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门
作者: 郭姜燕
有初中语文老师对我说,小学的语文考试成绩,有时真没办法衡量学生真正的语文水平。乍一听,这话里有对小学语文教学的鄙视,但听了她的解释之后,觉得她的话颇有几分道理。
她说,不少孩子在小学阶段,学习态度很端正,课本的内容掌握得很牢固,能考出一个不错的分数,但没有大量的课外阅读打基础,进入中学后,阅读速度跟不上,理解能力的短板暴露无遗,语文成绩会呈现断崖式下跌。相反,那些在小学阶段读了大量课外书的孩子,则会表现出厚积薄发、行稳致远的状态。
我非常认可,这也是我一直主张的。语文学习“含金量”的最好体现,不是分数,而是学生的阅读积累。
语文教材是一把把钥匙,老师教会的是打开大门的方法。没有阅读积累的学生,都止步于大门口,但真正的好风景都在门内。“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语文老师要做的应该远胜于师父。整本书阅读,如果没有老师的帮助,学生就如同在“黑胡同”中摸索,很难做到自觉、高效。老师不能只把学生领进门,最好还要陪着他们走一程。
一个从不读书的老师,很难让学生发自心底地热爱读书。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方法有很多,在培养学生之前先培养自己,是最好的一种方法。老师热爱阅读,才会成为整本书阅读的内行人。内行人,自然能琢磨出阅读的门道,而且是属于自己的独有的门道。
前些日子,有一个30多年前的学生联系上我,她告诉我,是我让她爱上了读书。我大为惊讶,她是我教的第一届学生,那时的我对语文教学一片茫然,压根不知道该怎么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她说每天都会看到我夹着一本厚厚的书进教室,课间学生玩耍时,我就在前面看书,有一次她好奇地看到了书名《红与黑》。这有些奇怪的名字勾起了她对课外书的好奇心,开始找语文课本之外的书来读,不知不觉就爱上了读书,学习成绩稳步上升,她自己都觉得很惊奇。
我相信她说的是真的,我的确是个离不开书的人。每个课间,我都会争分夺秒地看几页书。在之后的教师生涯中,我发现很多学生会对我读的书产生兴趣,于是我就经常挑选经典的好书在教室里读,借机推荐给学生,这是其一。
其二,我经常绘声绘色地给他们讲述一本书的开头,把他们“勾引”得欲罢不能时,我会打住,不再剧透后面的情节。这样的方式,几乎会让所有学生“上钩”,迫不及待去把那本书找来读。
其三,每天都会在固定的时间用来读书、交流,让学生知道,整本书阅读的地位,并不低于语文课。我经常用“第四顿饭”来形容课外阅读,一日三餐养的是身体,“第四顿饭”养的是灵魂,是精气神。
其四,每接一个新班,我都会“拉拢”各科老师,不管什么课,先完成任务的学生就可以看课外书。我美其名曰“这叫合理利用‘边角料’。”
当然,学生读的书,我都一起读,这样交流时才能有的放矢,与学生拥有共同语言。因为读的儿童文学作品太多了,我萌生了写作的想法,写着写着,居然把自己写成了儿童文学作家。带着孩子走进儿童文学的大门是我的初衷,无意中把我自己活成了别人眼中的风景,这纯属意外。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大学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 吴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