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揣诗心,寻找诗意

作者: 张学伟

怀揣诗心,寻找诗意0

张学伟

著名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兼职导师。任职于中国传媒大学附属临安小学。“全国名校联盟”秘书长。小学语文“十大青年名师”评委。

一日,偶尔听到一首歌曲《暖山》:“窗外小楼雨阑珊,兰香拂袖琴声缓。一弦痴缠,一弦两岸宽,多少红叶青梅酸……”一时间竟然怔住:好美的意境!一下子入心摄魂!细听良久,忽然想到,这首歌词竟然是化用李煜的《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怪不得如此熟悉,又如此动人。

化用的例子不少。

陈小奇的《涛声依旧》:“带走一盏渔火,让它温暖我的双眼,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今天的你我怎样重复昨天的故事,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谁都能看出来,这明显是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现代情感和白话文的演绎。

朱自清的《匆匆》:“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这明明就是化用晏殊的《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寥寥几笔,境界全出。

似曾相识的诗句,似曾熟悉的诗境,一下子会唤起读者的情感,这就是诗意的唤醒。

很长时间,我都是不敢触碰教材里的现代诗的:不知道如何下手,也不知道深浅为何。其实,现当代的诗歌我倒是年轻时就读了不少,只是好像和教材始终“隔”着,难以打通。

思忖很久,斗胆以点滴诗心,试着寻找诗意。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藤”是“枯藤”,“树”是“老树”,“鸦”是“昏鸦”,“道”是“古道”,“风”是“西风”(有苍凉之感),“马”是“瘦马”,“阳”是“夕阳”……其实,读了前面的画面,读者已经心碎断肠,更何况最后说——“断肠人”竟然远在“天涯”!

并列的景物,互映的画面,独特的意象,情感直达人心。

这样景物并列的图画并不少见。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是不是一派江南春意盎然的景象,一股心神愉悦的情绪?“骏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椰树骄阳海岛,牦牛冰雪高原。”怎么样?你的思绪是不是瞬间在四方天地飞奔?倏忽塞外,倏忽江南,倏忽海岛,倏忽高原……这就是景物和画面带给我们的情绪冲击。

多景并置,互映互生,画面里的情感破壁而出——诗意,藏在“图画”里。

教学《精卫填海》,学生问:精卫为什么要“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难道东山没有木石吗?”是的,精卫不知道东山距离更近更方便吗?这看似不合理的地方正是故事的绝妙之处。从“西山”到“东海”,这是在突出距离的遥远;从“小鸟”到“大海”,这是在突出力量的“遥远”(悬殊);从“衔木石”到“堙东海”,这是在突出目标的“遥远”(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里就是要写“西山”,困难越大,目标越远,面对明知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弱小的精卫却不断抗争决不低头决不放弃,这不就是我们中华民族最伟大的精神所在吗?《羿射九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愚公移山》,面对巨大的差距和困难,中国人想的是“射”,是“补”,是“填”,是“移”,中国人不信邪不信命,相信的是自己,是不屈不挠的努力。

神话的诗意正在于此。

顾城说:“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黑色的眼睛”难道是“黑夜”给的吗?它不是天生的吗?这里,“黑色的眼睛”是写实的,“黑夜给了”却是虚化的。诗的开头,作者突如其来的两个“黑”,带来的冲击感扑面而来,再加上后面的“寻找光明”,一下子形成鲜明的互衬和互映,读者的内心瞬间被击中,心灵的震撼不言而喻。

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面朝大海”明明说的是人,“春暖花开”却一下子跳到了环境,这是不是不合理?后面又有了人的“喂马,劈柴,周游世界”,这是不是很突兀?其实,正是这样的诗句,营造出作者幻想中那最美好最温馨也最遥不可及的生活,让每一位读者“虽身不能至,而心向往之”。再联系诗人海子写这首诗不久之后的自杀,我们不免心生感慨,不由伤感。

于“无理”处显境界,似“不通”时见情感——诗意,妙在“病错”处。

余光中的《乡愁》,大家都熟悉。“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随着时间的推移,意象不断变大,情感也由个人思念上升到家国乡愁。这些短句,一遍遍地叩击着读者的心门,一波波地掀动内心的波澜。

他的《乡愁四韵》也是如此——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血一样的海棠红

沸血的烧痛

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信一样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是乡愁的等待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母亲的芬芳

是乡土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是不是有浪潮一波一波涌来的感觉?

“长江水”“海棠红”“雪花白”“腊梅香”,这些意象,从可见的到不可见的,从相思的寄托(长江水、海棠红)到精神的象征(雪花白、腊梅香),一步步一脚脚地“走进”读者的心里。

环环相连的意象,层层递进的情感——诗意,情在“意联”间。

艾青的《绿》似乎也不太好讲,读下来,仿佛意思都懂了,妙处却不得要领。我们先来看原文——

好像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

到处是绿的……

到哪儿去找这么多的绿:

墨绿、浅绿、嫩绿、

翠绿、淡绿、粉绿……

绿得发黑、绿得出奇。

刮的风是绿的,

下的雨是绿的,

流的水是绿的,

阳光也是绿的。

所有的绿集中起来,

挤在一起,

重叠在一起,

静静地交叉在一起。

突然一阵风,

好像舞蹈教练在指挥,

所有的绿就整齐地

按着节拍飘动在一起……

教学中,我首先破题——生活中,每一种颜色都有它的特殊含义,你知道哪些颜色的含义?一时间,学生打开话匣子,展开热烈的讨论:红色代表着喜庆吉祥,象征着热烈热情;白色显得素洁庄重,给人以纯洁的美感;黑色代表着严肃凝重,是权力的标志,也是复仇的象征;黄色绚烂,有一种辉煌之气……最后,大家聚焦到“绿色”,绿色生机勃勃,绿色代表和平,绿色表示宁静,绿色中藏着欣喜……

就这样,学生对颜色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我话锋一转——请大家读这首诗,逐个小节读,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首先发现的是第2小节——墨绿、浅绿、嫩绿、翠绿、淡绿、粉绿……这么多绿的颜色!甚至最后眼睛都看不过来了,只好不停地说“绿得发黑、绿得出奇”,看看,满眼的绿,眼里看到的是无数的绿。

有了第2小节的发现,学生的眼睛迅速在第3小节发光——刮的风是绿的,下的雨是绿的,流的水是绿的,阳光也是绿的……“风、雨、流水、阳光”,它们真的是绿色的吗?现实中不一定,但在诗人的心里,一切都是绿的!那么新鲜,那么活泼,那么生机勃勃,到处都是生命的气息!一层层绿色在诗人和读者的心里一点点蔓延,长大。

下一步,我们进行第二次发现——发现诗中想象的神奇。

这“满眼的绿”和“满心的绿”是从哪里来的?第1小节告诉了我们——原来是大自然的“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所以“到处是绿的”。这是多么可爱的想象,竟然充满了孩子气——只有孩子才能有“墨水瓶倒翻”这样的想象。当然,它又是多么合情合理——绿色的墨水到处渲染,才有了后面的“满眼的绿”和“满心的绿”。

最神奇的想象还在最后两个小节:

第4小节——各种各样的“绿”竟然排起队来了!“所有的绿集中起来,挤在一起,重叠在一起,静静地交叉在一起。”像不像乖巧的孩子,自律又调皮的孩子?他们听话地“集中”了,但是又“挤在一起”“重叠在一起”;他们“静静地”,可是又“交叉在一起”……可爱不?淘气不?又是孩子式的想象。

看看,排好队后,“绿”们又开始“舞蹈”了——“突然一阵风,好像舞蹈教练在指挥,所有的绿就整齐地按着节拍飘动在一起……”读到这里,你一定再不会觉得是“绿色”在摆动,是不是仿佛看见了“绿孩子”在尽情舞蹈?一起摆动的是“眼中的绿色”和“心中的绿意”。

下面,开始第三次发现——发现诗歌的秘密。

我把第2小节改成了散文:“小河边,田野里,森林中……我们到处去寻找‘绿’的身影。墨绿的是松树,一排排挺立在路边,每一根松针都挂着晶莹的露珠。浅绿的小草钻出地面,好奇地打量着这个世界。柳树吐出嫩绿的芽……”学生对比原诗,发现散文和诗歌的不同:散文的描写更具体更细腻,而诗歌的语言特别简洁凝练,画面是跳跃的,节奏是整齐的……

四年级的学生竟然有这样的发现!我心中一阵欣喜。

最后,是小诗人们创作的高光时刻了。他们纷纷选一种颜色,仿照课文的格式,写自己满眼的色彩和满心的色彩,写静态的色彩和动态的色彩,许多色彩在他们的想象里成了孩子,成了动物,成了星星,成了千姿百态的精灵……

放飞想象,张开翅膀——诗意,渗在“想象”中。

再看《童年的水墨画》——

溪边

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

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人影给溪水染绿了,

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

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

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这首短诗诗意何在?

明明在写溪水的平静,在诗人的想象里,“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再加上一条绿玉带、一支钓竿、一只红蜻蜓,这明净清澈的画面让人神往。忽然间,动了!碎了的人影、蹦跳的鱼儿、欢快的笑声,原来是钓上了鱼儿! 没有直白的叙述,没有人的描写,只有画面——碎影、跳鱼、笑声。读者的注意力和目光似乎一直追逐着水面、钓竿、蜻蜓、鱼儿……耳边忽然响起欢笑声!

这就是诗。诗的语言——跳跃的画面,变换的景物,明快的节奏。

江上

像刚下水的鸭群,

扇动翅膀拍水戏耍。

一双双小手拨动着浪花,

你拨我溅笑哈哈。

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

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排银牙。

好一个孩子戏水的场面!

先是一群孩子,像刚下水的鸭群,你拨我溅,再是聚焦一个孩子,水中钻来钻去。关键是,没有一句明写孩子,只是在写“鸭群、一双双小手、‘水葫芦’、两排银牙”,这一个个活泼可爱、水性娴熟的孩子的形象便跃然纸上。

这就是诗。特征代写本尊——画面动了,形象活了。

林中

松树刚洗过澡一身清清爽爽,

松针上一串串雨珠明明亮亮。

小蘑菇钻出泥土戴一顶斗笠,

像一朵朵山花在树下开放。

是谁一声欢叫把雨珠抖落,

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

你一定关注到了两个关键词——“蘑菇”和“斗笠”。小蘑菇戴着斗笠,小斗笠就像蘑菇。哦,原来是采蘑菇的小伙伴们来了!看看,诗意就在这看似不经意的互喻之间,蘑菇成了戴斗笠的孩子,孩子成了会移动的蘑菇!神奇不神奇?!

奇妙的想象,跳跃的节奏,鲜活的形象——怀揣方寸诗心,寻找美妙诗意。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附属临安小学)

责任编辑 郭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