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撑一支长篙,漫溯在中国民间文学的长河
作者: 吴诗清 闫学
阅读版本:《民间文学里的中国·民间故事》,周益民编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21年9月出版。
一、启读课:发现民间故事的秘密
启读目标:
1.借助目录发现本书编排的特点,了解“小锦囊”和“智慧谷”的内容及作用。
2.尝试借助“小锦囊”和“智慧谷”开展阅读,并解决阅读中存在的疑问,激发阅读兴趣。
3.迁移方法,制订阅读计划,完成整本书阅读,运用多种方式记录阅读成果。
启读过程:
任务一:交流民间故事,介绍阅读书目
1.交流印象。说说印象最深刻的民间故事题目和印象深刻的原因。
2.交流认识。通过课外阅读和课内学习,对民间故事有哪些了解?
3.提出任务。一起跟着《民间文学里的中国·民间故事》这本书去探究民间故事背后的秘密。
4.介绍书目。
任务二:观察目录,发现编排
特点
1.观察目录。
(1)浏览目录,说说发现了这本书在编排上的哪些特点。
(2)结合交流,相机指导:每一组故事的编排有什么特点?“小锦囊”和“智慧谷”都安排了什么内容?它与每一章的故事有什么关系?
2.聚焦“小锦囊”和“智慧谷”。看看第一章“都是‘三次’”中的“小锦囊”和“智慧谷”部分,编者为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说说自己的发现。
3.小结特点。这本书每个章节的小标题都概括了这一部分故事的共同特点,“小锦囊”是对故事在内容、主题或结构等方面的说明,“智慧谷”告诉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去阅读、思考。
任务三:结合特点,明确阅读
方法
1.提出任务。根据本书的编排特点,你觉得可以怎么读这本书?“小锦囊”和“智慧谷”可以怎么用?
2.聚集“三次”。
(1)根据题目来猜猜其中的“三次”可能指什么。
(2)围绕故事的主题、题目以及同伴的分享,你心里产生了哪些疑问?
(3)自读第30页的“小锦囊”,想一想你的哪些问题得到了解答。
(4)自读《范丹问佛》,边读边想,这个故事中有哪些“三次”,分别是什么。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标注,也可以借助“智慧谷”中提供的导图理清楚。
(5)在“小锦囊”和“智慧谷”的指引下进行阅读,有什么作用?
3.聚焦“宝物”。
(1)猜猜这一组故事有什么相同之处。
(2)自选一个故事阅读,交流故事中的宝物是什么,有什么作用,最后的结局是怎样的。
(3)读了这一组故事,你有什么疑问?
(4)借助“小锦囊”解疑,运用“智慧谷”中提供的表格梳理内容。
(5)读完一个主题的故事,再读“小锦囊”和“智慧谷”有什么作用?
4.小结读法。我们可以根据每一章的标题猜猜故事的内容,还可以猜猜这些故事有什么共同点。“小锦囊”和“智慧谷”可以在读这一章的内容之前读,带着初步了解和编者的问题去读故事;也可以在读完这一章的故事之后再读,结合自己的阅读理解去思考编者提出的问题。
任务四:制订计划,开展自主阅读
1.制订计划。
(1)借助范例制订阅读计划表。
(2)你准备用什么方法阅读整本书?怎样留下你的阅读痕迹?
(3)提出阅读建议:借助“智慧谷”中的提示,对同一类的故事进行整体的梳理比较;也可以自行设计故事地图或思维导图梳理比较。
2.拓展阅读。阅读更多的民间故事,寻找同一类型的故事进行分类记录、梳理比较。
二、赏读课:发掘民间故事的力量
赏读目标:
1.通过阅读计划、阅读痕迹的分享交流与评价,逐步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与阅读态度。
2.借助故事地图、思维导图等分享交流,进一步感受同一类型民间故事在情节、人物等方面的相同或相似点。在比较、归纳中了解民间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初步领会故事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故事结局的相似性反映的是人们的美好愿望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3.拓展阅读,迁移阅读方法,进一步感受民间故事的特点与内涵,加深理解。
赏读过程:
任务一:交流评价,关注阅读过程
1.交流经验。
(1)分享按时完成甚至提前完
成阅读的秘诀。
(2)分享小组如何分工合作与
如何分步完成阅读痕迹。
(3)完成自主评价。(见表1)
表1
2.展示成果。投屏展示阅读痕迹,用一两句话说说自己的阅读发现。
任务二:研读文本,认识民间
故事
1.提出任务。探秘民间,看看这些故事背后还有哪些秘密。
2.了解类型。
(1)快速浏览《叶限姑娘》,你想起了哪个和它有相似之处的故事?有哪些相似之处?
(2)像这样女主人公受到后母
虐待,在魔法帮助下参加舞会留下某一物品,最后嫁给贵人的故事,被称为“灰姑娘型”故事。据学者考证,《叶限姑娘》是世界上最早的此类型故事。
(3)讨论:为什么很多民间故事具有固定的类型和重复的段落?
3.认识人物。
(1)不同民间故事中的人物是否也有共性?他们分别有什么特点?
(2)每个小组自主选择书中的一个故事,自读完成学习单后以“人物+特点”的形式,将大家公认的意见写在词卡上,并在黑板上板贴。(见表2)
(3)如果请你给这些人物分类,你会怎么分?
(4)观察几类人物,说说他们分别是什么身份。
(5)小结:民间故事中的普通劳动人民以正面人物为主,而担当反面人物的则是那些贪官污吏与豪强。他们往往会产生冲突,甚至是对立,故事就在这样的冲突中展开。
4.辨析写法。
(1)交流:民间故事为什么要塑造这样两类人物形象?故事想借此表达什么?
(2)共读《一幅壮锦》中写三仔勒惹坚持拿回壮锦经历考验的片段,和《渔童》中写县官和洋牧师强抢渔盆的片段,说说最打动自己和最让自己气愤的部分。
(3)小结:人们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获得内心的满足。
(4)除了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情感,还可以通过故事的哪个部分来表达自己的爱憎与向往?借助目录回忆故事的结局,交流并说说自己的发现。
(5)讨论:为什么民间故事的结局总是比较美好?
(6)小结:在民间故事里,弱小能够战胜强大,善良终会战胜邪恶,穷苦的人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过上幸福的生活,故事的结局也在无声地表达着人们对勤劳、善良等美好品质的赞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任务三:拓展阅读,丰富阅读体认
1.推荐书目。推荐以下两本书进行自主阅读:《西湖民间故事》(浙江摄影出版社)、《田螺姑娘》(人民教育出版社)。
2.明确方法。
(1)交流:怎样做可以使阅读更深入?
(2)阅读时想一想哪些故事的类型和我们读过的故事是类似的,找一找其中的相同点;这些故事中的人物和结局,有没有我们今天所讨论的这些特点。带着问题和思考去阅读,阅读才会更深入。
三、创读课:生发民间故事的传承
创读目标:
1.围绕“民间故事我传承”主题活动,多形式进行活动成果汇报,进一步体会民间故事的魅力,让学生喜欢民间故事,乐于参与民间故事的传承活动。
2.借助阅读评价单与阅读反思单对整本书阅读的全过程进行评价,总结阅读经验。
3.制订延伸阅读计划,继续阅读中外民间故事,在比较归纳中继续丰富对民间故事的认识。
创读过程:
任务一:定制成果,感受故事魅力
1.创设情境。学校小剧场开展以“民间故事我传承”为主题的活动,邀请同学们以不同的形式传承民间故事。
2.明确任务。自读活动项目清单(见表3),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并交流。
3.汇报形式。“故事集”“故事文字稿”“新编故事集”活动成果在班级指定区域进行展示,其余活动成果录制成视频,以线上形式进行展示,师生、家长等依据评价标准进行评价。(见表3)
4.制订计划。
(1)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形式,从自选平台上选择一至两项任务。
(2)围绕活动内容,明确分工,制订活动计划。
任务二:评价反思,总结阅读经验
1.开展评价。借助阅读评价单,结合阅读活动全过程,从阅读兴趣、阅读态度、阅读习惯、阅读方法等方面,选择一位同学进行评价。
2.反思交流。
(1)完成阅读反思单:
整本书阅读与交流中,我做得最好的是:
我还可以改进与提高的是: 。我准备这样做: 。
(2)四人小组交流阅读反思,推荐一位同学发言。
(3)说说通过他人的分享,自己获得了哪些阅读经验。
任务三:延伸阅读,丰富阅读体会
1.总结策略。阅读民间故事,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讨论交流。
2.方法延伸。阅读日本民间故事《桃太郎》,说说想到了中国哪个民间故事,两者在哪些方面有相同之处。
3.阅读延伸。
(1)出示一组外国民间故事题目,猜猜会有怎样的故事。
《林中睡美人》(欧洲)
《爱听吹捧的乌鸦》(欧洲)
《谁最先说话》(非洲)
《南十字星的由来》(非洲)
(2)推荐欧洲、非洲与亚洲民间故事作品集各一本,学生说说自己愿意读哪一本,为什么。
《聪明的牧羊人——欧洲民间故事精选》《老人的智慧——非洲民间故事精选》《亚洲民间故事》
(3)制订阅读计划,包括阅读整本书的时间安排,以及比较的角度与方法。
教学评析
一直以来,民间故事似乎主要游走在“民间”,在儿童阅读领域,对民间故事的阅读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民间故事始终都不是“主角”,相关阅读经验也相对较少。而吴诗清老师关于《民间文学里的中国·民间故事》的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不但从内容、方法和策略上呈现出阅读民间故事的基本框架和路径,也帮助我们比较深刻地认识到阅读民间故事的意义和价值。其实,学生对民间故事并不陌生。哪一个学生没听说过“牛郎织女”,哪一个学生不知道“小红帽”和“灰姑娘”。无论阅读教学领域是否重视,这些民间故事都已经成为学生认识世界、感受文化、丰富体验、开启思维和想象的重要媒介。而那些闪耀着中华文化色彩、氤氲着中华文化气息的中国民间故事,与欧洲民间故事、阿拉伯民间故事和非洲民间故事等共同构成了世界民间故事的宝库,成为人类历史和文明发展进程的宝贵财富。从民间故事的“民间”特性来看,今天我们带领学生阅读中国民间故事,就是回到了我们的话语之乡,回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也就是带领学生走进了乡土中国。
吴诗清老师围绕《民间文学里的中国·民间故事》这本书的阅读设计,包括了启读课、赏读课和创读课三个环节,从内容、结构、方法、策略和文化传承等不同方面,带领学生发现民间故事的秘妙,调动学生对民间故事的阅读兴趣,并在这个过程中感受民间故事的力量与现实意义。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