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文化人物形象解读的策略探索

作者: 施帆影 孙梓烨

一、比中见异,由个及类,凸显崇高

教材中编排的有关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革命英雄人物生平事迹的传记和故事,反映出他们的理想信念、爱国情怀和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顽强斗争和英勇无畏等革命精神,若要以一个最合适的词语形容,那个词语非“崇高”莫属。崇高的对立面是庸常、自私、渺小……或者说,二者因相比较而存在。再者,即使同为英雄,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人物的精神境界也与其他各类英雄形象不同。小学生阅历有限,阅读经验不丰,很难自觉地调动自己的前理解去感受其崇高。比较便成为最佳的教学手段,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促使学生心有所感和心有所触。

《军神》讲述的是刘伯承在重庆治疗眼伤时拒用麻药,医生沃克称他为“军神”的故事。在常规的教学中,教师会聚焦手术的过程,重点品读“紧紧抓住”“青筋暴起”“汗如雨下”“抓破”等词语感受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这种解读重点关注其硬汉的一面。《三国志》中有一段关于关羽刮骨疗毒的描写,原文节选如下:“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这段小说描写中关羽同样是十足的硬汉,除此之外相似点颇多:同样有军事才能、同样做手术不用麻药、同样被称为军神。但比较之下两者形象的重合度却并不高,放在一起反而更能凸显他们的不同。从手术的状态看:刘伯承痛苦万分但咬牙坚持,而关羽面不改色、谈笑风生,前者贴近真实,后者彰显豪迈。从不打麻药的必要性看:没有确切资料表明关羽生活的年代已发明麻药,因此关羽不打麻药是一种无可奈何而为之。从全文来看,关羽做手术的背景只是必要交代而非文章重点,医生话音刚落“羽便伸臂令医劈之”,随后“言笑自若”才是该人物形象解读的关键。而刘伯承生活的年代做外科手术已盛行使用麻药,不打麻药的行为属于无须为而为之。查阅资料我们知道,医生本打算用全麻被拒后,商量用剂量更小的局麻再次被拒绝。他本无须承受常人无法想象的疼痛,是什么让他义无反顾地这么做呢?分析背后的原因我们发现,课文真正要昭示的是刘伯承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同中求异,是一把解读人物形象与众不同的秘钥,只有借助这把钥匙突破标签化迷雾,才能打开走进革命人物内心的那扇窗。

教学时还可以问学生:像这样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的人,你还能想到谁?以此异中求同,以一带多,勾勒革命英雄群像,感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坚强意志。

二、紧扣矛盾,体察内心,丰满形象

革命文化类课文在表现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时,往往比其他题材课文更具崇高感。但凸显崇高却不能一味地“神化”人物,仿佛无产阶级革命家和英雄人物都是超凡脱俗、不食人间烟火的神。“神化”人物,让人物形象扁平化,是贴标签式解读的另一种表现,同样缺乏感人的力量。崇高感有时也来源于矛盾冲突中。正是这些相互对立的矛盾,促进人物崇高形象的塑造,在情感上能够产生巨大的张力,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因此教师应不满足于将解读停留在文本和外部对象的统一性上,紧抓文本矛盾走进革命人物内心,是学习此类课文的一个方法。《青山处处埋忠骨》就呈现出多对矛盾冲突。

第一对矛盾是毛主席的悲痛与隐忍。我们先来梳理一下课文第一部分毛主席见到电报后都做了什么:沉默、吸烟、禁食、紧锁眉头、喃喃自语。单看这些反应似乎过于平静。见到岸英牺牲的电报,作者只用一句话来写主席的反应:“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写的是静态,是凝固的空气,是沉寂的气氛。“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则写动态,写弥漫的情绪:透过一支又一支燃起又熄灭的烟,我们看到一缕一缕剪不断理还乱的哀思在凝固的空气里缓慢流动。短短一句话,把气氛烘托得极其压抑,毛主席不动声色的情绪之下有着强烈的隐忍克制。

对于任何一位年迈的父亲来说,痛失爱子是生命难以承受之重;但作为革命领袖,他早已把个人的得失置于国家和人民之后。因此,毛主席的表现又是极其清醒和克制的。悲痛和平静背后的隐忍看似矛盾冲突,但却对立统一于毛主席伟大的人格中,变得可近可感。至此学生才开始触摸人物内心,解读向文本更深处漫溯。

第二对矛盾是“倾注了无限的父爱”与“一次次的分离”。此处在课文第一部分,作者用两句话便将父子人生三次重大的分别交代清楚,通过补充资料学生可以了解到毛主席与岸英聚少离多,父不曾享天伦之乐,子从未受特殊待遇,甚至最后一次分别是由毛主席亲自把儿子送上了前线。再以问题“出征前毛主席预料到会是这样的结果吗”用爱与分离这对矛盾撬动毛主席家庭命运与国家兴衰的天平,伟大的人格已经不言而喻。

第三对矛盾是岸英遗体归葬地的选择。毛主席经历了极其痛苦的思想斗争,想和说、动作神态和语言、决心和徘徊、情感和理智处处都是矛盾,激烈的对立冲突产生了强大的情感张力,让读者感动、震撼。不仅要引导学生抓住“强忍、悲痛、眷恋、踌躇、黯然、打湿”等词语体会,还要挖掘细微处见人所不能见:一个“不由自主”捕捉到毛主席一瞬间内心的不舍;一个“下意识”放大了父亲爱子的本能。再看“千千万万”,毛主席由岸英的牺牲看到的是千千万万志愿军战士的牺牲,由自己的悲痛看到的是千千万万志愿军父母的悲痛。主席的心中装的远非一个“小我”,而是千千万万的人民,是“大我”。这三对矛盾最终对立统一于一对更大的矛盾中——毛主席的常人情感与伟人胸怀。

教材中革命人物形象无不充斥矛盾:视艺术为生命却蓄须罢演的爱国艺术家;看似无情却有情的老汉……抓住文本矛盾还原体会伟人品格就像手握庖丁的解牛刀,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三、补充细节,还原本真,彰显个性

解读革命文化人物形象,必须关注差异性,彰显革命人物个性。孙绍振先生指出:“作品分析的最终目标不应该是此一作品与其他作品之间的共同点,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要揭示和分析此一作品的特殊点。”将“作品”换作“人物”同样成立。一般人物形象的解读如此,革命文化人物的解读亦然,将“一个”置于“一类”之中,通过比较个性差异便会显露。

革命文化题材作品是历史的产物,具有特殊的教育功能。其重要使命在于揭示革命胜利的规律性以鼓舞后来人继承先辈未完成的事业,因此革命文化题材作品写法上具有一定的范式,这是造成革命英雄人物解读刻板化的内在原因。如教材中《黄继光》和《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两篇文章,叙述结构上都是:遭遇困境—领取任务—艰苦战斗—舍生忘死—战斗胜利。关键情节、人物描写、语言风格相似点同样颇多。教学时若总是让学生给人物贴上大义凛然、视死如归、舍生忘死、英勇无畏的标签,就容易让学生产生审美疲劳。因此,教学时,不仅要同中求异,还要及时引入必要的资料,让学生从真实事件中看到这一个个“真”人。

如教学《黄继光》时可以适时补充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战斗前夕黄继光所在连队播放的苏联电影中,红军战士马特洛索夫为了战斗胜利,用身体堵住敌人从碉堡里射出的子弹壮烈献身的故事。当时黄继光被深深地震撼,回去的路上,黄继光与战友交谈说:“要是搁着我,我也这么干!”随后又半开玩笑地对战友说:“小李子,咱们约好,如果我死了,你就给我家里写信。如果你死了,我就给你家写信,还要去家里看一看。”他在对连长表决心时说:“连长,一旦需要,我就是马特洛索夫。”在教学时让学生畅所欲言,挖掘英雄本真的一面。对于来源真实事件的革命文化题材课文,适时从多角度精选资料引入课堂,丰富立体人物形象,让“真”人走进学生心中。

上述三大教学策略,可以根据作品人物特点和作者刻画人物形象表现手法的个性,灵活运用。它们强化了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涵泳和咀嚼,注重形象的感受和体悟、情感的把握和深化,杜绝了灌输和说教,还学习过程以感染性、趣味性,不仅符合阅读规律,同时也遵循了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有利于“文道统一”,让立德树人真正落地。■

(作者单位:福建厦门集美中学附属滨水学校/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责任编辑 张 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