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家的男子汉》(四下)教学及评析
作者: 虞大明 马式先暖场谈话:
师:刚才的问好,大家反应非常快,我特别欣赏、佩服反应快的孩子。为你们点赞!(出示:点赞)
师:你会在什么时候为别人点赞呢?
生:当某人表现特别好的时候,我会为他
点赞。
师:能说具体点吗,哪方面表现特别好?
生:当同学积极举手发言的时候,我会为他点赞。
生:当同学助人为乐的时候,我会为他点赞。
生:当同学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的时候,我会为他点赞。
师:是啊,这些都是闪光点。相信当你们发现同学闪光点的时候,都会为他点赞。点赞,会给别人带去快乐、带去鼓励。我们要养成及时为别人点赞的习惯。
一、谈话揭题,初聊“男子汉”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著名作家王安忆写的《我们家的男子汉》,这篇文章很长,有些词语特别难读,请看大屏幕,谁能领读?(出示)
倔强、沮丧、妨碍、一声不吭、蹿进
(指名领读)
师:读得很准确,可见你们预习得很充分,为你们点赞。你们认为怎样的人可以称得上是男子汉?
生:勇敢的人是男子汉。
生:做事情坚持不懈的人是男子汉。
生:说话算话的人是男子汉。
生:知错就改的人是男子汉。
师:说得不错。课文中“我们家”指谁家?
生:指作者家。
生:指王安忆家。
师:没错,认识王安忆吗?请看大屏幕。(出示)
当代著名作家、文学家,现任中国作协副主席、复旦大学教授,作品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代表作有《长恨歌》《流逝》等。
师:王安忆厉害吧,为她点赞。
(生纷纷竖起大拇指)
师:文中的男子汉是谁?
生:王安忆姐姐的儿子。
师:还能说得更简洁吗?
生:王安忆的小外甥。
师:没错,王安忆姐姐的儿子,就是王安忆的外甥。通过课题的解读,我们了解到那么多的信息。学贵有疑,知道这些信息后,相信你们马上可以提出值得好好研究的问题,试一试。
生:为什么称小男孩为男子汉?
师:真好!心中同样冒出这个问题的孩子请举手。(生纷纷举手)你们抓住了课题中的关键词“男子汉”,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为你们点赞。老师也提出了同样的问题,请看大屏幕。(出示)
为什么称那么小的小屁孩为男子汉?
二、整体感知,发现“男子汉”
师:要解决好这个问题,首先得了解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这篇文章很长,概括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是王安忆在悄悄帮助我们,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课文中有三个小标题。
师:对啊,一起读一读小标题。(出示)
1.他对食物的兴趣;
2.他对独立的要求;
3.他面对生活挑战的沉着。
师:一般来说,只要把小标题串联起来,就是文章的大致内容。试试看。
生:课文写了小男孩对食物的兴趣,对独立的要求,面对生活挑战的沉着。
师:你们觉得概括得怎么样?可以打多少分?
生:98分。
师:想得美。顶多打合格分,60分。这不怪你们,因为王安忆的小标题只是提示了三个方面,没有把主要的事件提取出来。你们能试着改换小标题吗?把主要的事件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出来。
生:第一部分可以改成“他什么都吃”。
师:一个什么都吃的人我们往往叫他——
生:吃货。
生:他是小吃货。
师:很有意思的小标题。那第二部分呢?主要写了什么事?
生:他学着独立买东西。
师:很好。第三部分呢?
生:他对上托儿所和回老家都很沉着。
生:他沉着地上托儿所,沉着地回老家。
师:真好!现在我们再把小标题串联起来,就一定能清楚地知道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师生合作口头梳理:《我们家的男子汉》主要写了小男孩很爱吃,是小吃货。他总想学着独立买东西。他对上托儿所和回老家表现得很沉着。他是我们家的男子汉。)
三、细读文本,证实“男子汉”
师:梳理了文章的大致内容后,这个问题也就解决了一半。接下来,我们用“颁奖”的方式再来证明小男孩确实是男子汉。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画找依据,想想可以为小男孩颁什么奖,写在旁边。比如说,小男孩一开始不爱吃青菜,后来听大人说不吃青菜会死的,他就吃了很多。我们可以为他颁什么奖?
生:听话奖。
生:知错就改奖。
生:怕死奖。(生大笑)
师:哈哈,他怕死,正面说就是——
生:热爱生命。
师:对,可以为他颁发“热爱生命奖”。这就是为小男孩颁奖,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开始。
(生独立默读课文—画找依据—设计奖项;五分钟后,小组分享,选优。)
师:颁奖大会现在开始。哪个组先来分享?
生:我们组为他颁发“不挑食奖”,因为课文中说“他什么都要吃,而且吃得极有滋味”。
师: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
(师发给该组一张词条,生写词条“不挑食奖”,贴到黑板上。)
师:继续颁奖。
生:我们组为他颁发“耐心奖”。因为他为了吃一客小笼包子,可以耐心地等上三刻钟。
师:很有意思的“耐心奖”,请写词条。
生:我们组为他颁发“独立勇敢奖”,因为他提出要自己买东西,而且不要大人帮忙。
生:我补充,他第一次买东西的时候神情有点儿紧张,但还是勇敢地开口了。
师:确实够勇敢,毕竟是第一次啊。请写词条。
生:我们组颁发的是“沉着冷静奖”,因为他上托儿所,不哭不闹。
生:他知道自己不得不回老家的时候,表现得很沉着、很坚决;还爬窗口上火车,也很勇敢。
师:有道理。一般孩子上托儿所都会哭闹,但他不会。他不想离开外婆,但他知道非回老家不可的时候,又表现得很坚决,说明他——
生:很懂事。
师:所以,我建议为他颁发“明事理奖”。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为小男孩颁发了“不挑食奖、耐心奖、独立勇敢奖、沉着冷静奖、明事理奖”,证明了小男孩的确是男子汉。现在,你们都认为小男孩是男子汉了,是吗?
生:(异口同声)是。
师:小男孩是男子汉吗?
生:(大声)是。
师:我认为不是。
(生纳闷)
师:接下来,我们来开个辩论会,你们是正方,认为小男孩是男子汉;我是反方,认为他不是男子汉。你们能驳倒我吗?
生:(大声)能。
师:我从课文中找到了几处细节,证明他算不上男子汉。请看大屏幕。(出示:他吃自己的大拇指,不卫生。)谁来反驳?
生:课文中说他实在不能再吃的时候,才吃自己大拇指的,说明他真的是个吃货。
生:他还是个两三岁的小孩子,吃自己的大拇指,很正常。不是不讲卫生。
师:哦,原来是这样。那再看这一条。(出示:他外出时不愿意大人拉着他的手,安全意识淡薄。)谁来反驳?
生:他不愿意大人拉他的手,是为了能够独立买东西,不是安全意识淡薄。
生:这恰恰可以证明他很想独立做事情,是
个男子汉。
师:好吧。文中是这样写的——(出示:一只胖胖的小手在我的手掌里,像一条倔强的活鱼一样挣扎着。)你们觉得王安忆写得好吗?为什么?
生:写得很好。王安忆把“胖胖的小手”比作“倔强的活鱼”,写得很生动有趣。
生:很好地体现了小男孩很想离开大人,独
立做事。
师:好,我又输了。再看这一条。(出示:他去托儿所会哭鼻子,不乖。)谁来反驳?
生:他不是真的哭。
生:他是见别人都哭了,不哭不好意思才哭的,而且一点儿也不伤感。
生:书上说“只为了参加一个仪式”。
师:哦,不是真哭是假哭。小男孩太可爱了。再看这一条,你们一定驳不倒我。(出示:他还打架,不文明。)
生:这不是真的打架。
生:这说明他开始和同学熟悉起来了。
师:熟悉起来就应该打架吗?
生:这不是真的打架,并没有打得头破血流。
师:要是打得头破血流,那事情就闹大了。
生:他还是个小屁孩,并不知道什么是打架。
生:这应该就是小孩子之间的打打闹闹,说
明他很顽皮。
师:我明白了,他还只是个孩子,与其说是打架,还不如说是打闹。打打闹闹,这是小屁孩的天性。我还有最后一条,请看——(出示:他爬火车的窗口,不文明。)
生:他爬火车窗口,是为了能够顺利回老家。
生:那时候是绿皮火车,人很多的时候,很多大人也是爬窗口的。
生:他爬得很坚决,恰恰说明他懂事,因为老家是非回不可的。
师:你们从哪儿看出小男孩爬得很坚决?(出示)
我把他抱了起来,他勇敢地抓住窗框,两只脚有力地蹬着车厢,攀上了窗口。窗口边的旅客不约而同地伸手去抱他。他推开那些妨碍他的手,抓住一双最得力的,蹿进了车厢,淹没在拥挤的人群里了。
生:我是从他的动作看出来的。
师:这段文字,王安忆重点抓住小男孩的动作进行刻画,圈一圈有哪些动作。
(师生共同圈画:抓住、蹬着、攀上、推开、抓住、蹿进)
师:一连串的动作,让我们感觉到小男孩干脆利落,对回老家表现得很坚决。好,辩论会到此结束。现在我宣布,在反方的无私帮助下,正方获得辩论会的胜利。
生:(欢呼雀跃)耶!
师:其实,我本来就明白,小男孩的这些举动,都是小男孩的天性,活泼、可爱、调皮、天真。王安忆在这些举动中,发现了小外甥的独立、懂事、执着、坚强,这就是成长。王安忆坚信,他的小外甥现在是小男子汉,将来一定会成长为顶天立地的大男子汉。
四、联系生活,拓展“男子汉”
师:王安忆用风趣的笔墨真实细致地书写了令人无比欣喜、欣慰的小外甥的茁壮成长之路。你们从哪儿感受到作者的欣喜和欣慰?
生: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让我们和着音乐,用朗读来表现这份欣喜和欣慰。
(师生合作,配乐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一路走来,我们遇到过很多男子汉。比如三年级学过《灰雀》,《灰雀》中的那个小男孩是男子汉吗?可以为他颁什么奖?
生:是男子汉,可以为他颁“诚实奖”。
生:也可以为他颁“知错就改奖”。
师:前一篇课文中的雨来是男子汉吗?可以为他颁什么奖?
生:是男子汉,可以为他颁发“勇敢顽强奖”。
生:可以颁发“英勇无畏奖”。
生:可以颁发“坚强不屈奖”。
师:在我们班里也有很多男子汉。这节课的最后,我们来写一篇文章,题目是——(出示:《我们班的“男子汉”》)你看懂了什么?
生:男子汉三个字加了引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