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世界借一点想象力

作者: 慈琪

每次给孩子们做写作分享的时候,通常都有一个提问环节。在这个环节,孩子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对我提出各种问题:

你是怎么写出这个故事的?

你最喜欢写哪种动物的故事?

你家有猫吗?

有几只猫?

你最喜欢哪只猫?

……

旋即又有孩子回到正轨上来,问了一个我听过无数遍的问题:

你为什么这么有想象力?

这个问题每次都会让我心头发毛。我羞愧地回答:我的想象力,一般。

孩子的眼神里露出明显的嫌弃:你在瞎谦虚什么!

我强调:真的。这些故事里出现的奇特动物、好笑的行为习性,都真实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最有想象力的其实是这个世界,它的怀抱里诞生了那么多离奇的事物,我只是借了一点点过来写一写,你们就吃惊成这样!赶紧的,多读点书,看看不同的世界;也要多出门,看看真实的世界:走远了看,凑近了看;往天上看,往水里看;过马路的时候两边看……

孩子的眼神里露出明显的怀疑:我天天看书,天天出门,我爸妈带我环游世界,环游一圈回来,怎么还是没故事可写?

说实话,我自己写作的时候,可从来没想过这种问题。但人都在台上了,我只好拼命搜罗过往残留的感受,硬着头皮解释:

“多看”只是基础,才刚把各种各样的食物吃到嘴里、咽进肚子里。你还要通过“反思”去消化它们,通过“多写”去吸收它们。

另外,你写故事的时候,在心里对自己提问了吗?写故事的过程,其实就是提问题的过程。一开始你会不习惯,后来你几乎不会注意到——在写作的过程中,你一直在对自己提问。读者看一个故事,都想知道:后来呢,后来怎么了?作者写一个故事,也都想知道:然后呢,然后会发生什么?接下来发生的故事合不合理?有没有趣味和说服力?作者比读者更想知道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情。

在写作练习中,我们可以不断地做纸上实验,不断地探索新角度、新情节。在实验和探索的过程中,写作者倚赖的工具和补给,无非是生活体验、阅读见闻和以此为基础的持续思考。

写不下去的原因,大部分是经验不够用。动物故事不够真实,是因为对动物生活状态的了解还不够;推理故事推不下去,是因为刑侦学、心理学之类的知识没学够,也因为对人性了解不足。如果对自己写的事物完全不感兴趣、不去了解,怎么可能写出鲜活独特的文章呢?

我喜欢生物,就去了解各种真实的生物,了解得越多,可写的就越多,接下来就会忍不住将它们糅合,想象它们的另一种进化方向,创造出不存在的星球、不存在的世界和不存在的生物。

我喜欢民俗学,看到古今中外有那么多人在胡思乱想,想象出那么多人类其实并没有亲眼看到的生物和事情,其中一部分竟然还可以自洽,还可以形成体系,就感到热血沸腾。

我跟孩子们说,富有想象力的故事种子就是这么收集来的,从自己的生活里收集,从这个胡思乱想的世界里收集,也从人类拥有的共同记忆里收集。接下来,就是不停地浇灌墨水,让种子生根发芽。

也许,要等到很久很久以后,它才会结出像样的果子。但想要果子,起码得先把种子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