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的课堂

作者: 孟晓东

秋日里、暖阳下,看到窗外学生雀跃的身影,很是感动。儿童的学习生活该是怎样的、课堂该是怎样的?这是每一个教育人都在反复问的一个问题。2022年版课程方案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学科实践;注重“做中学”,引导学生参与学科探究活动,体会学科思想方法,探索与素养目标和课程内容结构化相匹配的学科典型学习方式,推进以学科实践为标志的育人方式的转型。并指出以实践推动学科核心素养的生成是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

学科实践的基点在学科。按词序看,亦是先有学科,再衍生出实践活动。之所以设计实践活动,也是为了学科,强化、巩固、深化、迁移、应用学科所学。毕竟学习不能囿于知识本身,知识来源于生活,还须应用于实际。所以要学习知识,主要是让学生在学习知识中学会发现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学科自身知识结构蕴含着学科知识的价值、逻辑、规律和方法,也是知识教学的起点。因此,只有强调学科基点,才能更好地结合学科特点与学生特点,将实践融入课程设计,贯穿于教学计划始终,为学生创造、提供各种适切的学科实践机会,让学生在不同层次的学科实践中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相关学科知识。事实上,能实践起来也必须以一定的知识储备为基础,离开了学科知识的实践无异于空中楼阁、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学科实践的特点在实践。实践即真知,实践即素养。学科实践既基于“实践出真知”的传统理解,又不单是为了促进学生知识获得的教学工具,还是促进学生主体成长的载体。

任何基于实践或通过实践的学科学习都可以称为学科实践,如学科探究、跨学科活动、做中学、具身认知等。学科实践强调真实情境下的问题解决,即通过实践活动来掌握学科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科素养和实践能力,指向学科思维、跨学科思维、高阶思维、创新思维、行动思维、反思思维等六大思维的培育,是学科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所以突出实践特点,确立实践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过程中的核心地位,并以学科实践为支点展开学科学习,是撬动学科育人转型的正确打开方式。

学科实践的重点是“让学习真正发生”。知识的本质不是脱离具体的生活实践情境和个人经验而独立存在的,而是内蕴在探究、建构、运用、实践的过程中。学科实践能促进知识从静态向动态转变,成为活的知识,成为学科素养,活化、夯实学生核心素养的根基。

当今社会早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学习也逐渐成为随时随地的可能,学习的地点自然也不可能是唯一的。学科的学习自然不能囿于书本与墙内的课堂,而要让学生看到和触摸到一个更大更真切的世界,让学生的心灵更宽广,精神更强大。

窗外的课堂对学生来说有着无限的精彩,而我们要做的是呵护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尤其是那种面对他们认知里的新事物表现出的新鲜感和兴奋感,让他们在愉悦的想知道、想发现、想探索中学会学习,并慢慢拥有持续学习的渴望与能力,这才是学科实践的重点与要旨。

(孟晓东,国家教育督导员,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