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铁杵成针》课文欣赏与教学创意
作者: 余映潮【教学警语】
所谓“教学创意”,就是要让学生学得实,学得快,学得好,学得真,学得美。
【课文美读】
《铁杵成针》是一则有趣有味的文言小故事。
这是一个有趣的、虚构的故事。“世传”二字巧妙地点出了这个故事流传的悠久,虚构的故事却有真实的发生地“象耳山”,描述了一位老太太“铁杵磨针”这件不可思议的事,以大诗人李白作为这个故事的主人公之一,这个故事还真像一个故事:地点、场景、人物、情节、细节、文中波澜等,都在这个40多字的方寸之中。
这是一个有味的、励志的故事。它有强大的生命力,广为流传,成为传说、典故、成语,还有人们常说的“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格言谚语。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故事,人们可以据此展开想象,继续编写这个生动的故事。
《铁杵成针》写得小巧、生动。
全文呈现出一种特别的结构,表现出一种“先摆现象,再说原因”的写作思维:第一层,起笔就写“磨针溪,在象耳山下”,有点倒叙的味道,有点悬念的味道。为什么称为“磨针溪”呢?接着看第二层,叙说李白遇到一位老媪在溪边磨杵的故事,以点示“磨针溪”得名的来由。故事的结尾戛然而止,不作任何引申与阐释,也是一种表达之妙。
【新颖创意】
教师利用课文资源,设计有趣有味的课中实践活动。课始导入,教师朗读课文,出示课文作者及其《方舆胜览·眉州》简介,学生朗读。
活动一:自由竞读
教师出示有关字词教学内容,学生朗读识记如:
铁杵:用来舂米或捣衣的铁棒。象耳山:四川眉山境内的一座名山。世传:世世代代相传。成:完成。去:离开。是:这。逢:碰到。媪:年老的妇人。方:正在。之:指老妇人在做的事。欲:想要。感其意:被她的意志感动。还卒业:回去完成了学业。
之后进行课中竞读活动,在8分钟的时间内,人人要读课文,读注释,自读自讲课文内容并背诵课文,看谁最快、最准、最流畅。学生竞读,课中展示。
教师出示故事,引导学生朗读、讲述: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学业,就放弃学习离开了。他路过这条小溪时,遇见一位老妇人正在磨铁棒,于是问她在干什么,老妇人说:“我想把它磨成针。”李白被她的意志所感动,就回去完成了学业。
顺势集体背诵原文。
活动二:趣味制作
请每位同学用6分钟的时间,根据下列栏目,各自制作一张“成语简介”表,介绍成语“铁杵成针”。栏目:成语、读音、释义、故事出处、近义词、反义词。学生制作表格,师生交流。(出示)
成语“铁杵成针”简介表
成语:铁杵成针。
读音:tiě chǔ chéng zhēn。
释义:比喻只要有毅力,肯下苦功,事情就能成功。
故事出处:宋代祝穆《方舆胜览·眉州》。
近义词:持之以恒、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反义词:半途而废、一曝十寒、前功尽弃。
学生各自订正。
活动三:智慧写话
请同学们写一句话,将“铁杵成针”四个字用于句中。可整体用,也可拆开用。学生各自写话,课中发言。(出示)
只要坚持不懈,就算是铁杵,也能磨成针。
有了目标而不中止,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实现美好的理想;成语“铁杵成针”点示了这个哲理。
要把铁杵磨成细针,需要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
“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学生朗读,最后收束教学。■
责任编辑 吴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