?

师:你觉得这个单元的习作主题应该是什么?

生:写人物品质,比如“一个……的人”。

师:也就是题目中要体现“人物品质”,对吗?

生:对。

师:你觉得自己或者其他同学有美好的品质吗?

生:我……我觉得有。

师:比如呢?

生:小吴同学每次总能认真完成每一件事

情,这就是一种美好的品质。

师:说得真好!通过写一件具体的事情,更能反映出她身上美好的品质。所以,本单元的习作题目虽然没有明说写人物的品质,但是通过要求写“我的‘自画像’”,就是让我们通过写事反映自己的性格品质。

根据学生的问题,教师顺势而问,既能够帮助学生理清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还能够延伸问题,引发学生更多、更深入的思考,从而使教学更加有效。

三、问题的层次性

要梳理出问题的层次,首先要理清问题的类别,再根据问题的层次设计语文实践活动,就能更好地推动问学活动的展开。

1.理清关系,分类提问

学生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问题的类型不同、方向不同,甚至意思相同的问题,表达方式也会存在差异。教师应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将问题按照类别归纳,形成结构清晰的问题单,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亦能更加明白如何有效地提出问题。

如教学《“诺曼底号”遇难记》一课,在学生提出问题后,可引导学生将问题归纳汇总成如下问题单:

经过分类,问题类型清晰明了,表述问题困难的学生,也能借助问题单学习如何将问题表达得更清楚。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是问学课堂的重要任务。教师引导学生将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转化,形成课堂的核心问题,能够推动问学活动有效展开。

2.循序渐进,逐层引导

同学课堂,就是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逼近学习任务的内核。在学生归纳转化问题时,为了让学生的思维发展更有梯度,教师引导学生将问题按照难易程度或者对应学习任务排好顺序,从而理清问题之间的关系,解决问题的过程便是学习的过程。比如《挑山工》一课,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将问题按照学习任务分为这两部分:

上面的两个问题,分别指向挑山工的外貌描写和精神品质,具有层次性。问题牵引着学习活动,学生在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的过程中,便完成了本课的学习任务,内容上、思维上循序渐进而又紧凑。借助学生的问,深挖语言的美,提升语文学习的质感。学生在对问题进行分类的过程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便会对什么是更有深度的问题有更加清晰的

认知。

四、评价的多元性

学须总结,问亦是。课堂的问不仅是为了课堂的学,更是为了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也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所以,阶段复习时仍要复盘此阶段学习中问的历程。单元学习结束,学生须借助表格回顾本单元所提的问题,进行自评、互评、师评,从而提升问的水平。

儿童问学课堂的“问题评价”可以先在小组内通过成员互评,把能否“成为小组共同关注的问题”作为一项评价指标,从小组筛选出的问题,经过师生共同评价,即能否“成为班级共同关注的问题”作为更高质量的评价指标,让学生记录一周或一个月内入选小组共同关注的问题或全班共同解决的问题的频率,以此来评价学生的问题,促进学生更高质量地提问。■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中华中学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 吴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