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正确认识和利用模仿
作者: 施茂枝
施茂枝
集美大学教授,退休后任职于厦门东海职业技术学院,硕士生导师,福建省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带头人培养首席专家。倡导学科逻辑与心理逻辑沟通教学观,致力开掘学生心理特征和教学内容特点之学理,并以此为依据建构关注儿童生命成长、遵循各种教学规律、协调多重教学关系、促使多种教学要素“协同”与“和合”的教学范式及其策略。
一
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大自然的秘密”,围绕此主题,语文园地写话训练这样编写:先展示插图中小朋友提出的若干问题,再小结“大自然真是奇妙!”,最后让学生写下自己心中的“问号”。
领会此处编写意图其实并不容易,要制订出合适的教学目标更费思量。老师们会怎么设计与实施?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本人利用各种机会进行了范围颇广的调研,发现有三种处理方式:第一种是完全不知从何下手而放弃教学,特别是在统编本教材使用的初期;第二种是让学生像插图中小朋友那样,口头提提问题;第三种是指导学生像插图中小朋友那样写下自己的问题。第一种处理方式是不作为,事出有因却不足取。第二种处理方式是将书面表达改变为口头表达,教学目标主要是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好奇之心,这有违发展书面语言的写话宗旨。而第三种处理方式,其教学目标价值几何也值得思考: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学生最终却也只能写出一两句诸如“小鱼为什么会游泳”“母鸡为什么会下蛋”之类的句子,内容稚嫩,形式简单;早在学前学生就会提类似问题,现在不过是用汉字加以记录而已,对于发展书面语言有多大意义?
近日在知网上检索,发现有教学设计引导学生用“为什么、哪儿、谁”等不同疑问词提问,对教材的解读和处理有一定深度和创造性。但是,二年级下学期的学生无论口头还是书面都已经能运用那些疑问词,也别无成长的增量。
三年前,本人建议一位福建省名师培养对象用本人构建的“形式迁移写话教学模式”设计并实施教学。先紧扣单元人文主题“大自然的秘密”创编一首儿歌《为什么》:
为什么
世界很神奇!
云朵轻轻,在空中越升越高,
它为什么会变成无数的小水滴?
雄鹰展翅,在蓝天时而冲高时而低,
它为什么能自由地飞到东来飞到西?
知了吱吱,在枝头诉说夏天的炎热,
它为什么会发声啼鸣?
水声啵啵,热气冲出壶盖,
它为什么在100度时会烧开?
世界太神奇,我们要好好学习,
有了知识才能解开这许多秘密!
教学步骤如下:
第一步,导入新课,揭示人文主题。让学生欣赏若干反映大自然景象的图片,指出大自然中藏着许多奇妙的秘密。
第二步,阅读儿歌,提取语言格式。先齐读整首儿歌,再指名分节读,然后进行四轮师生对读。第一轮,板书“谁怎么样”,教师依次读儿歌中的“谁”,如“云朵、雄鹰”等;学生依次接读“怎么样”,如“轻轻、展翅”等。第二轮,板书“在哪里做什么”,教师依次读儿歌中的“谁怎么样”,如“云朵轻轻”;学生依次接读“在哪里做什么”,如“在空中越升越高”。第三轮,板书“它为什么”,教师依次读儿歌中的“谁怎样,在哪里做什么”,如,“云朵轻轻,在空中越升越高”;学生依次接读“它为什么”, 如,“它为什么会变成无数的小水滴?”。最后提取出儿歌的语言格式:“____________,(在)
____________,它为什么____________?”第四轮,逐张出示与儿歌内容相对应的图片,学生看图片,读出包含上述语言格式的每节儿歌内容。
第三步,运用格式,变换教材句子。让学生运用上述语言格式去变换插图中的各个问句。如,“为什么雨后天上挂着彩虹?”可以变换为“彩虹五彩斑斓,高高地挂天边,为什么它大都出现在雨后?”。
第四步,依据图片,运用格式说话。出示青蛙在田边水塘里的图片,引导多位学生说出包含“谁怎么样”“在哪里做什么”“提出问题”三个要点的句子。
第五步,拓展画面,运用格式写话。让学生观赏大雁、闪电、鱼儿、蚂蚁、小溪、苍耳等大自然景象的图片,并鼓励学生在大脑中回忆其他种种景象,运用上述格式在写话卡上写下景象并提出问题。写话卡给学生预留了三个小节的空间:
世界很神奇!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
世界太神奇,我们要好好学习,
有了知识才能解开这许多秘密!
结果,学生大都能写出由三个小节组成的复沓结构的儿歌,如:“大雁飞飞,在空中成群结队,它为什么能一会儿飞成‘一’字,一会儿飞成‘人’字?”“月儿弯弯,高挂天上,它为什么有时圆来有时弯?”这就是像模像样的儿歌,让人惊喜不已。即使有的写得较之逊色,但跟原有表达水平相比,也有显著提升。
二
教师自撰文本让学生仿写,是上例最大亮点和最让人意外之处,此创意是怎样产生的呢?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那么,学习从何开始?或者说,学习的最初形式是什么?答案并不新鲜,就是模仿。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写道:“首先,从孩提时代起人就有模仿的本能,人和动物的一个区别就在于人最善于模仿,并通过模仿获得了最初的知识。其次,每个人都能从模仿的成果中得到快感。”《辞海》中说:模仿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若无模仿不仅无最初的学习,创造性学习也成为空中楼阁。
婴幼儿几乎全靠模仿成人说话而习得口语,学习书面语和写作与此同理,模仿也是不二法门。有一个时期,人们将学生作文中大量雷同的现象归咎于模仿。把模仿与创新对立,显然缺乏足够依据,模仿不是阻碍创新的祸首,而是开启创新的起点,关键就在于怎么认识和用好模仿。
“原型”是模仿的前提。俗话说,千言万语不如做个样子。叶圣陶先生早于1919年在《对于小学作文教授之意见》中就说:“必与以模范,始得有着手之方。”这“样子”“模范”就是“原型”。学习书面语或写作始于阅读,阅读文本为写作提供了直观可感的“样子”或“模范”,可以作为依葫芦画瓢的“原型”。有道是“多读心中有本,勤写笔下生花”,一语中的,精辟地揭示了阅读与写作之间的这层关系。2019年,莫言先生在北京十一中学演讲时说:“写作是阅读积累到一定阶段后的自然输出,阅读是写作必不可少的准备。”“创作最好的老师就是阅读。”当代作家肖复兴先生在《模仿是写作的必要步骤》一文中说:“模仿是学作文必须经过的一级台阶。”两位作家所言,都包含了起步阶段的写作不能离开“原型”的意思。
我国小学语文教材向来以阅读为中心,每个单元大都围绕主题安排一次写作训练。阅读与写作有各自独立的目标,不能将写作视为阅读的目的,但不可否认,课文客观上多少具有“原型”的属性,某些课文甚至纯粹是供写作时模仿的“原型”。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第一学段就要学习写话,但配套的语文教材一年级并未安排写话,大多安排在二年级下册。入学初期不安排写话,主要出于此时识字量不能满足书面表达需要的考量,但延迟写话还有其他意义:唯如此才能让学生积累足够的依样写话的“原型”。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写话“心中的问号”比较特殊——本单元课文均不适合作为其“原型”。于是,教师另起炉灶,亲自创编儿歌《为什么》。
学生入学前习得口语的模仿,大都在无意识状态下进行,较多属于低层次的机械模仿。入学后学习书面语的模仿,应进入较高层次,宜在有意识、有目的的状态下进行。后者的机理是:
首先,要有模仿的动力。动力的产生源于两种不同类型的“认同”:一是情感认同,学生要喜欢“原型”,产生模仿的意愿;二是理智认同,即对“原型”有理性认识,能做出价值判断,从而产生模仿的动机。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模仿的动力主要源于情感认同。上例出示反映大自然景象的图片,告知学生大自然有无数奇妙的秘密,激起学生的兴趣;再出示节奏明快、朗朗上口的儿歌,儿歌里有许多“为什么”的悬念,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好奇之心,也让学生对儿歌本身产生亲近之感和喜爱之情,这便是情感认同。
其次,进行信息加工。即对被模仿的“原型”进行信息再编码,并将其结构特征等信息储存于大脑,在适当情境的触发下,再现出“原型”的结构。上例教学过程中第二步的四轮师生对读,引导学生对儿歌语言格式进行信息加工:第一轮,学生知晓儿歌的第一句是写看到或想到的“谁怎么样”;第二轮,学生知晓儿歌的第二句是写看到或想到的“在哪里做什么”;第三轮,学生知晓儿歌的第三句是写提出的问题;第四轮,让学生巩固、内化儿歌的结构特征。有了如此多层次的信息加工,学生便在大脑中形成了儿歌的清晰架构。第三步和第四步循序渐进地让学生尝试运用,最后再让学生运用格式写看到、想到的景象并提出问题,便水到渠成。这种模仿经历了信息加工、储存和输出的过程,是有意识、有目的和高效益的模仿。
三
课堂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的模仿多在教师引导下进行。教师是模仿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组织和引导过程中,必须做到以下三点:
其一,提供合适的“原型”。合适是首要标准,简言之,是把“原型”的水平定位在学生书面语言的最近发展区。“原型”表达的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都不能过高于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语言水平,但也不能仅仅与后者相当,更不能低于后者。过高,学生勉力而为也无法做到,学习无效;相当或过低,不会产生正向变化,违背学习的本质。就上例而言,教材插图中小朋友的问句其实就是“原型”,但它们非但没有高于甚至还略低于学生现有的语言水平,仿照它们写句子,不会产生增量,学习其实没有发生。一般情况下,写作(含写话)教学,从教材课文中寻找适当的“原型”最为便捷,从课外寻找也是不错的选择,但当无法从中找到合适的“原型”时,教师应自己大胆创编。教师经过多方专业考量的亲自创编,更能打造出更高的合适度。上例中,教师自编的儿歌,形式为本学段学生所喜闻乐见,语言品质高于学生现有水平,但学生通过加工、消化吸收,能用于表达自己看到的景象并提出问题,即跳一跳能摘到桃子,具有很高的合适度。
其二,侧重迁移性模仿。模仿有机械性模仿和迁移性模仿之分,二者层次高低不同。对于语言学习而言,机械性模仿其实就是鹦鹉学舌,当然,不能全盘否定其价值,学生在学前口语习得中的模仿有不少就属于此类,特别是早期。上例中,学生经历了信息加工、储存和输出过程的模仿,属于迁移性模仿。入学后的书面学习,应尽可能多地采用此类有目的、有意识的高层次模仿。写作教学中,当然可以模仿“原型”的某一语言形式,但应运用于表达不同的内容,形式虽同但内容有别,如此便在模仿中预留了创造的空间,从而有效地避免了内容和文字的雷同。内容和文字雷同,特别是文字雷同,不是模仿,而是抄袭,必须杜绝。上例运用同一个格式写儿歌,但学生看到的景象和获得的感受各有其异,提出的问题各不相同,其“作品”便是仿与创的结合,各有千秋。诚如有学人在《学生模仿论》中所指出的那样:“书写模仿的目的不是产生相同的东西,而是生成某种趋近性,趋近性又为差异性提供了空间,差异性的模仿为自由的创作提供了空间。文本创作常常是个体遭遇偶然事件刹那间的产物,也是作者‘效仿、再生产、模拟、认同、类比’等活动的产物。”
其三,勿违内容入手原则。写作教学必须从内容入手,这是普遍原则,采用任何教学模式或教学方法,都不能违背此原则。近年来,仿写已成为语文课堂的“家常”,最常见的做法是,运用“原型”的某种语言形式——语言格式和写作方法等,去表达脱离“原型”、也很少储存于学生大脑中的内容。此法极易让学生陷入无米之炊的困境。模仿以迁移运用“原型”语言形式为主,理应特别关注语言形式,但不能因此忽略了内容。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没有内容徒有形式,写作便寸步难行。上例的教学,以形式迁移为抓手进行教学,但也严格遵循从内容入手的基本原则,从始至终把儿歌内容的开掘置于第一位。上课伊始,出示系列反映大自然景象的图片,揭示了“大自然真奇妙”这一主题,并让其统帅随后的观察、思考、想象和表达,这有助于内容的开掘。全课逐步展开三个层次的内容开掘:第一,课始出示反映大自然景象的图片,为学生表达看到的、想到的奠定了基础。第二,在学生内化儿歌的基本架构后,出示青蛙在田边的图片,又丰富了大自然的景象。第三,在学生运用格式表达看到青蛙在田边水塘里的景象并提出问题后,再次出示更为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象图片,并鼓励学生回忆其他种种景象。如此丰富多样的景象进入学生脑海或被唤醒,学生便可轻易从中筛选出“谁怎么样”“在哪里做什么”的画面,并根据自己的独特感受,提出各不相同的问题。总之,内容的开掘和语言形式的加持,双管齐下,让儿歌内容与形式相得益彰。
整个小学阶段其实都是学习写作的起步阶段,模仿尤为重要,正确认识和用足用好模仿,具有别样的意义。
(作者单位:集美大学教授,退休后任职于厦门东海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 郭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