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预测,能不能好一点
作者: 姚菊萍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预测单元,在单元篇章页上赫然写着:猜测与推想,使我们的阅读之旅充满了乐趣。
真是这样的,阅读之旅之所以其乐无穷,原因之一就是读者可以边读边预测、边猜想——故事会如何发展?故事的结局如何?……先在脑子里有个预判,然后往下读——猜中了,欣喜万分,得意于自己的神机妙算;猜错了,喜出望外,感佩于作者的奇思妙想。
这个单元的学习,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学习预测的一些基本方法,一边读一边预测,顺着故事情节去猜想,尝试续编故事。我们相信,这个单元的学习,学生会感兴趣的。
某天去听年轻老师的课,执教的正好是这个单元的《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这是篇略读课文,导读提示中写着:读下面的故事,一边读一边想: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
《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是王一梅创作的很有意思的童话故事:胡萝卜先生经常为胡子发愁,胡子又浓又密,必须每天刮。有一天,漏刮了一根,胡子便一个劲儿地长。这时这根长长的胡子正好被小男孩当作了风筝线。后来,遇到了正在为找晾衣绳而发愁的鸟太太……再后来,没了下文,而是用省略号替代了。
佩服教材编者对原文作留白的处理,因为这是预测单元,要为学生的边读边猜留下想象空间。真好!
预测要好一点,首先要做到真。但是,老师们真能明白编者的良苦用心吗?
这位老师开始上课了。
老师揭示课题后,说道:“孩子们,今天,我们来学习预测,我们先不打开课本。读了这个课题,谁能预测一下,故事跟什么有关?这会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学生们的反应很积极——“这个故事一定跟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有关。”“这个故事大概是说胡萝卜先生为自己的长胡子发愁。”“我预测这个故事会写胡萝卜先生有一天漏刮了一根胡子,后来胡子长得很长,正好被小男孩看见了,当作了风筝线。”
老师笑容满面:“真好,你们真会预测,为你们点赞!”
被表扬到的学生红光满面。
老师继续上课:“孩子们,当你们读到‘对一根胡子来说,果酱是多么好的营养品啊’的时候,你又能预测到什么?”
课堂上小手如林——“我预测这根胡子会长得很长很长。”“我预测胡萝卜先生一边走,这根胡子就一路长。”“胡萝卜先生的胡子一下子长得很长,但他自己没有发觉,因为长胡子是被风吹到身体后面的。”
老师又一次笑容满面:“真好,你们真会预测,再次为你们点赞!”
被表扬到的学生依然红光满面。
……
天哪,这是预测吗?这真是学生预测出来的吗?课文里不是明明白白写着的吗?难怪被表扬到的学生会红光满面,可能是他们自己也觉得不好意思吧!我真希望,此时有个学生能主动说出:“老师,这不是我们预测的水平高,因为课文里写着的,我们早就读过这个故事了。”只能说,这是假预测。学生的“精彩”预测,只不过是逢场作戏的“忽悠”罢了。
于是,就有了发自肺腑的呼吁——预测能不能真一点。
我曾经执教过微型小说《在柏林》,也是采用边读边猜、边读边预测的阅读策略——读了课题猜故事,读了起因猜经过,读了经过猜结果,效果很不错。但前提是,这篇小说是原先教材中没有的。后来编入了教材,我就不这样教了。因为我想让预测真一点。再后来,发现这篇小说又从教材中删除了。我想,有机会的话,又可以那样教了,因为小说本身还是很值得学生读一读的。
预测能真一点,关键在于找准预测点。导读提示中提示的“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就是很好的预测提示。显然,这位老师没有看懂“接下来”的意思,没有真正明白编者的用意。编者对故事原文做了“半留白”和“全留白”的处理,就是很好、很真实的预测点。鸟太太正在为没有绳子晾小鸟的尿布而发愁——这是“半留白”的预测点——鸟妈妈会怎么说?怎么做?文本最后的省略号,就是“全留白”的预测点——胡萝卜先生还会走到哪里?还会看见谁?在干什么?还会发生什么事情? “半留白”的预测点是半扶半放,引导学生牛刀小试;“全留白”的预测点是完全开放,鼓励学生大胆预测。用好了这样的预测点,预测才会真一点。
当然,预测要好一点,还要关注高品质表达。如何发现文本表达的秘妙从而把预测到的故事内容出色地表达出来?同样值得关注。通过对文本“一个半”小故事(课文第5~8自然段)的比较,不难发现,作者在写小故事时,都是按照“到哪里、看见谁、在干吗、怎么说、怎么做”的流程来写的。而且每个小故事中,都有“胡萝卜先生的胡子刚好在风里飘动着”这句话,一字不差。发现了这些规律,何愁学生不能把预测到的内容出色地表达出来?
还有,预测要好一点,还要跟学科德育紧密关联。在预测的实践中,学生始终遵循着“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能帮助别人解决困难、很有用”的主旨展开,那么,“当别人有困难,该出手时就出手”的教育就是润物无声、大雪无痕的。如果再推进一步,从预测故事的结尾上做做文章,一定会更好。
“胡萝卜先生知道自己的长胡子能帮助那么多人,别提有多高兴了。”——三星级结尾。
“胡萝卜先生被评为了助人为乐模范。”——四星级结尾。
我想,要是有学生能想出下面这个五星级结尾,那我在睡梦中都会笑醒——
“从此以后,每次刮胡子,胡萝卜先生都会故意留下一根。”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新世纪外国语学校)
责任编辑 郝 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