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象力,让语文站起来
作者: 彭才华多年前,因好友志芳君的推荐,我有幸在网络上观摩了潘庆玉先生的《乡愁》一课。那是我第一次听大学老师上中学语文课。这堂课里,我感慨于潘老师对文学语言的那份敏感以及对学生思维的有效激发。一堂课下来,学生自始至终都席卷于语言的品味与思辨的风暴之中,极其亢奋又极其沉着。作为听课者,我分明感受到学生的语言与精神在拔节生长,连夜写下了一篇小文《有力量的语文课》。
我想,这才是真正“站起来”的、有力量的语文。
是的,我们的语文已经匍匐在地太久太久。我们打着所谓“语文味”“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旗号,其实干着的却是“繁难琐细的训练”的活儿,这里一个知识点,那里一个技巧点,硬生生拽着学生“钻胡同”,语文所蕴涵的形象之美、意境之美、思辨之美、情感之美荡然无存,本来应是形象生动、情意浓浓的语文课堂,立刻变得气氛冰冷、了无情趣。这样的课堂,其实是语文教师臣服于膨胀的工具理性,丢失了人性的温暖、书生的意气;这样的课堂,学生没有思维的生发,没有情感的激荡,只忙碌于抄写他们并不理解的“满满干货”,走出教室,却是脑袋空空。
感慨之余,我也在思考,潘老师的课何以能有力地“站起来”呢?近年来,随着接触渐多,读他的系列文章渐多,这个问题的答案也就越来越显豁—— 一切源自“想象力”。从最早购买潘老师的《富有想象力的课堂教学》《富有想象力的教学设计》,到后来获潘老师赠阅的《富有想象力的语文课》,“想象力”一直是他学术研究的核心概念。
这个“想象力”,请不要混同于我们常挂嘴边的那个想象力,也不要认为是潘老师一时的标新立异、突发奇想,富有想象力的教育其来有自。2008年,在加拿大温哥华的西门菲沙大学,潘老师作为访问学者跟随基兰·伊根教授,度过了他一生中最宝贵的六个月。伊根教授是加拿大皇家学会第一位教育学院士,所创立的“富有想象力的教育”理论,在世界各地都有大量拥护者。归国10余年,潘老师一直致力于基兰·伊根教育思想的本土化、学科化研究。潘老师常常深情回忆起伊根教授动手设计富有想象力的中小学各科教学案例,发出了“他的设计,视野之开阔,知识之精准,问题之巧妙,策略之丰富,特别是其探究性、吸引力、神秘感之峭拔特出,常常令人拍案叫绝,叹为观止”的深深感喟。于是,他效仿恩师,主动“下沉”到中小学课堂里,以一节节真实具体的公开课例现身说法,以课论教,以此激发教师教学的想象力和创造精神。
伊根教授对潘老师影响最大的应该是其认知工具理论(具身认知、神话认知、浪漫认知、哲学认知、讽喻认知)。富有想象力的教育就是,通过在教学中系统运用这些认知工具而展开的激发学生情感和想象力的教育方式及教学策略。
《富有想象力的语文课》一书分为理论探索、文本解读、教学实践三个篇章,共约40余万字,展现了潘老师深邃浑厚的理论思考和勇于创新的实践魄力。仅是阅读只占本书70页的理论探索篇,就能让人感觉豁然开朗,满目春光。
这一篇章主要围绕“富有想象力的语文课”进行基本的理论建构和阐述。潘老师首先指出,语文阅读教学取得了可贵的进展,但就整体而言,依然问题重重。主要表现有四:一是概念思维的弱化与理性审辨能力的缺失,如语法知识的碎片化和模糊化、文体意识的淡化、写作知识的随意化和凌乱化,以及阅读理解的浅表化和非批判性尤其突出。二是因对个体经验与认知因素的忽视造成思维过程的割裂,也就是教师在教学中脱离开学生认知因素这一现实基础,导致浅阅读、无效阅读。三是以写作为本位的阅读教学导致了狭隘的教育功利主义。潘老师犀利地指出,先吸气才能呼气,先吃饱才能做工,阅读的优先性是改变不了的。有些人想改造成“为了呼气才去吸气”“为了做工才去吃饱”是极其荒诞的。四是教学设计缺少激越澎湃的想象力与创新能力。尽管语文改革的流派越来越多,但带着浓厚功利性色彩的标新立异、过分炫技的做法依然大行其道,真正有深度的教学探索少之又少。想象力和创造精神的缺席,已然成为语文教学最大的软肋。
读到这些问题,我不由得为潘老师客观求实的学术态度、深入严谨的学术思考暗暗击节。
潘老师指出阅读教学应该破除五大“魔咒”:解读焦虑、内容焦虑、知识焦虑、学情焦虑、模式焦虑。而富有想象力的语文教学就是直面这种种焦虑,坚持五大基本原则和要求:其一,基础达标与百秒冲刺。即致力于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也要在基础达标的过程中,持续酝酿一股思想、情感与审美的潜流,等积攒到一定程度,在教学设计的关键点上把它释放出来,挑战学生的思维极限,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让他们的心智活动在3~5分钟内达到活跃的顶点,获得高峰体验和精神愉悦。其二,日常积累与探求新知。语文积累的价值在于为解决新问题、新挑战提供语文资源和思想方法。积累不是面对过去,而是指向未来。其三,魅力讲述与洗耳恭听。语文老师要珍惜自己的话语权,用好自己的话语权,不能放弃这宝贵的属于自己的可以自由支配的表达思想的权利。老师娓娓道来,学生安静倾听,也是一种令人神往的教学境界。其四,自励自新与互助共生。对人的关怀,与人的共情、共生和共享,是富有想象力的语文教学设计的伦理自觉。其五,一鉴方塘与源头活水。有限的课堂教学是“支流”,广阔的社会生活是“源头”。语文教学设计不能仅仅着眼于课堂这“一鉴方塘”,不能总在螺壳里做道场,而是要有超越意识、跨界意识和超前意识。
除了基本原则和要求之外,潘老师还结合一些具体案例毫无保留地给出了富有想象力的教学设计策略,分别是“营构认知势能”“把脉教学痛点”“激发思维潜能”“搭建支架系统”“催化情思愤悱”。与我们常见的教学设计策略不同,富有想象力的每一种设计策略既具有理论探索的雄浑力量,又有课堂教学的落地可能,总让人有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的实践冲动。
特别要注意的是,潘老师在其自序中郑重指出,富有想象力的教学没有样板。因为,想象本来就是超越任何一种模板的思维取向。如此,有了深厚的理论作为基础,有了清健的策略作为支架,语文当然能够有力地“站起来”。
是的,凭着富有想象力的教学设计,潘老师当年的《乡愁》一课曾让我看到“站起来”的语文这般美好,这般有力:
如同走过绚丽烂漫的百花园,陡然间来到一片茂密又静寂的原始森林;又如同煮沸的开水里投进一方冰块,顿时风平浪静又暗流涌动……
(作者单位:广东东莞市莞城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吴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