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观察看得见,摸得着,写得实
作者: 翁彤
教学目标:
1.能够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描写翠鸟的语句,感受“我”观察的细致。
2.尝试运用“抓住特点分部写”和“抓住动作巧分解”的写作方法现场观察并创作,培养表达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任务一:前置任务,观察练笔探身手
1.研读导语,明确目标
出示单元导语页,了解语文要素: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仔细观察,把观察所得写下来。
2.设观察角,练笔摸底
引入“班宠”小乌龟:
今天老师要给大家带来三位新朋友,猜猜看是谁。看,是三只小乌龟,喜欢吗?请你仔细观察小乌龟,特别是它的外形和动作,比如小乌龟的壳有什么样的颜色和花纹,它吃东西时有怎样的动态,把观察所得写下来。
3.情境设置,任务驱动
(1)基础把握,难点挖掘。展示学生写作片段,发现不够细致,无话可写。
(2)设置情境,布置任务。
其他班的同学都羡慕我们班有可爱的小乌龟,都想知道我们的小乌龟长什么样,平时都做些什么,怎样让他们更了解小乌龟呢?(引导写“我为小动物做名片”宣传)
(3)发现问题,揭示课题。
(出示部分学生写作片段)这样的内容,可以作为宣传作品介绍给其他班的同学吗?(引导:不够详细,缺乏具体、生动的描写。)
要想把文章写得细致生动,需要一些小妙招。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搭船的鸟》。
(设计意图:通过摸底可知学生的习作问题在于泛泛而谈不够具体,缺少生动的表述,这就给接下来的教学方向提供了有力的抓手。)
任务二:外形为引,抓住特点分部写
1.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这是一只怎样的鸟,从哪个自然段可知?
指名回答,引导:这是一只色彩鲜艳、动作敏捷的翠鸟,分别从第2和第4自然段可知。
2.聚焦色彩,分部观察
(1)出示第2自然段,提问引思:作者通过对翠鸟哪些部位的描写体现它色彩鲜艳的特点?
指名回答,关注部位:羽毛、翅膀、长嘴。
小结并完成板书彩色简笔画:作者先观察到了全身的羽毛,接着又注意到了它的翅膀,最后被一张长嘴吸引了目光。
(2)追问质疑:既然作者前面已经写了“彩色的小鸟”,把后面分部描写的部分删掉,可以吗?既然写的是翠鸟,为什么还要写鹦鹉呢,是多此一举吗?
引导:不可以删掉,一只小小的翠鸟身上有这么多种颜色,分开描绘体现出翠鸟的漂亮。鹦鹉本来就很漂亮了,翠鸟比它还漂亮,更凸显了翠鸟的美。
小结:作者悄悄送来细致观察小妙招——抓住特点分部分写。细分不同部位,刻画每个部位的重要特征,能够让画面更有细节表现力,重点更突出。
(3)运用图片,支架迁移。
鹦鹉不甘示弱。请大家观察鹦鹉图片(出示),用上小妙招,也为它写一句话。
我是一只彩色的鹦鹉,看,我多( )啊!我的( )是( )的,( )带着一些( ),我真漂亮!
观察图片,同桌交流;指名回答。
预设:我是一只彩色的鹦鹉,看,我多(绚丽)啊!我的(嘴)是(朱红色)的,(腹部)带着一些(棕色虎纹),我真漂亮!
(4)亲近实物,抓取细节。
大自然所有动物都有色彩鲜艳的特点吗?小乌龟也是五彩斑斓的吗?当然不是,来看看我们班的小乌龟,(出示)你先看到哪些部位?仔细观察,各个部位具体都有什么特点?
我看见一只小乌龟趴在地上,多么( )啊!它的壳( ),背上还带着一点( ),它还有着( )的头,脚( )。
学生现场观察小乌龟,可看可触摸;小组交流。教师指名回答。
预设:我看见一只小乌龟趴在
地上,多么(可爱)啊!它的壳(硬中带软),背上还带着一点(铜钱一样的花纹),它还有着(圆圆)的头,脚(短短的,还带着小而尖的指甲)。
小结:学习了作者描写外貌的妙招,同学们也能抓住各个部位的细节特点来描述外形了,你们都是优秀的小小观察员!
(设计意图:边小结边进行板书简笔画创作,直观形象化的教学方式加深了学生对“抓住特点分部分写”写作方法的理解。句式总结的支架运用使方法可视化,现场亲近实物,通过观察、触摸等方式全方位感知事物细节,让观察“看得见”“摸得着”。写法训练由浅入深,先总结课文写法,再借助课文现成事例照样仿写,最后现场观察,由图片到实物,为习作做铺垫。)
任务三:捕鱼为例,抓住动作巧分解
1.聚焦动作,分解观察
(1)出示第4自然段,提问引思。除了“色彩鲜艳”,这还是一只“动作敏捷”的翠鸟。作者通过翠鸟的哪些动作写出它“敏捷”的特点?
指名回答,关注动作:冲、飞、衔、站、吞。
(2)追问质疑。
换成这些动词可以吗?(出示)指名回答。
我正想着,它一下子钻进水里,不见了。可是,没一会儿,它飞起来了,红色的长嘴咬着一条小鱼。它站在船头,一口把小鱼吃了下去。
预设:不能换,“冲”字体现了翠鸟的速度之快,说明其捕鱼技术的娴熟,凸显其捕鱼的迅猛之势;“衔”更有灵巧之感;“吞”可见翠鸟的矫健利落。
(3)视频对比,慢速感知。
观看央视纪录片《河畔闻啼鸟》的“翠鸟捕鱼”片段,正常和慢速镜头对比:你发现了什么?
指名回答,引导:翠鸟捕鱼速度极快,得以秒计数。要捕捉到这样转瞬即逝的精彩瞬间,得把镜头放慢,把一连串的捕鱼动作定格成五个不同的画面,写出每个动作的不同之处。
小结:作者的眼睛就像照相机的慢速镜头一样,将动作像慢镜头一样分解,就是第二个观察小妙招。
(4)运用视频,分解动作。
观看录制的小乌龟吃粮视频:请你像作者一样细心观察,将动作慢速分解。
①观看视频,仔细观察。
②头脑风暴,生成动词库。
小乌龟吃粮的过程,可以用哪些词语来描述?
③小组交流,指名交流。
预设:小乌龟饿极了,龟粮一漂来,它立马(伸长)脖子,(张开)大嘴,啊呜一口没咬到,龟粮夹在了脖子里,它又(扭扭)脖子,一口(咬住)龟粮,大口大口(啃)了起来。
龟粮对小乌龟来说好大呀!它噎住了,只见它一会儿左手(摆摆),一会儿右手(甩甩),头还时不时(晃来晃去)。终于,它把龟粮(吞下去)了。
(设计意图:视频经过剪辑后,复杂的动作被拆解成若干个简单的画面,可以让动作的描述更加准确、细致、生动。而使用动词库可以帮助学生选择动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任务四:跟进评价,比较修改互学习
1.写法总结,夯实基础
正是因为作者留心观察,一次平常的探亲之旅也变得有趣、美好起来。我们跟随作者学到了细致观察的两个小妙招:“抓住特点分部分写”和“抓住动作巧分解”。假如作者在船舱里没有向外看呢?
预设:作者就发现不了也写不出这样漂亮又敏捷的翠鸟了,可见留心观察生活的重要性。
2.回扣主题,观察点拨
引读导语:法国艺术家罗丹这样说道:“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点拨引导:有了发现美的眼睛,再加上听到美的耳朵和感受美的心灵,你的生活一定会多一份丰富,多一份精彩。一会儿走在回家的路上,留心观察,也许你就会有新的发现。
3.作业布置,修改互评
(1)重新观察,修改学习单。
请你重新留心观察小乌龟,特别是它的外形和动作,注意要抓外形特点分部分写,抓动作特点分步骤写,把观察所得写下来吧。
(2)小组交流,推选优秀。
每个小组推选一个“观察之星”,在班级内开辟“观察之星”展示区,展示组内推选的优秀学习单,互相学习,评价激励。
(3)名片张贴,分享评价。
将优秀学习单张贴在“观察之星”展示区,每个学生5张“小红花”选票贴纸,认真阅读学习后贴在自己认为在以下四个方面做得最出色的学习单上。“小红花”最多的前三名学生可领养一只小乌龟。
(设计意图:前置评价标准,可有效地引导学生完成练笔,真正做到“教—学—评”一体化。)
学习单、作业及板书设计扫二维码查看。
(作者单位:广东深圳实验学校小学部)
责任编辑 吴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