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得好玩是教学的最高境界
作者: 孙双金“把语文课上得好玩是教学的最高境界。”这是我的导师杨九俊先生给予我的教导。我常常琢磨先生的话,为什么上得好玩是教学最高的境界呢?儿童的本质是游戏,是趣味,是成长。如果我们的教学能够充满着游戏味,充满着娱乐味,充满着快乐味,那不是一种崇高的境界吗?这正应了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何让语文课上得好玩呢?怎么玩出境界呢?
一、玩出诗仙味
我始终以为,一个文本一定有文本独特的教学价值。《夜宿山寺》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诗仙李白创作的一首古诗。这首诗有什么独特的教学价值呢?我们在教学之前就要深入地解读文本,挖掘出文本中独有的、独具个性的教学价值。诗仙之所以被称作诗仙,是因为他充满着浪漫主义的情怀,因为他天马行空的想象,总是令人出乎意料、惊叹不已。神奇的想象、浪漫的夸张是诗仙李白最大的名片。《夜宿山寺》这首诗的教学价值就在于学习李白神奇的想象。
诗歌教学中,老师们喜欢按部就班——知诗人、解诗题、读诗句、悟诗情等。这样教学可以吗?当然可以。但是这样的教学过于程式化和模式化。当一种事物进入模式化之后,往往会僵化,就没有了生机与活力。我以为诗歌教学中,教想象力比教知识更重要。什么是教知识呢?《夜宿山寺》的“宿”是什么意思呢?危楼的“危”是高的意思还是危险的意思呢?……这些都是教知识。把诗歌的意思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是在教理解性知识。我们好多一线教师的诗歌教学往往停留在教知识的层面,这是远远不够的。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想象力、创造力是当今社会以及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那么在这首诗歌当中,怎么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呢?我进行了如下设计:
发展学生想象力的教学环节是从诗句本身出发的。第一步,想象自己能摘到什么:“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李白站在高楼上,他想到自己一伸手就能摘到天上的星星,如果是你站在这座高楼上,你一伸手能摘到什么呢?第二步,想象自己摘星的姿态:如果不用“摘”,我们可以用什么动词呢?第三步,想象自己身处的环境:李太白是“手可摘星辰”,如果我们站在高楼上,想象一下,你的头可能会顶到什么,你的眼可能会看到什么,你的脚可能会踩到什么,你的耳朵可能会听到什么。这样的教学设计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充分激发他们的想象力,课堂上呈现出一个又一个思维的高潮。
发展学生想象力是借助故事的形式开展的。我补充《世说新语》中《咏雪》的故事,出示谢安的上联“白雪纷纷何所似”,并用这个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散开来。课堂上,我深深感受到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只要你激发他们,唤醒他们,鼓舞他们,他们就能给你一个又一个惊喜,甚至是惊叹。正如我在上课导入时和学生交流的一样,我们凡人站在高楼都是往下看,往地面看,而诗仙李白站在高楼上,他总是往天上看。我戏称“往地上看的是人,往天上看的是仙”,因为他往天上看,他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神秘想象。所以我们要像李白那样仰望星空,放飞想象,让自己的心灵、自己的思绪遨游万里。
二、玩出语文味
2022年版课标提出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可以说这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大进步。我以为核心素养四个方面中的核心是语言运用,或者说是语言学习。因为在语言学习中培养了我们的文化自信,在语言学习中发展了我们的思维能力,在语言学习中培养了我们的审美创造力。那么,语文课如何进行语言学习呢?这堂课主要安排了四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在解题中理解语言。对二年级学生来说,诗题中的“宿”是一个生字,所以我从字形入手,首先用简笔画的形式让学生理解这个象形字,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组词。我的教学从来不满足于让学生组一两个词,我总是追问——还有没有更好的呢?还有没有和别人不一样的呢?这样做就是不断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在真正理解“宿”的本义,以及会大量组词的基础上,让学生连起来解释诗题“夜宿山寺”是什么意思。通常情况下,教学到此为止,但是我又向前走了一步——请你们展开想象,晚上住在山上的寺庙里,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呢?学生从诗题出发,又展开了想象,想象夜晚住在寺庙里面是那么的孤寂,那么的清冷,那么的高远,那么的寂寞。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在解题当中理解了语言,学习了语言。
第二个环节,在学诗中模仿语言。“手可摘星辰”这是多么美妙的语言!我们的手可以摘什么?学生说手可摘月亮、手可摘白云……手除了可摘星辰之外还可以干什么?学生说还可以摸星河、可以抱星空……然后学生再展开想象除了手,其他部位都会怎么样,学生的思维火花被点燃了。
第三个环节,在拓展中比较语言。我让学生比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黄河落九天”这两句哪句好。有的学生从色彩上比较,银河更为清澈、美丽;有的学生从位置上比较,银河在天上,与从九天落下来相吻合;有的学生从大小上比较,银河更浩大,银河更神秘、美好。这样的比较就是品味语言,在比较中体会到伟大诗仙浪漫主义的想象。
第四个环节,在运用中创造语言。这个环节安排听故事学写诗句,鼓励学生创造自己的语言。“白雪纷纷何所似”,学生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即兴吟诵出一句句动人的诗。学生在学习语言、模仿语言的基础上,慢慢地走向了创造语言。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的创造力也得到了培养。
三、玩出儿童味
儿童的特点是什么?是充满好奇心、好胜心。教师要成为长大了的儿童,永远要有一颗童心。我们只有懂儿童,才能走近儿童,才能激发儿童,才能和儿童打成一片,做儿童永远的朋友。怎么上出儿童味?我采取了以下策略。
一要激发儿童。儿童是需要激发的,是需要唤醒的。我在导入环节中问学生:你家住在多少层楼?谁家住的楼房高?还有比他家住得更高的吗?用这种方法就是激发调动他们。学生积极回应,他家住在15楼,我家住在28楼;他家住在53楼,我家住在65楼……你看一个比一个高,学生的好胜心就被激发出来了,课堂一下子就被唤醒了、被点燃了。这样的教学也符合从儿童的生活出发。我们的导入、我们的教学一定要从儿童原有的生活出发,他们大都住在高楼之中,有这样的生活经历,他们才能感受李白站在高楼上的感受和我们有什么不一样。
二要夸赞儿童。好学生是夸赞出来的,好学生是表扬出来的。我常常讲,我走进课堂,我的口袋里装满了100顶高帽子,我的高帽子是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来戴的。我在课堂中从来不用机械式的表扬语言,我总是因人而异,给他们戴适合的高帽子:你是小诗人、你是小诗仙、你是小李白、你是赛李白、你是小天才……这样的语言,学生喜欢听。在教师的一个又一个的夸赞当中,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达到了我们理想的课堂教学状态。
三要挑战儿童。人是需要挑战的,怎么来挑战儿童?我作了如下设计:“手可摘星辰”环节中的三个挑战性台阶;从《夜宿山寺》拓展到李白充满神奇想象的三句诗歌;再拓展到《世说新语》中《咏雪》的“白雪纷纷何所似”的仿写,这堂课就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的挑战,学生在这样的挑战中乐此不疲,跃跃欲试。
上完课之后,国家督学、特级教师孟晓东先生对我说:“孙校长,你这堂课是极具挑战性的,是有相当难度的。但是二年级学生在你的课堂中,他们一个个都跨越了学习中挑战的难点,达到了他们思维的高峰,达到了他们思维的最佳状态。”我有一个观点,教学最主要的特征就是要启蒙,要启迪儿童的智慧,要激发儿童的思维,让儿童的思维像登山那样步步登高,让儿童的思维向更深处漫溯。这样的课堂才是我所说的——教学最大的道德是激发学生的思维。
四、玩出艺术味
教学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特点是什么?是充满了情感性、趣味性、审美性和发展性。我们的教学就应该追求教学的艺术性,让学生在课堂中得到心灵的陶冶,情感的洗涤,灵魂的净化,智慧的启蒙,这才是我们所追求的理想教学境界。怎么让自己的教学具有艺术性呢?我以为教师要精心设计自己的教案。
第一,好的教学设计要有一种出人意料之感——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当中。出乎学生的常规预料,这是好的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的特征。所以我不拘泥于这个文本,而是从一首诗走向李白的一组浪漫诗,从李白的一组诗走向《世说新语》,使自己的教学内容更丰富、更丰满、更有文化内涵,这是我教学设计的第一个追求。
第二,好的教学设计要体现步步登高的特点。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好课像登山》。登山具有什么特点呢?登山具有层次性,具有探索性。登山,体力和脑力都得到了锻炼,不仅身体流汗,大脑也流汗;登山,要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登山,当到达理想的顶峰的时候,无限风光在险峰;登山,沿路充满了风光,充满了风景,让自己的心胸更开阔,精神更愉悦。我这节课设计了几个台阶:一是导入,从学生的生活出发;二是审题,走进诗仙的想象;三是学诗,让学生在模仿中尝试自己想象;四是拓展,走进李白的其他诗歌;五是讲故事,听《世说新语》,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这五个板块就是我课堂教学的五级台阶,就是五个任务,五个任务层层递进,最后到达理想的山峰,在无限风光中获得教与学的高峰体验。
玩出诗仙味,玩出语文味,玩出儿童味,玩出艺术味,这是我教《夜宿山寺》的追求。当然,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们需要不断地攀登,不断地追求。在追寻远方地平线的过程中,获得教学的审美体验,体现人生的最大价值。
[注:孙双金《夜宿山寺》课录见本刊2024年第4期。]
责任编辑 张 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