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绝句》(四上)教学及评析

作者: 姜树华 徐云

导入

师:(播放古战场视频)中华大地自古以来,有太多英雄志士驰骋沙场、保家卫国,人们用文字将他们的英雄事迹写成千古赞歌。唐朝诗人王昌龄在《出塞》中发出感慨——

生:(齐)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师:这是在怀念一个人——

生:(齐)李广。

师:唐朝诗人王翰在他的《凉州词》中抒发了豪情——

生:(齐)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师:如果说前面是在思念一个英雄,这里则是在思念——

生:(齐)很多英雄。

师:在战场上无法归来的人,都是我们必须铭记的英雄。

一、探寻:诗人“思”项羽,为何

1.初步了解诗人

师: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诗人,请大家念出她的名

字——李清照。谁来说说你了解的李清照。

生:李清照是婉约派诗人。

师:婉约派大概是什么样子?

生:婉约派的诗写得比较委婉。

生:婉约派的诗比较柔和。

生:婉约派的诗比较悲愤、壮烈。

师:悲愤的、壮烈的,是不是婉约派?

生:应该不是。

师:你的感觉非常正确。学习就是发生在我们的含混处。

2.读中发现诗情

师: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诗,看好——(板书诗题)

生:(齐)《夏日绝句》。

师:这是一个很平常的诗题,但是就像刚刚那位男生所说的,诗里藏着的满是悲愤。自己读读。

(生读诗)

师:姜老师要坦诚地告诉大家,咱们在读诗的时候缺少了一种味道,古诗是有味道的,我们再读一下。

(生再读)

师:当你读得有了味道之后,全场的感觉都会变化,这就是声音的奇妙。在我们读古诗的过程中常常会有口无眼,不带眼睛读诗的情况 。接下来请同学们带着发现的眼睛来重新读读这首诗,试试看!有什么入了你的眼?

生:我发现诗句中的“生”与

“死”是相对的。

师:他发现了这首诗的一个秘

密,还有没有类似的发现?

生:“人杰”和“鬼雄”也相对。

生:“当”与“亦”、“作”与“为”。

师:上下都相对,这种句子就叫对仗。比如,春联就是对仗的。对仗的句子不仅是词相对,读起来也相对。谁来读出那种对仗的感觉?(指名读)

师:特别的清爽!老师发现大家都是在第2个字后面停顿的,有没

有不同的停法?

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师:第一个字后面停顿,注意到了吗?我们来比较读,感受一下。

(生自读)

生:第一个字后停顿,强调了

“生”和“死”。

师:“生”和“死”就是人的不同状态。他读出来了,同学们再自己读读。

(生自读;师示范读;生再读)

师:大家陶醉的样子就是诗味

在流淌。大家平常读诗还会有一种状态:有口无心。感受着去读,就会有更多发现。自己读读,说说发现。

生:我从第一句和第二句诗中,感受到了人在活着的时候要当英雄,就算死了也要当豪杰。

师:是,还有什么也入了你的心?

生:从“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感受到作者对项羽的怀念。

师: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生:“至今”、“思”(强调读,延长读)。

师:注意,她的朗读和其他同学不大一样,强调了一个字——“思”,“思”字读得特别长,到底有多长时间的思念?

生:从古至今的思念。

生:(读)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师:在“不肯”后面停顿了,让我仿佛看到了那个人——英雄项羽。

3.感知诗人情感

师:我们来细看一下,项羽(秦朝)、李清照(宋朝)。从秦汉到宋代这个期间一定出现了很多的英雄人物,李清照为什么只思念项羽这位英雄呢?各组讨论一下。

(生小组讨论)

师:好,来听听各组的想法。

生:项羽是秦朝末年的起义军领袖,所以李清照思念这位英雄。

师:民族的英雄。

生:项羽宁死不屈的精神打动了李清照。

师:精神感召!李晚芳在《读史管见》中这样评价项羽:“羽之神勇,千古无二。”说明项羽特别厉害。还有没有其他补充?

生:我认为项羽与前两句的诗意很匹配,因

为他即使死也不愿回江东苟且偷生。(掌声)

师:老师也搜集了一些信息,仔细读。(出示资料1,生读。)

【资料1】1127年,金兵南侵,汴京失守,北宋灭亡。宋室部分统治势力逃到江南,在临安(今杭州)建立南宋政权。南宋君臣苟且安生,继续过着奢侈生活,有诗为证:“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生:很气愤,金兵入侵后,逃到杭州的南宋君臣继续过着奢侈生活,苟且安生。

师:一起来读这个词。

生:(齐)苟且安生。

师:诗中的项羽却不肯过江,与之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再来看看这首诗,虽然只有20个字,但有一些字震颤着我们的心灵,发现了吗?

(生自读)

生:“亦为”。

师:就算是死,也要当英雄。发现了就要强调出来,你读。

生:“当作”。

师:应当。活着就应当,死了也要。

生:至今思项羽的“思”。

师:读懂了这个字,一生何等的悠长啊。继续读资料——(出示资料2,生读。)

【资料2】国破家亡,风雨飘摇,中原大地,烽烟四起。千万人民流离失所,李清照夫妇也在其中,被迫逃往江南,途经乌江渡口,无限感慨,于是写下了这首《夏日绝句》……

生:我感受到了李清照看着民众流离失所,

却无能为力,极度悲伤。

生:可能她看到乌江亭和乌江的时候,想到了当时项羽兵败时在这儿自刎身亡的场景。

师:你懂的真多。看到了一个景,想到了一个人或者一件事,这叫触景生情。这个夏日对于李清照来说应该是怎样的夏日?

生:悲凉的。

生:凄惨的。

生:痛苦的。

师:这就是李清照当时的夏日,所以她才写了这样一个看似平常的题目——《夏日绝句》。谁能读出这个夏日的不寻常?我希望其他同学用听来评判。

(生读)

师:有没有从朗读中听出什么?能听懂别人的心境,这才是高手。

生:他们读出了李清照当时的悲愤之情。

师:这是千古经典诗作,后来有很多的书画家将它们创作为书画作品,请看屏幕,(出示作品六《夏日绝句》书法作品,配李清照插画;作品三李清照伫立江边远望画面。)大家好好欣赏

欣赏。

师:如果你此刻朗读的话,最想读哪幅作品?

生:我最想读其中的作品六。因为从插图上李清照的微表情,我能看出她的无奈,她是被时代、被局势所逼。

师:好,我们听你读。

(生读,感染力强。)

生:我最想读的是作品三,因为我看到了插画中,李清照站在江边十分的伤感,可能她心里还想着项羽。

(生读,入境。)

师:你不仅懂得欣赏作品,还懂得李清照,所以你就能有所选择,这就叫欣赏。课后我们也进行一番创作,要将我们的情感与书画水平融为一体,表现出来。

二、整合:诗人们“思”英雄,何故

1.讨论:诗人们的英雄情结

师:一个“思”字将李清照的壮志雄心表达出来了。我们再回到学过的两首诗,来看看诗人们的思绪又藏在了哪里。(出示《出塞》《凉州词》)

生:一个是“秦”朝、一个是“汉”朝。

师:他的思绪藏在了两个朝代里。

生:“人未还”。

师:哪些人未还呢?

生:去打仗的战士们。

生:“但使”。

生:“不教胡马度阴山”中的“不教”。

师:第二首是王翰的《出塞》,他的思绪藏在哪里?

生:“几人回”。那些去打仗的战士大多没有回来。

师:不错,这些都是思绪。我们发现诗人都在思念英雄,这是为什么呢?组内讨论。

(生小组讨论)

生:他们都处于战争时代,希望有一些英雄出现能阻止战争。

师:好,这是他们小组的观点。

生:我觉得是以身殉国的战士们用生命换来的和平,他们是伟大的英雄。

师:大家特别善于思考。表面上诗人们都在思念英雄,其实内心都是——

生:对和平的渴望。

2.拓展:历代爱国诗词

师: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涌现出千千万万的爱国志士。(出示经典名句)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   游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于   谦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

师:每一句诗都掷地有声,每一位都是载入史册的英雄,从他们的语言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生:能感受到悲愤之情。

生:爱国情怀。

生:思念英雄,渴望和平。

师:历代的爱国志士用自己的言语表达出雄心壮志。现在我们来看单元导语,大家现在一定能读懂这八个字。(出示单元导语)

生:国家的兴衰跟所有人都有关。

师:所有人就是句中的——匹夫,老师将它换一种说法。(板书:国之兴,我之责。生读。)

师:“国之兴”对于每个人来说,就是我们自己的责任。其实家国情怀、爱国志士等等,都是我们中华儿女世代所追求的。

三、勾连:我们心中的英雄们,何念

1.勾连单元课文,感受近代英雄

师:本单元还有好几篇课文,请选择其中的任一篇课文浏览。浏览,要达到一目十行的水准。(生浏览)同学们读出了什么?

生:我读的是课文《梅兰芳蓄须》。他宁愿伤害自己,也不愿意给日本人表演。

生:我读的人物是周恩来,校长问大家为什么而读书,周恩来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魏校长觉得他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特别好。

师:是的,周恩来用一生的努力去实现报国志向。

生:我读的是《难忘的一课》,我感受到台湾师生强烈的爱国之情。

师:所以在最危难、危急的时刻,他们上了最难忘的一课,这一课最让你感动的是哪一句?

生: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师:原来,这一单元的所有课文都在写英雄的事迹、爱国的情怀。

2.勾连词语园地,感受身边英雄

师:其实真正的爱国情怀不一定都在古诗

中,我们身边也有很多含有爱国情怀的词语,一起读一读——(出示本单元“语文园地”中的词语)