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务进阶:随文识字的言意增值策略
作者: 杨永 万云峰斯霞老师主张“随课文识字”,探索借助课文帮助学生快乐识字的路径。2022年版课标背景下,怎样开展任务进阶式的随文识字,实现随文识字的言意相生呢?
一、源于生活:同音“相联”,建构有意义学习
1.求同存异,落实正音任务。生活中经常利用已知的相关词语制造诸多智慧丛生的“谐音梗”,识字教学亦可利用汉语言的同音词巧做文章,建立新旧知联系,助力言意相生的随文识字。如经典童话故事《小马过河》一文中有生词“磨坊”,“坊”是多音字,在这里“磨坊”与“磨房”的意思有细微差别,但是读音相同。正音阶段,教师可以先唤醒学生生活记忆:“同学们,生活中见过推米磨面的房子吗?”进而揭示:“瞧,它的名字叫‘磨房’,两个字是这样写的。我们课文也有一个跟它读音一样的生词——‘磨坊’。来,我们一起读三遍。”通过联系生活中见到的磨房(城市的学生没见过磨房,可以借助磨房图片),引领学生在读音上建立新旧知的联系,帮助学生先行读准“磨坊”的音,让“陌生的”熟悉起来。
2.言意相生,达成理解识记。求同存
异,学贵有疑。在掌握读音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进阶式启发学生思考:“房”与“坊”这两个字音同形不同,却都能与“磨”组成词,“磨房”与“磨坊”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呢?自然而然地引发学生对同音词的不同意义产生探究学习的兴趣。教师先引导学生观察二者的异同,初步了解不同形旁和基本的造字规律。接着让学生借助工具书,知道“磨房”就是简单地把粮食加工成面粉的房子;而“磨坊”,是能够把粮食深加工的地方,比如做豆腐等产品,“磨坊”包含的内容更多。汉语言文字是音、形、义的综合体,通过这样的教学,引导学生在对比中求同存异,轻而易举地厘清两个词语的细微差别。
3.举一反三,强化巩固识字。汉字的学习,需要举一反三,在拓展迁移中不断地巩固,强化记忆。教学时,可以由磨面粉的磨坊叫“面坊”进行拓展,磨制油的磨坊称为“油坊”,染布的作坊叫“染坊”,等等。巧妙横向延伸,在举一反三中,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词汇;在举三反一中,帮助学生强化巩固识记生字。 更为重要的是,这样迁移拓展会让学生在识字过程中发现中国汉字太神奇了,会极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热爱汉字,对博大精深的汉语言文化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此,文化自信这个核心素养将逐渐通过识字教学落地,并在学生心底里生根发芽。
二、生于文本:反义“相望“,瞻前顾后知深浅
1.联系下文,具象思维知其义。识字不仅要正其音,更要知其形、明其义。而理解生字词的意思,不能只靠查阅工具书,进行直白的翻译,更多的要借力文本,“瞻前顾后”,随文理解。《小马过河》一文中要求认识 “浅”字,而文中亦有“深”字,它们恰巧是一对反义词,作者创作可能无意为之,编者编排也许并非刻意安排,但教者可以抓住这一契机,在互文关照中理解生字的意思。先通过阅读任务的布置,引领学生联系下文,从“刚没小腿”“蹚过去”等语句,让学生结合自身部位体会“小腿”的部位,或者联系生活中蹚水的经历,体会“浅”字的意思。进而联系下文“水很深”“淹死”等语句,让学生体会“深”的具象性,反向理解“浅”的意思。通过具体语句,从正反两个角度加深对生字意思的理解,让“浅”字深刻起来。
2.以读促识,换位思考悟其情。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引领学生换位思考。面对浅浅的“刚没小腿”的小河,老牛过去可以说是毫不费力、易如反掌。如果自己是老牛,在说这句话的时候一定是轻描淡写、不以为然,甚至嗤之以鼻。相反,松鼠强调“昨天、掉、这条河、淹死”,表达了内心对这条“深”河的恐惧,言辞间既有后怕,还有难过,更有担心与劝诫。情至声出,学生在理解“深”的基础上,读小松鼠的话语,真切之情溢于言表。读谁像谁,声色俱出,语气、语调是怎样的,学生自然心领神会。不仅是表面声音的粗细,更能读出老牛和松鼠不同的心情和心境。在读书中既巩固识字,又以识促读,“读懂义”“读入境”“读出情”,可谓一举多得。
3.深浅自知,以文化人明其理。语文要发挥学科育人的作用,要巧妙地把识字与做人做事的道理勾联起来。面对同一条小河,老牛、松鼠却给出相反的答案,小马进退两难。怎么想?怎么做呢?小马的做法值得大家学习,今后在外面遇到类似的事情,首先不要盲目相信别人,但也不能贸然行事,要问妈妈,问最亲近的人。通过阅读理解马妈妈的话,懂得言语要义:凡事如果没有准确的答案,就要学会“摸着石头过河”,学会尝试,在具身体验中深浅自知,这是一种自然的生存之道。
随文识字要能抓住关键字词,进行“知其义”“悟其情”“明其理”的进阶式教学,一来发展学生的语文思维,达成高效识字的目标;二来以文化人,引领学生悟得做人做事的道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三、长于情境:近义“相析”,身临其境厘细微
1.还原生活情境,体态语言感知。杨再隋教授认为:真实的语言情境产生于真实的言语交流,真实的语言情境发源于生命的童年,真实的语言情境发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挡”和“拦”是一对近义词(“挡”字要识),同时出现, “挡”和“拦”分别是什么意思?教学时可以先还原生活情境,引领学生体会真实生活中“挡”和“拦”的画面,再请同桌之间互动,用动作表现出来。学生会站起身来,模仿生活,伸出手臂之后作阻止状。顺势揭示:“挡”和“拦”都有阻止对方的意思,看来是一对近义词。在此基础上,继续启发:从大家的动作中,老师看不出二者有什么区别,但近义非同义,精准理解才能恰当运用词语。读读课文中的相关句子,再想一想。教学时,教师不要急于揭示不同,而应让学生在文中走个来回自己发现,这是随文识字的必由之路。
2.回归文本情境,微言大义深思。王荣生教授将语文学科的学习情境分为:为了学习的真实的问题情境,为了学习的真实的沟通情境,为了学习与文本对话的文本情境。要精准理解“挡”字,需要引领学生回归文本情境,进行深思比对:一条小河“挡”住小马,河水虽流动,但小河相对位置是静止不动的,只是一种客观状态;“从树上跳下一只松鼠,拦住他……”中的“拦”,是小松鼠主动为之,阻止小马前行。无独有偶,“阻挡犯规”是篮球比赛中的官方专业术语,防守队员必须是首先站好位置并保持一定距离阻拦持球者进攻才不犯规,此为“挡”,即防守者要先于进攻者而客观存在于相应的位置上。所以,“挡”和“拦”在规范使用时有一定的区别,教学时不可含糊其辞,应结合文本情境,让学生通过“挡”和“拦”的肢体表演,体会用词的精准,进而准确领会生字的微言大义。“挡”通常表明的是一种客观状态,而“拦”字带有一种明显的主观行为。文中“一条小河挡住去路”和“小松鼠从树上跳下来,拦住去路”是经典文章中准确用词的典范,教学时应抓住契机,回归文本,精准识字。
3.创设教学情境,识读一体双赢。“从朗读中能听出一个人的语感,语感好的人理解力和表达力就强,反之就差。”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如是说。随文识字要寓识于读,亦要以识促读,达成情境相融、识读一体。在学生知晓
“拦”和“挡”的细微差别之后,可以创设教学情境,引领学生与文中角色换位,通过朗读传达两个词语的不同意韵。“突然,从树上跳下一只松鼠,拦住他……”一句,要突显“拦”字,表现小松鼠的急切、担心和积极主动性。而“一条河挡住了去路”,虽是小马难为情地说,但主要是客观描述,朗读时不宜牵强造作。“我……我过不去”体现其难为情即可。从某种意义上讲,如果识字时没有真正明其言,知其义,在朗读时就会有所偏差,甚至出现笑话。读是学习手段,也是学习目标。在识读一体化的教学中,学生不仅在读中巩固识字,而且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读得有情感,形成良好的语感,此为教学双赢。■
(作者单位:江苏徐州市铜山
区教师发展中心/江苏徐州市铜山区特殊教育中心)
责任编辑 张 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